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2-11-14 00:46张晓婷
当代体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新课改

张晓婷

当下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尚处于懵懂阶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要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生长,对于其今后学习以及步入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有效改善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效率。本文主要基于当下存在的实际教学现状,对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展开起到必要的促进作用。

当下新课改的应用将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纳入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素质教育的核心标准已被相关部门重视。心理层次的健康教育关乎着学生今后生活学习的健康发展,在今后体育教学阶段,教师应以教学引导者的姿态不断更新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学生的情绪生活及情感体验,有效呵护学生成长,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个人的外在身体素质,还要具有优秀的创新进取精神,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利用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展现。并且不同学科自身的魅力不同,带给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体育强调的是竞技体育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够通过心理学的渗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贴合新课改的政策标准,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1.2 有利于提供相互借鉴和应用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使学生在充分的教学互动中感受学习乐趣。首先教师个人应当完善思维方式的转换,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不同的教学创新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标准。在高效的学习氛围中展现出更为独立的学习能力,且对于教学活动的各项活动都能充分的参与,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得师生双方都能够在教学环境当中予以成长。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相互沟通的氛围中得到成长,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在同学互帮互助之中发展友情。心理健康教育在推行过程中较为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平等重视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师个人的品性特征及心理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规范的品行特征,使得学生处于健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高效贴合新课改对于教学改革的要求。

2 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感官为主,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直观形式的表达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不同的动作训练教学中,不仅能训练学生个人的视听感官,还能使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动力惯性,通过活动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实力。体育精神讲究积极进取坚韧不拔,教师的引导及不同情境的代入,学生能够直观且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体育教育在日常教学中以实践为主,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体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使得学生对自身及周边事物得到进一步的感官认知,使其更好的心态与体质面对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2.2 对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学生面临全新的体育活动往往是陌生且抵触的,不仅由于本身活动带来的陌生感,更在于学生自身的不自信,使其在进行不同的训练过程中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例如在教学投掷铅球时,有的同学能轻松通过,有的同学由于自身生理发展不足,及心理较多压力无法顺利投掷。此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以鼓励为主,使学生能够在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学习到不同体育活动核心及掌握要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意志力的有效磨练,学生在面对不同体育活动初期所产生的陌生抵触,到中期的逐渐接受及后续的积极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成长。

2.3 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中小学生尚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因此自身意志力及受挫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在经历不同的学习困难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的有效调节,使中小学生能够合理释放压力,从而不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2.4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大多以竞技形式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较强的双方竞争。学生受胜负心的影响往往会为竞技胜利进行必要的训练,但并不是任何比赛都会取得胜利。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有积极平和的心态,对胜负不抱太大期望,努力发挥个人专业水平在比赛中即可视为对于自身心理的一种胜利。

3 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依照相关文献数据表明,我国当下存在超过三成中小学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大大影响了学生今后正常的学习生活。学生尚处于年龄发展的特殊阶段,因此对于此阶段产生的各类事件往往会变相放大,从而对自身身心发展产生不必要的负担。学生个人意志力及抗挫折能力不够强,直接展现了学生心智发展尚处于懵懂阶段。

4 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4.1 体育教师自身加强心理健康修养

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完善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处于年龄发展的特殊阶段,会潜移默化的被周边氛围及事物所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个人应当在展现必要的教学要求外,还要注重个人日常的道德素质,从而为中小学生带来积极性影响。体育教师在正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后,自身能够具有更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并且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使其在正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更好改善教学的实际现状,从而为学生构造一个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提供高效舒適的学习环境。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心理教育也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单独的门类,体育教师可以与购买相关书籍或者上网查阅资料,在今天的互联网背景下,想要获得心理教育学方面的资料和资源是非常方便的,只需要利用好这些,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质的体育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和其他的教师同行一起讨论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且处于教学基础关系的则为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良好相处,不仅能使教学核心更贴近学生,还能使学生的发展得到提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放低个人的教学姿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交流沟通,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所可能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合理的解决。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更要注意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迈向成功。体育学习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困难,克服我挫折的过程,所以体育教师应该用合理的引导办法,让学生的内心深处拥有更加坚强的力量,比如学习三步上篮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就遇到了障碍,不知道如何才能追赶上大部队的学习节奏,教师应该用耐心和宽容包容之心陪伴学生成长,让学生耐下心来一点点取得进步。

4.3 合理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以当下发展基础为根本,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了解所制定的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人能力提升,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起积极推进作用。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过于简便也不能过于富有挑战性。

比如学习乒乓球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刚上来,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流利的双人对答案,甚至有很多学生在乒乓球发球方面都有困难,因此教师就应该简化教学难度。比如先从发球开始,把每一个教学动作或者乒乓球的学习要点拆分开来。从发球动作开始,一点点让学生跟着自己学习,可以让学生慢慢成长,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练习乒乓球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节奏按部就班地完成体育学习,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4.4 精选教学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从不同层面予以理论基础教学的渗透,因此教师应当从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予以改善,通过不同的教学切入,使理论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所涉及到的不同内容予以整合完善,对不同的学习重点予以标注,再依照不同的课程指标对其内部可能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相应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合理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生处于年龄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要合理选取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通过以提升学生个人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有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融合。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生理方面有一定缺陷的学生,给予充足的鼓励,为其制定针对性应用措施,在其能力接受范围的下,使得学生能充分体会体育教学的魅力。不同的性格及不同的心理活动,教师通过日常的沟通观察可对其进行不同范围的规范制定,在面对性格较犹豫不定的同学,可选取爆发力较强,运动节奏较快的体育项目。例如乒乓球、棒球、羽毛球等;在面对性格较急躁的同学,可选取耐力性项目予以训练应用,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氛围中对个人性格予以必要的中和弥补;在面对缺乏自信心的同学,教师可对其进行针对性分层训练的体育教学,逐渐递进难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对后续性格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5 创设挫折情境,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中小学生尚处于年龄发展的特殊时期,缺乏一定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喜欢收到周围人表扬和赞誉,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顺从学生这一心理总是采用鼓励教学,学生就会在长期处于较为平缓舒适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其实这样教学具有一定弊端,往往无法真正的成熟起来。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今后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教学困难,可使学生的心智能够发展的更为健全。教师也应当在体育教学中可能潜在的心理教育当中予以充分的渗透融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展开。

例如,将体育比赛引入到体育课堂上,就是创建挫折情境的一种有效方式长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比赛,就一定会出现赢家和输家输的一方。因为输掉了比赛,可能会感觉特别难过,心理受挫,这个时候也是给学生创建挫折情境的一个机会。借助这种机会,教师就可以安慰那些输掉了比赛的学生,这一次没有取得胜利,可能是因为咱们自己技不如人,不过,下课以后好好练习,挤时间多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个人的体能素养,下一次上课我们一定可以扳回这一局。给学生取得游戏胜利的机会,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也帮助学生克服挫折,学会用坚强的心面对体育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心理教育。

5 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心理教学予以完美融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还能在融入心理教学的体育运动中建立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不仅是相关教育部门,体育教师也要在根本上完善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结合,从而为中小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實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新课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