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戏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塑造

2022-11-13 09:07
戏剧之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戏中戏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秦 勇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一部好的戏剧不仅可以在剧情、冲突等方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戏剧的结构如果构思巧妙,同样也可以起到让观众回味无穷的效果。莎士比亚经常用戏中戏的结构框架来架构他的戏剧,这种框架中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巧,而且将普通戏剧无法传递的内容巧妙地传递了出来。

一、结构功能

莎士比亚在剧本结构设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探索“戏中戏”结构的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珍贵遗产。

(一)设置巧妙的剧本结构

在稀里糊涂被人戏弄,当上一个假贵族之后,他开始享受贵族的生活:观看这部戏——《驯悍记》的主体五幕戏。

斯赖变成了五幕戏的观众,而序幕里面的贵族最终也变成了观众:正是这位贵族自编自导自演了序幕的部分。同时,台下的观众则在观看贵族如何捉弄斯赖,观众也在看斯赖如何看戏,观众同时还在看五幕戏中发生的主要故事。

这种巧妙设置的剧本结构,本身就极具审美格调。一层套一层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台下的观众感受人生与戏剧的模糊边界,而且可以清醒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处境:每个人的一生在别人眼中都是一部戏,每一部戏都反映着真实的人生。

(二)推动情节发展

戏中戏除了在开篇以序幕的形式出现,设定整部戏的整体结构外,还出现在了戏剧的中间,与戏剧主体融合起来,成为推动主体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找到了一群伶人为他出演一部叫做《捕鼠机》的戏。

在戏中戏上演之前,哈姆莱特已经得知他的叔叔杀害了他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为了不让现任国王起疑,他必须装疯卖傻掩人耳目,但他的种种行为又引起了他叔父的疑心,因此派波洛涅斯到他身边探听虚实。哈姆莱特不得不虚与委蛇,与波洛涅斯沟通戏剧表演问题。但他同时安排了自己的好友霍拉旭,让他作为戏中戏外的观众,不是去看戏,而是看国王在看戏过程中的表现,借此来坐实国王的罪行。

从表2可以看出,树脂脱附液经Fenton氧化+Ca(OH)2预处理后,TOC和UV254均得到很好的去除,TOC去除率在53%左右,UV254去除率在44%左右。纳滤膜能截留废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预处理后的树脂脱附液纳滤渗透液对T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7.64%、97.06%,效果均优于未预处理的树脂脱附液纳滤渗透液(T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6.08%、93.00%)。

哈姆莱特在戏中戏上演的过程中给国王以及他的情人奥菲利亚解释故事情节,其内容无疑影射了国王的恶劣行径,这使得在故事发展到主人公毒死国王的情节时,戏中戏外真正的国王不仅起身拂袖而去,而且动了杀死哈姆莱特的念头。

戏中戏在《哈姆莱特》这部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人公哈姆莱特贯穿于戏中戏的彩排以及之后的上演的整个过程中,故事情节被一步步推向高潮——哈姆莱特确认其叔叔就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于是展开他的复仇计划。

二、表达作者的戏剧主张

戏中戏不仅在莎剧中承担了架构剧作结构的功能,而且,由于某些人物在主剧与戏中戏之间往返穿梭,从而使得这些人物对戏中戏水平的高低优劣做出评价成为可能。从这些零星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观做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剧本创作

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借助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他对优秀戏剧的理解以及当时的观众的审美追求:它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鱼子酱;可是照我的意思看来,还有其他在这方面比我更有权威的人也抱着同样的见解,它是一本绝妙的戏剧,场面支配得很适当,文字质朴而富于技巧。

