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式教学法对中职学生中长跑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2022-11-14 07:26李石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中长跑有氧耐力

李石鹏

(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广东东莞 523000)

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提出,针对学生的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如1000m/800m跑、50m跑、1min仰卧起坐等给出了评分标准[1]。而近些年多次全国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对此,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推进分层教学等多种培养方式,发展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分层教学法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核心,以同班不同的学习目标为手段,将一个班的学生通过性别和成绩划分成不同小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将分层教学法引入体育课堂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对中长跑项目进行应用研究,以求达到实现中职学生中长跑能力共同进步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分层式教学法对中职学生中长跑能力提高的影响为研究目标,选取该校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5人,女生25人。

1.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来搜集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为该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2)行动研究法:在规划好该研究中的教师实践后,边实践边调整,观察并收集材料,不断优化分层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案。

(3)对比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实验前后都进行测试,并搜集相关数据,做好统计处理,验证教学效果。

2 研究内容

2.1 影响学生中长跑能力的相关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影响学生中长跑能力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耐力、速度耐力、柔韧性、中长跑技术动作、学生主观努力程度、环境等。

2.2 各组学生的划分方法(初测)

《国家体制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指出,根据学生不同的考核成绩,分为不同的评定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档次[1]。笔者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将选取高一年级的一个班级,男女生人数相等,进行男生1000m跑和女生800m跑的测试。为了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该班级在2周内进行2次中长跑测试,将2次测试成绩相加再进行平均,算出个人平均成绩,然后通过个人平均测试成绩和性别,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将男生组和女生组按照中长跑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各自分成甲、乙、丙、丁4个分组。

此次中长跑的测试距离为男生1000m,女生800m。初测成绩及分组情况如下:

男子1000m跑成绩:甲组成绩≤3min55s,3人;乙组成绩3min56s~4min15s,6人;丙组成绩4min16s~4min45s,9人;丁组成绩≥4min44s,7人。

女子800m成绩:甲组成绩≤3min55s,2人;乙组成绩3min56s~4min15s,7人;丙组成绩4min16s~4min39s,10人;丁组成绩≤4min40s,6人。

2.3 各阶段的教学目标

由于受到上课、学校社团等相关教学活动的影响,学生练习中长跑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将训练时间定为2个月,练习时间较少,学生的耐力素质也相对一般。因此该阶段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应太高,合理的教学目标既可以积极提升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在课上和课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会因为设定的目标过高而放弃努力。

第4周测试和第8周考核的成绩提升的幅度,都与初次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第4周目标为提升5s,第8周目标为提升10s。

2.4 教学计划的制订

根据相关文献提出的理论,中长跑能力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有氧和无氧耐力受遗传、性别、年龄、心脏功能、肺通气功能等因素的影响[3]。笔者结合学校的测量设备等实际情况,用测试成绩和心率来对有氧及无氧耐力能力是否有提升进行评定。该研究的教学计划需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有氧和无氧耐力来制订。

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3],多采用长跑等方法进行锻炼。负荷强度为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为140~170次/min。一般应用在3min以上中低强度的运动中,有氧耐力提升的训练周期大约为2周[4]。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处于缺氧状态下,进行180s以内中高强度无氧供能的工作能力,主要以ATP-CP(磷酸原)供能和无氧糖酵解为供能方式,无氧耐力提升的训练周期大约为3周[5]。

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2个月的训练时间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以有氧为主,无氧为辅,这个阶段主要提升学生的有氧耐力。良好的有氧耐力,是无氧耐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而有氧耐力的提升,也会促进无氧耐力的提升[3]。在第2阶段,学生的基础有氧能力提升之后,将有氧和无氧耐力训练相结合,以期实现让全班学生的中长跑相关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标。

2.5 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文献查询,笔者发现能够提升学生中长跑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等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教学条件、学生的可接受度和安全性等因素,笔者选择了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方法。

2.5.1 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持续时间长、强度较低的训练方法,可以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各运动系统在长时间运动下的适应性,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持续训练法在使用时,学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训练持续时间不低于10min[4]。

2.5.2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组)练习之后,严格控制组间休息时间,在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立即进行下一次练习。这个训练法能产生大量乳酸,完成的总工作量大,能够有效刺激人的心肺功能和个人乳酸阈,能较好地提升人体的有氧耐力。学生在进行大强度负荷时,心率控制在150~180次/min,在身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即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左右时就进行下次训练为宜[3,5]。

2.6 负荷强度和课程密度的设定

2.6.1 课程密度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需要有运动密度和练习密度,运动密度是指全班同学运动时间占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一般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大于等于75%;练习密度是指每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占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一般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大于等于50%[6]。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了保证学生良好地恢复体能,达到练习效果,提升中长跑能力,宜每周练习3次,时间为周一、周三、周五,下午3:30~5:00。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每节课的运动密度保持在75%±3%,每节课的练习密度保持在50%±3%,以有利于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体能恢复。

2.6.2 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训练方法的实际要求等因素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持续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小于等于60%的一种训练方法[7]。在日常训练课程的使用上,学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训练持续时间不低于10min。在学生充分休息之后,心跳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时,再次进行训练。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包括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强化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等[8]。笔者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即学生不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为避免强度过大,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笔者选择强化间歇训练法。日常训练课时,每位学生的心率控制在140~170次/min,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左右时,就进行下一组训练。

