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研究进展及趋势

2022-11-13 12:14叶静怡吴正旺
关键词:绿道操场空间

叶静怡, 吴正旺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当前,体育活动不积极现象在全球都非常严重[1-2].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都明确要大力加强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各年龄段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应达到45%以上.已有研究证实,户外体育活动比室内体育活动更有益健康,特别是在释放压力和促进积极情绪等方面[3].

卢元镇[4]把体育运动分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身体锻炼和休闲体育.户外体育空间是开展户外体育教学、训练竞技、运动健身、休闲游戏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包含操场、球类场地、室外游泳池、骑行道、健康步道、儿童游乐场、全民健身路径等多种空间类型,它们广泛分布于公园、广场、街巷、校园和空地[5-6].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的研究进展及趋势进行梳理分析.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Scopus数据库由世界知名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研发,是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每日更新、收录全面,可分析数据源最为全面.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Scopus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知识图谱(透过知识和信息转化而成的可视化知识图形),建立认知框架,进而分析梳理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截止2021年12月31日,以操场(playground)、户外活动空间(outdoor activity space)、体育活动空间(physical activity space)等为篇名检索词,筛选出书籍、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及学位论文等4类影响力较大的文献546篇.其中,HealthandPlace,UrbanForestryandUrbanGree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等期刊发文量较高.

2 研究总体态势分析

2.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提炼,高频关键词代表着研究热点.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得研究热点分布网络图谱.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户外体育空间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使用者类型、活动空间类型、活动空间功能及研究视角等4个方面.使用者类型以性别、年龄等为主要划分标准,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活动空间类型聚焦操场、公园、城市绿地空间等热点词;活动空间功能注重运动、健身、休闲等;研究视角有环境设计、城市设计等.各类使用者关键词在热点网络中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对其他热点类型体现出较强的控制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热点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受到国际持续而广泛地关注.在对体育活动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残疾人更易久坐,锻炼对残疾人的健康尤为重要[7].此外,开放、自然的多功能活动区域可以增加学校操场的包容性,提高残疾儿童的归属感和放松感[8].建设具有残疾人包容性的游乐场,现浇(PIP)橡胶是最佳的地面材料[9].此外,一些学者还对户外体育空间的适老性、无障碍性、可用性和满意度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10-11].

图1 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2 研究主题

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相关度抽取关键词,可绘制研究主题网络时序图谱,以时间为轴线,归纳研究主题与研究动向.研究主题网络时序图谱,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学校操场(school playground)、绿地空间(green space,在我国大陆地区,green space常被翻译为绿色空间,包含绿地、林地、果园、农田、水域、岸线等,但在上述文献中,绿地空间则仅限于绿地)、户外休闲(outdoor recreation)及步道特征(walkway feature) 等4个方面.

图2 研究主题网络时序图谱

学校操场主题讨论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对操场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操场管理措施等内容.操场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学生、老师、体育运动员和周边居民等.环境因素主要集中在操场的标线、遮阳、设施数量、铺装材料及周边自然要素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其中,部分学者对学校操场的热舒适性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提出适于户外活动的热环境阈值.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应设置有效安全标识,关注涂料降尘、地面减震等问题.社会因素重点探索了影响学校操场建设的社会经济因素,Chancellor[12]对比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农村和城市的公立小学,发现操场建设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低.在操场管理措施方面,主要探讨学校与社区共享操场的模式,社区团体协助筹款维护以加强学校与周边居民的联系.研究还发现,通过提供体育设施、调整课间休息时间等措施,可提高学生使用操场的时间与频次,减少久坐行为.

绿地空间主题聚焦于城市绿地的健康效应,探讨环境因素对个人体育活动偏好、肥胖风险及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绿地不仅具有舒缓压力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增加体育活动机会,促进社会交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居民幸福感,促使居民保持活力和健康[13-14].研究还发现,使用者的年龄、性别、锻炼偏好等个体特征,以及绿地面积、数量、比例、地形、可达性、安全性、无障碍性、景观舒适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使用者的体育活动偏好及肥胖产生直接影响[15].