鱼子酱有着丰富的营养,但一般人不喜欢,因为它的味道太腥了。哈姆莱特这里把这部戏比作鱼子酱,就是想说这部戏内容经典,本来是对观众大有裨益的,但是因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胃口,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冷落。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哈姆莱特就对这部戏剧另眼相看,他眼中的绝妙戏剧的构成要素就是:场面支配适当、文字质朴而富于技巧,而且得到权威戏剧批评家的赏识。剧本本身的构成要素加上权威批评家的认同,是一部戏剧能称得上绝妙或者优秀的必备条件,而大众的欣赏与否,并不应该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因为大众受到时代风潮的各种影响,思想和审美意识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无法通过专业的审美标准对戏剧优劣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果一部戏只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创作,但违背了戏剧本身的审美追求,那么这样的戏剧一定是莎士比亚不看好的。

(二)演员

莎士比亚不仅对剧本的创作特别看重,他还特别注重演员。优秀的演员,可以通过他的表演,使得观众得到深切地感染,将观众带入一种真实的心灵体验之中。在《哈姆莱特》中,主人公看了一段伶人的表演之后,发出感慨:演员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灵魂融入虚构的故事,在这种氛围中,无论是眼神、脸色、神情还是声音、动作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内心世界,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完全打动观众,而演员同时还知道自己只不过在表演,他所驾驭的这一切都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

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因为哈姆莱特自己就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希望在他的叔父面前扮演好一个王子的角色,同时内心深处对对方恨之入骨,真实的内心感受时刻影响着他的外在表征,与这些优秀的演员相比,哈姆莱特身上就更具戏剧表现的张力,使得观众对他的性格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正是戏中戏的这些伶人高超的演技,给了我们一种认识哈姆莱特的视角。当然,我们反过来思考也成立,如果让哈姆莱特来当演员,那么他肯定会非常不合格。因为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与戏剧生活中跳入跳出,分不清彼此的虚实,从而也就无法驾驭戏剧角色。

这就涉及优秀演员的反面,差劲的演员会是什么样子呢?莎士比亚在他的另一部剧作《仲夏夜之梦》中给我们塑造了非常成功的这类演员角色。

演员完全不懂表演,却要自作主张,混淆戏剧舞台与现实生活的界限,专门为观众介绍完全不需要介绍的情节。这就构成了滑稽的效果,不论是舞台上的观众,还是台下的观众,都会忍俊不禁。虽然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拙劣的戏剧,但莎士比亚通过这种夸张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戏剧中演员认知能力的臧否。一名合格的演员,应该不仅能读懂剧本,还应真正理解每一句台词的意思,理解戏剧中和现实中的虚实界定,理解观众观看戏剧时的真实心理。

除了对表演上的讨论外,莎士比亚还表达了他对优秀演员的社会功能的理解:“他们是不可怠慢的,因为他们是这一个时代的缩影;宁可在死后得到一首恶劣的墓铭,不要在生前受他们一场刻毒的讥讽。”

我们知道,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演员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但是莎士比亚却认为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匡正世风,影响社会风气。优秀的演员,会演出世间百态,会用巧妙的方式讥讽世间的丑恶,而一个体面的观众,是不希望受到这种讥讽的。莎士比亚把匡正世风的希望寄托于演员,一定程度上与孔子把改变社会的愿望寄托于《春秋》一样。只不过,后者是希望借用文字的力量影响社会各阶层,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前者则希望借助演员在舞台上与观众的交流,来引导观众的思想及行为。

(三)大众的庸俗化

那么,大众的胃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哈姆莱特讽刺波洛涅斯时,说他“只爱听俚俗的歌曲和淫秽的故事”。波洛涅斯是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也是当今国王的宠臣,当然也是哈姆莱特痛恨的人物之一。他老于世故,精于算计,但又不学无术,正好可以代表当时看戏的大众。

除了对戏剧内容上的庸俗追求之外,当时的大多数观众对那些演技高超的演员逐渐失去了兴趣,却越来越喜欢童伶的表演。这些童伶只知道在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吼叫,胡乱挥舞着手臂,经常篡改台词,无故添加几声自己的傻笑以逗乐观众。结果却是,他们占据了主要的舞台,甚至经常出没于莎士比亚自己的剧院——环球剧院。而那些优秀的、年龄大一些的演员却被排挤得没有了固定的舞台。

三、表现哲学思考

(一)戏剧与梦境

《驯悍记》一开始的戏中戏里面,斯赖酒醉不醒,贵族设计让斯赖误以为自己就是贵族,而现实则是他酒后所想到的虚幻世界。这就一定程度上留给观众一种哲学思考:现实与梦境的关系究竟如何?

