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2-11-11 00:34曹静伟
医疗装备 2022年20期
关键词:浅表性电切术膀胱癌

曹静伟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天津 300192)

浅表性膀胱癌是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属于早期膀胱癌的一种,经积极治疗可被治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具有微创、肿瘤切除完全、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1]。但膀胱癌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且复发率较高,单独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2]。灌注治疗是指将浓缩药物注入组织器官内,使药物直达组织器官膜壁,以达到彻底清除未切除干净或残余肿瘤组织、预防肿瘤复发的目的,是当前临床常用的肿瘤辅助治疗手段[3]。吡柔比星是临床首选的灌注药物,属于一线抗肿瘤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获得良好的远期抗肿瘤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43.16±10.46)岁;肿瘤类型: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15例。试验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43.09±10.51)岁;肿瘤类型: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查、膀胱镜检查确诊;肿瘤分期为T2~T4,均处于低分化阶段;择期行手术治疗;符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指征;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尿道畸形;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先天膀胱发育异常;骨髓造血功能明显受损;伴有肿瘤转移病灶;中途退出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指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尿道口后,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效果满意后,利用德国Wolf汽化电切系统观察肿瘤位置、数量及大小;设置电切功率为100 J,电凝功率为60 J;以顺行、逆行、侧向等切除法,由远及近依次切除瘤体及瘤蒂,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先切除遮挡肿瘤蒂部的瘤体,再从基底部切割至肌层,并灼烧肿瘤周围约2 cm的膀胱黏膜,然后在靠近膀胱颈黏膜处切除肿瘤;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立即采用由50 ml无菌蒸馏水与30 mg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0 mg(按C32H37NO12计)]配制的灌洗液经1次性硅胶导尿管缓慢注入膀胱(灌注速度:8 ml/min),以此对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灌注完成后夹闭尿管1 h,然后排出灌洗液;按照每周1次的频率进行灌洗治疗,持续治疗8次后改为每月1次。

1.3 评价指标

(1)疗效:治疗1年后,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完全缓解(经治疗后,目标病灶基本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经治疗后,目标病灶的最长直径和减少30%)、稳定(经治疗后,基线病灶长径显著缩小,却未能达到完全缓解或是有增长情况,但是还未能达到疾病进展)及进展(经治疗后,目标病灶最长直径之和增加20%,且有新的病症出现);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2)生化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采集两组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转速常规离心处理15 min后,取上层清液,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免疫分析仪(罗氏公司,型号Cobas e60)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生化指标水平。(3)生命质量:两组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自评量表评估两组生命质量,共包括5个维度,涵盖心理、生理、社会、情感和躯体,每个维度分值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命质量越好。(4)疾病复发率:术后1年内,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膀胱镜检查,此后每6个月进行1次,记录两组疾病复发情况;复发判断标准为,膀胱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并经病理活检证实。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生命质量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QOL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QOL自评量表评分均高于出院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QOL自评量表评分及疾病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浅表性膀胱癌属于临床常见的膀胱癌类型,发展迅速,且具有多发性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一旦复发,可再次迅速增殖,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与常规的开放手术相比,该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更小,且肿瘤组织切除效果更佳,患者预后较好[4]。但受膀胱血运丰富的影响,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患者疾病复发率仍较高;加之手术难以彻底清除微小型病灶,难以获得理想的远期疗效[5]。

灌注治疗是将药物灌注到组织器官内部进行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常被临床用于膀胱疾病的治疗中。对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加用该疗法治疗,可通过将抗肿瘤药物灌注入膀胱杀灭手术无法切除的微小型病灶,从而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获得理想的远期疗效[6-7]。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原因为,吡柔比星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是临床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首选的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利于稳定患者的生化指标,恢复机体状态正常,而且,灌注疗法不会增加患者的肝肾代谢负担,不会引起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加之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FGF、sICAM-1及MM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柔比星为大分子药物,不会被膀胱黏膜吸收,仅对肿瘤病灶起效,故可在保障抗肿瘤效果的同时,提升治疗安全性[8];此外,吡柔比星可快速降低患者由肿瘤导致的异常生化指标水平,杀灭残留微小型肿瘤病灶组织,最大限度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命质量[9-10],所以,本研究中的两组术后3个月的QOL自评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可显著提高远期疗效,降低异常生化指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

猜你喜欢
浅表性电切术膀胱癌
TFPI-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尿频尿急可能是膀胱癌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观察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电切术在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治疗
奥美拉唑合多潘立酮治疗浅表性胃炎3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