户外休闲主题重点关注可进行步行、遛狗等休闲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探讨个人、社会、环境因素与开放空间中人群使用特征的联系.例如,在开放空间使用中,社会因素的影响高于环境因素,其主要内容有地区人口、收入、种族、家庭构成、邻里关系、环境熟悉度、其他使用者行为、是否存在不良使用者(吸毒者、帮派和无家可归者)等[16].

步道特征主题注重步道的锻炼属性,着重探讨步道环境特征与人群使用偏好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园安全、舒适、邻近、规模大和设施便利等特性可显著增加步行锻炼[17].Krenichyn[18]认为,公园环路具有连续、安全且可根据经验估算运动量的特点,因此,公园环路比城市街道更适合人们进行散步、跑步、轮滑等运动.Wang等[19]发现老年人对座位可达性要求随年龄而增长,对步道的视觉偏好存在微小的性别差异,男性注重视觉通透性,女性则喜欢花园步道.此外,一些国内学者认为美国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体系发展较为成熟,对我国步道系统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

2.3 研究方法

在531位作者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海德曼(Hyndman B),发文16篇.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的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应不小于最高产作者发文量算数平方根的0.749倍[21].据此,可筛选出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Mp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篇;Np,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篇.

梳理核心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发现其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测量方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5个方面.核心作者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表1所示.表1中:N为发文量;视频瞬时抽样观察记录法和社区休闲娱乐活动观察系统(SOPARC)可以观察测量用户数量、户外体育活动类型及活动水平;佛兰德体力活动问卷和加速度测量法可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评估体育活动水平;A 44-item Audit Tool环境审计工具可以快速统计场地中人工环境信息;在虚拟实验中,使用基于选择的联合分析法(CBC)可以探究人群使用空间的偏好.

表1 核心作者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2.4 研究趋势与前沿

突现词能显示一段时间内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情况,可用于发现研究前沿.结合突现词及发文量,将研究分为研究初期、攀升发展期和深化转型期3个阶段.研究趋势与前沿分析图,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趋势与前沿分析图

2.4.1 研究初期(2000-2009年) 研究初期部分核心文献,如表2所示.由图3和表2可知:该阶段年发文量均未超过10篇,核心作者对儿童和青少年关注度较高,集中在儿童伤害预防、儿童游戏、青少年体育活动与健康发展等方面;2006年后,公共空间、户外环境、邻里地区等关键词依次兴起,研究者开始对各类户外体育活动空间领域进行探索.

表2 研究初期部分核心文献

2.4.2 攀升发展期(2010-2016年) 该阶段年发文量呈曲折攀升趋势,突现词有热舒适、环境设计、社会经济因素、居民特征、邻里地区等,研究重点是基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统计特征,探讨公众体育活动水平及公共健康的影响因素.在教育学、体育科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城市研究、风景园林和建筑学等领域,学科交叉愈见频繁,研究方法得到拓展.

攀升发展期部分核心文献,如表3所示.

表3 攀升发展期部分核心文献

续表Continue table

2.4.3 深化转型期(2017-2021年) 该阶段年平均发文量高于35篇,且呈快速递增趋势.研究主要涉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等方面,重点探究提高户外体育空间及设施使用率的环境设计方法.深化转型期部分核心文献,如表4所示.

表4 深化转型期部分核心文献

2017年后,休闲公园的规划、设计与使用反馈相关研究引用量突增,成为当下的研究前沿.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国外多位学者对疫情前、后公园的使用情况和管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53];一些学者聚焦于休闲公园设计要素与居民活动偏好的关系;一些学者还探究了公园的可用性与使用者对公园的满意度,以及户外活动时间、体育活动频率、使用者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内研究则更加关注休闲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与公园使用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城市绿道体育空间设计也是当下研究的重点议题(表4).城市绿道作为一种绿色开放的线性公共空间,常常是人们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场所,长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Lindsey[54]最早开展了关于影响城市绿道使用强度与模式的调查.我国对绿道体育空间的探索稍晚,2010年,广州最早开启了我国城市绿道规划实践,多位学者对城市滨河湿地绿道和公园型绿道中的休闲体育环境进行多维度探索,探讨绿道体育系统运行机制及其生态健康评价体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目前,户外体育空间研究已经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深入、成果丰富.根据Scopus数据库20余年的数据,国际户外体育空间研究主要呈现以下4个特征.