虽然台下观众分得清台上的斯赖所经历的现实和梦境的差异,但当局者迷的斯赖自己却傻傻分不清,只能任人摆布。而摆布斯赖的贵族,在台下观众看来,也是虚幻的人物,贵族所做的一切,对于台下观众来说,也犹如梦境中的经历。更不必说误以为自己是贵族的斯赖所看的那部戏中的人物了。这就构成了一层一层的梦境与现实的交叠,哲学的沉思在这种交叠中显得尤为深刻。

《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对戏剧之于时代的功能作了哲学上的思考。他知道他的叔父是害死他父亲的真凶,知道对方阴险狡诈,但却迟迟不肯开始他复仇的行动,这种延宕的行为,一方面,可能是性格使然,他不具备果敢坚毅雷厉风行的英雄性格,总是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喜欢哲学沉思。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就很有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忘记俗世的纷扰。哈姆莱特哲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就是他对戏剧功能的思考。

(二)戏剧的真实

哈姆莱特认为,戏剧虽然来源于现实,但是比现实更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很少表露内心世界,到了戏剧里面,所有人的心事都可以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哈姆莱特说:“演戏的都不能保守秘密,他们什么话都会说出来。”

只要你做给他看什么,他就能给你解释什么;只要你做出来不害臊,他解释起来也决不害臊。

戏剧中,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都可以和盘托出,一切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可以展露无遗,而这,正是哈姆莱特向往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因此,他特别喜欢陶醉在伶人所表演出来的各种场景,尤其和他自己以及他的亲人的处境极其相似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哈姆莱特要求伶人背一段台词。听到动情之处,他自己也会满眼含泪。他更愿意让自己沉浸在戏剧的“真实”中,而不愿意返回到现实。因此,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对于一位真正的英雄来说,为父报仇是分所当为的事,尤其当这位英雄的身份还是王储的时候,复仇成功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君临天下,享有无上荣宠。但是对于哈姆莱特来说,这一切的荣耀,似乎都无法激发他的斗志。在他看来,一切都已乾坤颠倒——弟弟杀了哥哥,娶了哥哥的妻子。以前对弟弟不屑一顾的大臣忽然转向,开始对他另眼相看。兄弟之情、夫妇之爱、母子人伦、君臣大义,都已调转了方向,这一切,难道只需要他为他父亲报了仇就都可以解决吗?所以,他无法对现实产生兴趣,从而延宕了他的复仇计划。

(三)想象与艺术

《仲夏夜之梦》第五幕中,公爵忒休斯和他的妻子希波吕忒观看戏中戏时对这部戏做了这样的评价:

忒修斯: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希波吕忒:那该是靠你的想像,而不是靠他们的想像。

忒修斯:要是他们在我们的想像里并不比在他们自己的想像里更坏,那么他们也可以算得顶好的人了。

在艺术评价层面,最好的戏剧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剧本、演员、情节等方面都需要精益求精,而在哲学层面,即便是最坏的戏剧,如果用想象补充完整其欠缺,那么坏剧本也就可以变成好剧本了。但是不同观众的想象能力不一样,因此,有的观众并不能想象出精彩的情节、感人的场景以及美丽的结局,尤其面对差劲的剧本。而有的观众即便面对优秀的剧本,也会想象出更优秀的内容。这颇有接受美学批评的意味:观众或者读者也是剧本的创作者。

四、结论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戏中戏不仅在结构上起到了设定主体框架,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穿插于主体剧情与戏中戏间的人物,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戏剧观。不仅如此,戏中戏还在哲学问题上为观众以及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

注释:

①莎士比亚别的戏剧是没有序幕的。

猜你喜欢
戏中戏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戏中戏” 里的爱情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