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2022-11-13 18:05徐文海北京流金岁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2年26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人员信息化

徐文海 北京流金岁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持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通过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审计平台构建,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在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本文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就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方法的智能化

在传统审计领域,审计证据来源单一,不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审计证据来源日趋多元化,获取途径实现了升级。针对审计工作中的特定事项和目标,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对数据信息进行剖析研读,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丰富的证据支持,以提升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审计的智能化发展。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即便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审计。随着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了对各种复杂审计数据的深度挖掘,满足了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

(二)审计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采用事后审计的方法,较多的使用单位内部数据,内部关联性数据应用较少。由于该审计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造成审计结果缺乏准确性,难以对审计单位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大数据审计条件下,可以充分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突破了审计工作的时空限制,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多维审计,提高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和价值。

(三)审计工作成果应用更为广泛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工作的成果虽然有所应用,但在应用层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大数据审计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审计模式,对审计证据进行科学与系统的挖掘。实现对海量信息数据分析研究,获得更为科学的审计结果,为审计单位提供更为客观和准确的数据信息及建议,提升了审计结果对单位业务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和作用。

二、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功能由事后鉴证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变

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内涵和重心与以往相比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体现出更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作用,而不是仅限于第三方事后信息鉴定和内部控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发展及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深入,SAP、ERP 等管理工具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内部审计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效率,同时也实现了数据分析功能,使得审计工作的重心不断前移,实现了数据扫描和预警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审计模式主要以数据为取证的切入点,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违规和违法行为都会在数据层面上留下痕迹。而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具有显著的颗粒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特点,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平台寻求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实现审计工作对所有关联主体的全覆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审计工作,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点的有效判别,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审计方法发生了全新改变

第一,由传统的抽样审计转变为全面审计。审计业务模式共经历: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但审计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抽样方式,都无法避免抽样造成的误差。从理论层面看,只有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才能获得精确的审计结果。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发展有效突破了原有审计方式和能力制约,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第二,大数据审计导致审计对象发生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是财务数据,通过对各种财务资料研究分析,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判断。大数据审计下,审计人员实现了对业务底层数据的回归,通过对业务的直接审核,有效提升审计结果的科学性。

(三)审计业务模式由封闭系统转为开放性系统

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模式主要采取传统的独立封闭系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外界其他部门相互独立。即使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之间也是相互独立存在。在大数据审计模式应用场景下,需要构建系统化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多方主体的交互关联,确保相关部门了解审计数据。此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可以与企业外部供应商实现部分数据共享,实现对产业链信息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追查范围,提高审计效率。

三、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操环境与大数据审计要求不匹配

企业实操环境与大数据审计要求不一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模式落后。企业虽然已建立信息化内部审计平台,但在进行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并未从可持续角度进行审计与评估。虽然企业在某些项目中已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但在整体上使用效率较低,难以对多个审计项目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第二,大数据审计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审计部门缺乏大数据职能,也未设置大数据分析岗位。

(二)未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在对企业内部审计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通过单一的工具对企业数据进行挖掘。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主要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工具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找出各数据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当无法现场开展审计工作时,未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的审计方法;第二,较低的数据挖掘效率。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需求构建审计模型。但因各项目在不同背景下可能涉及各种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审计模型计算方式进行调整,不得不重新编制审计模型,造成资源浪费。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增添部分新业务。审计人员在审计新型业务时,需要重新开发与之一致的审计模型,增加了企业管理与监控风险。

(三)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不充分

由于企业并未根据内部审计成果信息进行实时调整,经常出现重复性问题。审计部门只是根据某些无关紧要的审计意见进行调整,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价值。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因为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方面不完善,仍处于传统的手工作业阶段,难以掌握最新的审计信息,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其次,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缺乏审计成果应用意识。审计人员一般不会对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系统进行熟练应用,更不用说制定完善的成果运用机制,无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企业并未制定严格的审计问题问责机制。不能约束责任人的思想与行为,无法发挥审计成果的实际作用;最后,企业并未公开内部审计结果。由于中高层管理人员会考虑审计结果公开后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不公开,无法实现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

(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健全,加大了内部审计工作压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具体问题如下:第一,企业未储备足够的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导致审计人员结构简单,仅包括财务专业人员,缺乏复合型人才;第二,缺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由于审计人员缺乏大数据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在审计工作与人才建设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美结合企业审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此外,因大数据技术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导致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各种难题,难以调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审计的积极性;第三,企业内部并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无法为专业技术人员与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改进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大数据审计实操环境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企业各领域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例如: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生产流程及资金流动等等。企业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有利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对目前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数据信息化。在对数据进行信息化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企业内部信息;二是企业外部信息。其中,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全体员工基础信息、材料的采购与使用数量、成本、经济收入、销售详情、存货数量、固定资产等。企业外部信息包括客户信息、市场动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信息公开等。

第二,企业生产流程信息化。企业生产流程信息化指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将与之有关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整个生产流程实现自动化。要真正意义上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首先应具备数据处理与数据采集能力,不断调整设备产能,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数据误差。通过企业生产流程信息化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支出,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化。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对产品、服务、信息等商品进行商业活动。打破了传统的线下实体营销模式,实现市场交易网络化与电子化,提高了交易效率。

第四,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系统平台后,可以对各领域经营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当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管理与经营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将重大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并制定风险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模型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防止日后风险再次发生,优化企业审计管理工作。

(二)运用新型数据分析方法

随着市场审计资源种类增加与审计环境转变,审计人员需要按照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调整审计方法,由传统的单一式审计方式转变为先进的多样式审计模式。根据具体审计目标选择针对性的审计方式,使审计方法与审计目标有效结合。

内部审计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内部审计可以增添内部评审、风险导向、统计整理分析等多种审计方法,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使数据分析更加准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内部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成本,同时降低审计存在的潜在风险。在信息化大时代背景下,审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审计的专业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数据技术,将信息技术引入审计工作。

目前企业系统现行的数据分析方式较为传统,需要引进新型的数据分析工具。例如决策树、聚类分析、支持向量机、链路预测算法、回归分析等,提高审计工作能力。审计人员不应将审计工作局限于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经验,而是需要通过新型统计方式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企业内部与外部业务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业务+科技”的新型智能审计形式,以降低审计资源与人力成本。

(三)完善审计成果转化机制

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审计成果转化机制。在传统观念中,企业应按照审计人员的整改意见进行调整。但由于部分企业忽略审计人员整改意见,并未按照审计人员的专业意见进行整改,导致审计资源闲置。在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后,与审计有关的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上提出对审计工作的意见,上级领导在看到一线工作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后,对其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采纳。在确定采纳一线审计工作人员整改意见后,尽快对整改措施进行规划。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综合性技能的内部审计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大数据审计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在招募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方面人员后,需要适当调整内部审计部门组织结构。对大数据审计岗位员工进行定时培训,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掌握大数据相关操作技能、灵活处理大数据工作的综合性审计人才队伍。

第二,完善大数据审计组织方式。除专业审计人员外,需要挖掘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从而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专业优势,全方位提高数据处理质量。确定大数据审计工作总目标,对各领域进行具体目标领域划分,充分挖掘每一位专业人员创新能力,为大数据审计工作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与专业的技术知识。

第三,加强审计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模式与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中长期培训计划,使审计人员培训工作更具系统化与实用化。通过分析审计业务领域、审计项目需求及审计管理层次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多层次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从而有利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

结语

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内涵和重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才能建构起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人员信息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