1) 研究热点较为发散,涵盖了使用者类型、活动空间类型、活动空间功能及研究视角等多个方面,但热点之间相互联系较为紧密.20余年来,国际相关学者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展开体育活动特征的调查,特别关注影响各类型户外体育空间使用的主要因素.多位学者结合老年人和残疾人体育活动规律及其需求特点,对户外无障碍体育空间设计进行积极而深入的探讨.

2) 研究主题聚焦于学校操场、绿地空间、户外休闲及步道特征4个方面.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多时空尺度解读个人、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使用者行为模式、肥胖风险及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学校操场和绿地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持续时间较长,是被长期关注的主题.学校操场的共享、管理、活动行为受到居民、社区和学者的普遍关注,部分实际应用案例体现出良好的效果.户外休闲的研究主要关注开放空间中运动场地及设施的使用与其影响要素的关系.步道特征主题则侧重于研究步道特征与步行锻炼频率之间的相关性.

3) 研究方法已经由传统问卷、文献分析等拓展到基于大数据、可视化的定量分析、视频采集等新方法.大部分核心作者早期采用较为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调研、访谈、问卷、文献检索、邮件调查和数据分析等.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方法的不断改良、数字化和新技术的发展,研究手段日益拓展与完善,从定性研究逐步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GIS,GPS和SOPARC观察法、线上调查法、计步器、大数据分析、专业环境审计工具等都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和可信度.

4) 研究趋势已经从对公众体育活动水平的评估,向探究公共健康的影响因素转变,并进一步向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与社会效益的环境设计理论延伸,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初期(2000-2009年)发文量较少,主要关注儿童伤害预防、儿童游戏及青少年体育活动与健康发展等问题;攀升发展期(2010-2016年)的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重点关注公众体育活动水平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多学科交叉特点显著,研究方法得到拓展;深化转型期(2017-2021年)的发文量呈迅速递增趋势,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等领域的关注热度较高,重点探究提高户外体育空间及设施使用率的环境设计方法及原则.当下研究前沿重点体现在绿道、休闲公园等绿地类型.

3.2 讨论

为了推动我国户外体育空间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未来研究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2个方面.

1) 结合“小街巷、密路网”及“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居住区公园等空间的规划设计模式.国外已有多位学者致力于社区绿地空间中体育活动的调查,对影响社区户外体育活动强度的环境因素、影响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定位和原则.

当前,国内学术界也已开展了对社区户外体育空间规划布局、设施设计、景观布局及环境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未来可就不同自然、气候、人文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在社区户外体育空间使用现状及使用后评价、5~15 min社区生活圈中户外体育空间布局规划、户外体育空间环境舒适度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更为关键的是,可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新一轮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科学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升社区户外人居环境品质,同时,促进体育活动开展.

2) 结合城市绿道建设,推进户外体育空间与绿道结合的规划布局模式.绿道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该领域研究有着巨大潜力.已有大量研究对城市绿地的健康效应展开定量研究,而户外体育空间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和潜在价值直到近几年才受到关注.

未来可运用情绪识别、皮电、脑电波(EEG)和眼动仪等新技术,探寻户外体育空间环境对公众情绪体验、身心健康、体育活动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城市慢行系统和微型绿道(微型绿道由自行车道、步行道、慢行混行道、口袋公园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和绿化隔离带构成,其尺度、组成、形式具有较大灵活性,是城市高密度区的开放空间和康体健身场所).此外,可以就城市绿道体育系统发展模式和价值进行探讨,最大化实现对社会、环境及人的总体效益.

猜你喜欢
绿道操场空间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空间是什么?
我们的操场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创享空间
下课了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