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分析

2022-11-11 03:06马来福
当代医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例数准确率肝癌

马来福

(辽阳辽化医院放射学科,辽宁 辽阳 111003)

肝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研究[1]表明,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污染及长期酗酒等均可导致肝癌的发生,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肝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由于肝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通常患者出现症状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导致治疗效果较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小肝癌作为肝癌的早期形态,由于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诊断难度较大。门静脉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测准确率较高,但其具有一定创伤性,使临床应用受限,因此,目前以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肝癌普查及早期诊断的主要指标,但刘永炜等[2]研究指出,单独AFP检测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低。杭明等[3]研究指出,可在血清AFP检测基础上联合动态增强CT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诊断肝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基于此,为探究以上两种诊断方法对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7例小肝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17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09例,女108例;年龄31~72岁,平均(56.43±10.17)岁;其中疑似小肝癌173例,确诊小肝癌144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测确诊为小肝癌患者,符合《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4]中小肝癌诊断标准;疑似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检结果显示,为小肝癌高危人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伴有甲亢或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患者伴有心、肾、肺等内脏功能严重异常;患者伴有其他类型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动态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Ⅲ期扫描,扫描范围由患者膈肌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厚度为5 mm,重建横断位,将重建层厚度设置为2 mm,螺距为1.5,电压为120 kV,电流为160 mA。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326),每次80 ml,推注速度设定为3.0 ml/s。检查方法,注入造影剂25 s后,扫描患者肝动脉,注入造影剂70 s后,扫描患者门静脉,在3~4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后,采用配套软件对扫描图像畸形诊断,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强化程度等内容。

1.2.2 DSA检查采用Seldinger法对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将RH导管插入肝总动脉近端,通过高压注射器给予患者30 ml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度为6 ml/s,采用正位DSA检测,帧数设置为2 s/帧,检测时指导患者屏气20 s,患者屏气期间进行持续曝光,并采集图像,观察并记录患者肝总动脉、肝实质期肿瘤显影情况。

1.2.3 血清AFP检测于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静置2 h后进行血清分离,并将血液样本置于-20℃冰箱中保存,进行血清AFP检测。

1.3 诊断标准①动态增强CT诊断标准:小肿瘤,肝内存在圆形低密度造影,边界清晰,扫描增强;弥漫性肝肿瘤,肝内存在多发低密度造影,分布均匀,可伴有肝硬化表现。②DSA诊断标准:肿瘤血管,伴有早期动脉影响;肿瘤染色,显示为实质相;可伴有肝内动脉移位、扭转或拉直等现象;伴有动静脉瘘;肝内受肿瘤侵犯的肝内动脉血管,表现为串珠状、锯齿状并呈僵硬状态。③血清AFP诊断标准:患者血清AFP浓度≥38.47 μg/L,即可判断患有小肝癌。

1.4 观察指标分析比较3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计算血清AFP联合增强CT检测、血清AFP联合DSA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比较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动态增强CT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03%及66.67%,见表1。

表1 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n(%)]Table 1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CT examination results[n(%)]

2.2 DSA检查结果DSA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97%及74.31%,见表2。

表2 DSA检查结果[n(%)]Table 2 DSA check results[n(%)]

2.3 血清AFP检测结果血清AFP检测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19%及65.97%,见表3。

表3 血清AFP检测结果Table 3 Serum AFP test results

2.4 联合检测结果比较DSA联合AFP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93.06%及87.50%,显著高于动态增强CT联合AFP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联合检测结果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joint test results(%)

3 讨论

小肝癌作为肝癌的前期阶段,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征,临床上多采用肝移植、肝切除或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且与其他类型肝癌相比,小肝癌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预后效果显著[5],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并在确诊后明确肿瘤大小、位置、数量及解剖学分级等,以制订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玉柱等[6]研究指出,在尽可能降低对患者造成损伤的基础上,仅采用一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准确度较低,因此,目前临床上推崇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效果。

近年来,对疑似肝癌患者进行血清AFP检测已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AFP作为一种癌胚相关蛋白,在健康人体血清中以不表达或微量表达形式存在,而肝癌患者AF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对血清AFP进行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小肝癌[7],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王晴晴等[8]研究指出,人体血清中AFP在某些良性肝病或消化系统恶种肿瘤患者体内也存在高表达,且对已确诊的小肝癌患者进行检测时发现,有20例左右的确诊患者AFP检测结果呈阴性,因此,无法单独采用该方法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AFP检测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19%及65.97%,与以往研究[9]结果一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增强CT已逐渐成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由于肝脏为人体供血器官,因此,患者出现小肝癌后血管形态结构与肝脏供血情况会发生改变[10],因此,采用CT扫描能通过观察患者肝脏大小及形态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癌等疾病,而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能更快速且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伴有肝癌细胞,并确认癌结节的形态、大小及位置,这是由于动态增强CT具有扫描速度快,且能进行动态扫描的优势[11],有研究[12]指出,由于肝动脉供血达70%以上,导致在动态增强扫描时可表现:动脉期病灶为均匀性或斑片状强化等特点,静脉期病灶呈低灌注表现,通过观察以上情况,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但同时仍应注意,由于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为小肝癌确认或疑似患者,因此,其癌结节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该扫描显像仍需经医务人员进行判断,因此,对医务人员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增强CT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03%及66.67%,表明仍有22%以上的肝癌难以被发现。

DSA以往多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该检测方法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造影剂,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数据,因此,该方法能通过提取肝内动脉及静脉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并避免病理检查对患者造成的损伤[13];同时,由于DSA为动态检查,因此,能在提供小肝癌诊断依据的同时,向医务人员反映患者血液循环动力的改变情况;另外,杨博鑫[14]研究指出,DSA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对微小病灶的检测敏感性较高,能提高肝癌患者的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DSA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97%及74.31%,检测准确率高于血清AFP检测及动态增强CT检测结果。分析原因为,本研究中小肝癌患者癌结节较小,动态增强CT技术难以有效观察病灶与正常肝脏组织的区别,影响诊断准确率,而由于小肝癌为肝癌发病早期,因此,部分患者血清AFP未达到阳性指标,进而影响检测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DSA联合AFP对确诊患者及疑似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动态增强CT联合AFP准确率(P<0.0.5),表明采用DSA联合AFP对小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效果更高。分析原因为,通过DSA诊断能有效确定患者癌结节个数、位置及肝脏供血情况;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微小血管也能被充分染色,且该检查方法中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观察,能更有效反映患者血管特点;由于每个患者肿瘤的供血情况存在差异,且血管的染色情况也存在差异,与DSA检测相比,动态增强CT检测时间相对固定[15],易发生影响信息遗漏等情况,影响检测准确性;由于癌结节较小,同时影响CT检测及血清AFP检测结果,导致其联合检测结果也受到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DSA联合血清AFP水平检测诊断小肝癌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对小肝癌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例数准确率肝癌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