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天渠精神 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22-11-14 11:51中共毕节市委党校章英娇
办公室业务 2022年2期
关键词:绝壁毕节生机

文/中共毕节市委党校 章英娇

生机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部的赤水河畔,坡陡谷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干旱肆虐,生机人民面临“眼望赤水无水吃”的窘境,缺乏“生机”。但英雄的生机人民靠着坚韧的毅力和誓死的决心,在刀削般的绝壁上硬生生开凿出十条沟渠,为生机大地带来了流淌的生机,铸就了“自力更生,万众一心,战天斗地,造福子孙”的天渠精神。天渠精神是生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战贫斗困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准确体现,与党中央全面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和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要求一脉相承。总结和学习天渠精神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继承和发扬天渠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一、天渠精神的内涵

(一)不等不靠、自力更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百废待兴。在以徐荣、左遗轩为首的干部带领下,英雄的生机人民不等救济、不靠补贴,克服万难、自力更生。缺少炸药,生机人民就起早贪黑自己熬制,为了找到硝,他们甚至挖了自家老土墙房,用水将墙土泡散后,再将泥水放到大锅里熬,一大锅泥水只能熬出几斤硝,再用它和硫磺、钢炭配制出黑火药;缺乏工具,他们就用最原始的用具——麻绳、铁锹、錾子、锤子、钢钎、撮箕,花了9年多时间,一锤一錾硬生生凿出沟渠。9年多修渠岁月里,生机人民见山开山,见洞钻洞,工人们吃住都在山上,“以崖当房,以石当床”,生机的10条引水大沟和8个水库的诞生,彰显出生机人如山一样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喝上水、能吃饱饭。有人做过估算,当年生机修建的几条绝壁引水大沟,用现在的工程概算,两个亿都干不出来,这就是自力更生创造的宏伟壮举!

(二)群策群力、万众一心。虽食不果腹,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地踏上“开山”征程。他们自筹资金打山炸石,用泥土和砂石筑起一条条通村、通组的毛坯路;他们自制火药,起早贪黑、各施其责;他们自愿组队、协作分工,先是男性青壮年分组轮流上沟,后大量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陆续加入开山修渠的队伍。据当时参与打渠的同志回忆:1958年,眼见始建于1956的卫星天渠即将通水,时任镇江村村支书的张成举看到了吃水的希望,一山之隔的镇江村,也决定开山引水。60多名修渠队员浩浩荡荡进了山,不同的是队里多了十几名女同志,还组建了“刘胡兰排”,生机的天渠壮歌,不只是男人们的独奏。“龙洞龙泉万古千年,如今妇女要你灌田”,这是“刘胡兰排”最爱唱的歌。如今77岁的胡加珠,是当年最小的修渠队员,回忆起往事,胡加珠说:妇女和男人们换班赶工,她们干的活一点不比男人们少,不比男人们差。女同胞们就这样撑起了镇江大沟的半边天。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开山的队伍越来越大,后来几乎是全乡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紧密团结又相互配合,全力以赴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没有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天渠是修不成的。

(三)永不言弃、战天斗地。“半年难见妻儿面,数月不见爹和娘,不达目的不松手,不达愿望不还乡”,当年修渠时的歌谣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这正是英雄的生机人民不抛弃、不放弃、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很多人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徐荣、高体宽、刘显忠、张成明、张仁吉、张仁智就是英雄的代表,因为开山凿渠,他们自己甚至家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困难,他们也曾畏惧、也曾退缩,但终究没有放弃,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数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泽被后世、造福子孙。原来的生机:“生机山连山,眼望河水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米,家中缺粮又少穿。”生机人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先后修建了小峨峰、罗圈岩、银厂沟、小和平、大河沟、银洞、白菜地、小沟沟8个水库以及高流、镇江(又名跃进)、镰刀湾(又名卫星)、半边山、长岩、落涧沟、西山坪、峨峰岩、峨峰沟、孙家堰10条引水大沟,渠道全长100多公里,灌溉农田8000余亩。现在的生机:有山有水,绿树成荫,产业兴旺,一片繁荣。生机镇的镇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夏橙产地和致富村寨;镰刀湾村反季节蔬菜、早熟蔬菜及水果种植事业如火如荼。短短数年时间,在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带动下,生机镇产业发展在过去的基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6.85万亩土地,种植水果近5万亩,蔬菜1万多亩,烤烟2000多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党员干部的劲头越来越足。

二、天渠精神的时代寓意

在毕节试验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涌现出一批批勇于担当的先进典型,谱写着一个个催人奋进的脱贫故事,而毕节生机“绝壁天渠”所传承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也代代传承。一条崎岖于半山高崖之上,主渠长8公里的“卫星天渠”,是目前已知的贵州省镜内修建最早的绝壁水渠。这条水渠至今依然滋养着当地数千群众,灌溉着4000多亩土地。“绝壁天渠”的打造,不仅凝聚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力量,也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优良传统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在生机镇,无论是“八大水库”的修造,还是“十大沟渠”的建设,无不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卫星天渠是生机镇最先完成的天渠,始建于1956年腊月,由原毕节县农水局技术员徐荣与时任毕节县林口区大渡公社党委书记左遗轩以及镰刀湾大队队长吴兴孔3人发起,后率领86名群众共同参与。由此可见,生机天渠的修建,初始发端于我们的基层干部、我们的公社党委书记及生产大队长,这些最基层的干部成了绝壁天渠修建过程中的关键力量,没有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力量的凝聚和干部的发动、宣传和带头,绝壁天渠的修建不可能完成。一路走来,可以说没有领路人的胆识和决心,就没有今天的生机。

(二)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为了人民”,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在镰刀湾村,一副“绿水环青山、党恩沐万民”的朱红色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表达了生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诠释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毕节试验区建设30余年,党作为建设事业的主心骨、领路人,不仅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为试验区的蓬勃兴旺铸就了坚强后盾。在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发展奇迹,“三大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一个过去并不宜居之地,如今却生态美百姓富,处处欣欣向荣,这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对地区发展的重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同时贵州省委、省政府、毕节市委、市政府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才有了今天“花海鹤乡,洞天福地,美丽毕节”的快速发展。“依靠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漫漫历史长河中,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者。《潜夫论·释难》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喻义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个别因素或者单枪匹马的力量,而是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或者整体的力量才能成就。生机天渠的修建,正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依靠人民”的真实写照。最先完成的卫星大渠,对其他干部群众起到了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而后在生机大地上陆续建成的每一个水库、每一条沟渠,背后都发动了每个村寨成百上千的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伟大的。

(三)坚持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脱贫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是我们人类必须学会的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方式。在生机,继承和弘扬老一辈不怕辛劳、无私奉献精神的村民有很多,他们把这种“绝壁天渠”精神自觉融入血脉、渗进骨髓,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激励更多的人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如今,“绝壁天渠”精神不仅激励着生机人,也感染着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引得一渠活水来,润泽万物展生机。在“绝壁天渠”精神激励下,生机镇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青山不老、精神永存。今天,在“绝壁天渠”精神的鼓舞下,广袤的黔西北大地人民正以只争朝夕的高昂斗志迎接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持续的奋斗,祭奠和告慰在脱贫攻坚战中牺牲的英魂。“绝壁天渠”精神是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它振奋了精神、净化了心灵,升华了党性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了责任担当,让我们更加勇于挑起历史重担,继承老一辈革命风范,保持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创新实干,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把每项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透,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绝壁毕节生机
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古石绝壁前
生机暗涌
飞檐走壁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韦羌山
清流绝壁(书法对联)
植物印花回归为春色增添一份生机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恰如其分”蕴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