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课堂与课外高效衔接的方法探讨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2022-11-14 07:26王欢毛淑环李趁霞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8期
关键词:龙岗区双减体育教师

王欢 毛淑环 李趁霞

(1.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 广东深圳 518116;2.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兰陵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0;3.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小学 河南濮阳 457400)

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1],作为全国改革一直走在前沿的城市,深圳市于2021年3月开始,部分学校陆续开展延时服务,2021年9月全市覆盖,体育活动是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2]。

1 “双减”政策背景下深圳市龙岗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与课外衔接现状

1.1 体育课规范性更强

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体育课规范性更强。新学期龙岗区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每节课时长为40min,围绕“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3个关键要点,即运动负荷、体能、运动技能,要求运动密度75%以上,运动强度中等,运动心率为110~150次/min。

1.2 抓实“两操”,形成学校特色

深圳市龙岗区每天上午或下午开展40min左右的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基本的跑操和广播体操外,其他部分以学校主推特色为主,如马山头学校以跳绳为特色,开展大课间活动(见图1),承翰实验学校以武术为特色,开展大课间活动(见图2)。

图1 深圳市马山头学校(以跳绳为特色)

图2 深圳市承翰实验学校(以武术为特色)

1.3 依托延时服务,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

龙岗区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部署会上,副区长黄惠波强调了要遵循“民生导向”的工作原则,逐项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各学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45min要效率,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3]。其中,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共开设校内校外38个优质社团,其中体育相关社团校外有4个,校内有10个,主要包括足球、击剑、舞蹈、健美操、田径、武术、定向等(见图3、图4、图5)。

图3 趣味田径(十字跳)

图4 足球社团

图5 舞蹈社团

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开发了养德课程(公民态度)、启智课程(公民知识)、健康生活课程(公民技能)三大类数10种校本课程和社团供学生选择。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万科城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依托“云·创”特色课程体系,开设了63个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1]。

1.4 加强教学研讨,研发校本课程

1.4.1 加强科组和备课组研讨

学校教学一线组长进行“双减”政策的解读,同时利用科组和备课组共同学习“双减”政策方案,多维度对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以“双减”为核心目标进行减负提质主题教研、听评课,为教师赋能。

学校10个科组,22个备课小组分别开展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动态说课、新教师打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专家进校教研课、年级精品课等打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活动(见图6、图7)。

图6 科组备课

图7 校内公开课

1.4.2 “青蓝结对”树立教研方向

“青蓝结对”和“伴飞工程”保证了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师傅引领,极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让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学校总抓—科组主抓—备课组常抓”的层级管理,真正做到了教研“生根”,给课堂增质(见图8、图9)。

图8 师徒备课

图9 师徒教研

1.4.3 结合学校特点,研发校本课程

深圳中学龙岗小学站在改革的前沿,贴近教学一线,深入学生生活,在深圳中学和龙岗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体强身,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学校创新之路。整合各种课程要素,将基础体育围绕体质测试项目,编写出队列、队形、走、跑、跳训练;将特色项目结合学校情况,推出校园足球课;将模块体育涵盖学校重点,推出啦啦操、跳绳、篮球3个运动项目。

深圳平湖实验学校等其他学校陆续也在开展特色课程,自主研发校本课程(见图10、图11)。

图10 深圳中学龙岗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图11 深圳平湖实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2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校外活动衔接的相关问题

2.1 学校的教师资源局限和场地条件影响课外体育活动质量

因学校的师资专业性、场地等条件相差较大,一些资源丰富的学校课后延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几十种课后体育活动的选项,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参加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但一些资源较少的学校只能提供简单的几项体育活动,学生几乎没有太多选择[4]。

2.2 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性层次不一,影响学生的体验效果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1]。这实际上也表明,目前我国各级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教师缺编状况。体育、艺术类教师的专业性比较强,而现在学校推出的课后服务又是以体育、艺术类课程为重点,确实会导致体育师资供给不足。

2.3 非学科类培训爆发增长,引发校外活动另类焦虑

据报道,“双减”后的新学期,广州的中小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导致体育教师不够用的情况发生。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体育及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个百分点[4]。非学科类培训爆发式增长,学费高昂又制造焦虑情绪,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5]。

2.4 家长思想传统,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性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未来的升学、出路依然与考分有关。即便学校给孩子减负,家长仍然坚持“分数第一”的理念,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6]。

3 探讨高效衔接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校外活动的方法

3.1 发掘学校自身潜力,多学科融合教学

让具备体育教学能力的其他学科教师负责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克服体育师资不足的困难,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2 与社会力量合作,发掘家长资源

通过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尤其是低年段可以邀请有艺术特长的家长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提高学校现有体育活动的质量。

3.3 学校与培训机构相结合,以专代辅

“双减”政策引发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主要源于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避免非学科类培训重蹈学科培训的覆辙,建议学校延时服务特色课程引进外来培训,本校体育教师以传统擅长项目为主,这样也能从侧面填补教师专业性不足的缺失,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7]。

3.4 教师轮岗交流,力促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是全方位同时增效的减负,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是关键所在。在轮岗交流过程中,主要以本校特色资源为主色进行推广交流,形成资源共享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3.5 倡导家庭运动,把体育融入作业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文化课作业减少,体育课作业要增多。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参与体育游戏,通过户外游戏、室内小游戏,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6 规范培训渠道,立足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

规范培训渠道,强化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系统规划对体育教师分层分类的培训,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8]。

4 结语

总之,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的教师资源和场地条件的局限性、培训机构数量的增加、教师专业的差异性以及家长的焦虑性等因素在无形之中会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产生影响。只有立足当下的教育政策,多学科融合,规范培训渠道,与社会合作,立足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地促进教育的公平性,缩小差距,从根本上把校内和校外衔接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龙岗区双减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