在每组学生练习完成之后,测试该学生10s内的心率,计算出1min心率,然后按照练习后的心率,来对每次练习的强度或者时间进行一定调整。在每个训练日的训练之前进行心率测试,结合学生主观感受,来推测学生是否属于疲劳未恢复阶段,适当调整当天的练习内容和方法。

在练习开始后的第4周进行一次全班的形成性测试。根据实际测试情况,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强度等因素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保证全部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练习后能够较充分地恢复,以便提升分层式教学的效果。

2.7 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分层教学开始后的第4周、第8周进行测试,检验教学效果。将第4周形成性测试(二测)和第8周总结性测试(三测)成绩提升的幅度,分别与初次测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标准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中的评定等级和学生测试成绩,该研究的最终成绩评定标准如下:男子组二测、三测,提升幅度大于等于10s为优秀;提升幅度介于5~10s之间为良好;提升幅度介于0~5s之间为中等;提升小于0s为差。女子组二测、三测,提升幅度大于等于10s为优;提升幅度介于5~10s之间为良好;提升幅度介于0~5s之间为中等;提升小于0s为差。

3 实践效果与反馈

3.1 分层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3.1.1 形成性测试结果(二测)

在经过4周的分层式教学之后,全班各组的二测结果如下。

男子甲、乙、丙、丁4个组,成绩提升达到优秀的人数分别为1、2、3、2;达到良好的人数分别为1、1、2、2;达到中等的人数分别为1、2、3、1;差的人数分别为0、1、1、2。

女子甲、乙、丙、丁4个组,成绩提升达到优秀的人数分别为0、1、2、2;达到良好的人数分别为1、3、4、2;达到中等的人数分别为1、2、3、1;差的人数分别为0、1、1、1。

从第二次测试结果可以发现,男子4个小组成绩提升在优秀和良好2个档次的人数共有14人,占男生总人数的56%。女生4组成绩提升达到优秀和良好的总人数为15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0%。全班总体都有一定的进步,男生的成绩提升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尚未适应前期的负荷强度、负荷时间、练习内容,因而产生了疲劳及抵触情绪等,从而对形成性测试的结果产生影响。女生进步程度相对略高于男生,一方面,在开始练习之前,女生对于耐力练习有着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耐力素质一般,女生初测成绩较为不理想。而在经过分层式耐力教学之后,全班学生都适应这种强度和密度,所以女生与初测成绩相比,形成性测试成绩提升幅度比男生大。后面4周也需要针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现状来对教学方法、内容等因素进行系统性调整,以期全班的学生可以在后面4周进步更明显。

3.1.2 总结性测试结果(三测)

在经过八周的分层式教学后,全班各组的总结性测试结果如下。

男子甲、乙、丙、丁4个组,成绩提升达到优秀的人数分别为1、2、3、2;达到良好的人数分别为2、3、4、3;达到中等的人数分别为0、1、1、1;差的人数分别为0、0、1、1。

女子甲、乙、丙、丁4个组,成绩提升达到优秀的人数分别为0、2、3、3;达到良好的人数分别为1、3、5、1;达到中等的人数分别为1、1、2、1;差的人数分别为0、1、0、1。

从总结性测试结果发现,男子4个小组成绩提升到优秀和良好2个档次的人数共有20人,占男生总人数的80%,相对于二测提升了24%。女生成绩提升达到优秀和良好的人数为18人,占女生总数的72%,相对于二测提升了12%。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教学过程的要素经过调整和改善后,这次三测的成绩,男生总体进步大于女生,一方面,由于男生的先天条件,如肌肉体积、激素水平等因素优于女生;另一方面,男生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恢复能力更强,所以男生的总体教学效果要优于女生。

3.2 实践后的学生反馈

3.2.1 学生认可度调查

在上完本周期的课程之后,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分层式教学的认可度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很喜欢的占34%,比较喜欢的占52%,一般喜欢的占12%,不喜欢的占2%。

3.2.2 分层式教学效果调查

从表1可知,在分层式教学之后,认为自己的运动兴趣得到提升的人数为50人,体能得到提升的有50人,极点出现延后的有48人,恢复速度提高的有47人。

表1 分层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调查

如今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耐力练习在分层式教学法的推动下,不仅充分提升了全班同学的耐力素质,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一方面,分层教学法能够把目标、内容等分成不同的层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运动兴趣,让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进行更高水平的训练,让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以提升中长跑能力为切入点,获得提升身体素质的信心与动力,从而整体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法也促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规划和设计上,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学校硬件条件等多个维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体育课堂,不仅教学的针对性更强,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分层式教学的认可度较高,此教学法能很好地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长跑有氧耐力
叶酸治疗配合有氧运动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提高中考体育中长跑成绩的分析与策略
浅谈怎样在中长跑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成绩
《老人与海》读后感
游戏《穿越小树林》耐力跑教学设计
别把有氧运动“神化”了
个性处方显科学 库珀有氧助健康——专访库珀有氧大健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为众
2017倍耐力年历由彼得·林德伯格掌镜
增肌要做有氧运动吗?如何保证增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