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萍从内外阴阳辨治泄泻病经验*

2022-11-15 12:22田锋亮李延萍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教授外感内伤

田锋亮,李延萍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21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粪便量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其中以粪质稀薄为首要特征,或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等症。目前西医诊治以抗感染﹑止泻﹑改善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为主[1-2],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部分泄泻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日久引起患者消瘦﹑贫血﹑乏力﹑失眠﹑抑郁焦虑[3]等表现。

李延萍教授为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擅长使用经方辨治泄泻,认为泄泻不论外感或内伤,其病位均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在辨治时强调需分清内伤外感和明辨阴阳,根据内外阴阳的不同或间杂,多采用伤寒经方或东垣﹑景岳方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详询病史,分清内外

泄泻在《内经》称为“泄”[4],《伤寒杂病论》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5],宋代《太平圣惠方》首提“泄泻”之名。李教授认为,泄泻是中医的病名,引起泄泻的西医疾病较多,可以是消化疾病,也可以是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的,如其主要矛盾为泄泻,不论西医诊断疾病为何,均可按照泄泻病辨治,其中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外感为主;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内伤为主,且有反复发作病史,两类均需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肠镜或腹部CT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给予相应西医治疗。

古代医家从不同的病因病机论治泄泻[6-7],如刘河间提出以寒热辨暴泄﹑久泄,张子和重视湿邪的原因,李东垣认为多因内伤脾胃而发,朱丹溪提出“痛泄”,危亦林提出 “伤酒泄泻”,林珮琴提出命门火衰“五更泻”,王清任提出由瘀致久泻。李教授认为,通过详询起初发病的原因及复发的诱因,对患者的发病过程有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有无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失宜﹑劳倦伤脾,久病年老等致病因素,分清是外感暴泻还是内伤久泻,或者有无主客交的问题,暴泻多由于感受外邪及酒食所伤,或合并有脾胃虚弱,致使脾胃运化升降失常,久泄多因情志不和﹑内伤劳倦﹑久病体虚等所引发脾胃失调,日久可合并气郁﹑瘀血﹑水湿﹑食积等,或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症候。

四诊合参,明辨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8],《景岳全书》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李教授认为,阴阳学说把一切事物进行了阴阳分类,可运用于四时﹑ 脏腑﹑气味﹑疾病﹑防治﹑药物等方面,同样在泄泻病的诊治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纷繁复杂的病因病机,首论阴阳,以其阴阳偏胜与不足论治更为重要。

李教授认为,如大便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腹痛不甚且喜按,肠鸣,畏寒喜温,小便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细涩弦小多为阴证,如大便涩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舌红,苔黄,脉浮滑数大多为阳证,同时可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如吴佩衡[9]的“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 口臭气粗”为阳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为阴证,但需区别挟热下利和阴结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等情况,洞悉阴阳变化之理。

外感六经,内伤脏腑

李教授诊治泄泻,辨证方面强调分清内伤外感和明辨阴阳,治疗上多从暴泻和久泻入手,泄泻病急性发作期,认为多因外感引起或诱发,阳实证多见,失治误治或迁延不愈可出现阳虚证,喜从六经辨证论治,以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用药依据,国内部分医家亦报道了从六经和经方论治[10-13]。

李教授认为三阳下利,属实属热,其病在腑为主,多邪实正不衰,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的葛根汤;阳明病利不止,脉促喘而胸满的葛根芩连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黄芩汤;阳明少阳合病潮热大便溏的大小柴胡汤;少阳病痞利呕鸣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阳明病热实下利的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三阴下利,属虚属寒,其病在脏为主,正衰邪尚存,如太阴下利清谷不止﹑腹胀满﹑恶寒﹑口不渴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理中丸﹑赤石脂禹余粮汤;少阴病下利脉微腹痛的四逆汤﹑通脉四逆白通汤﹑真武汤﹑桃花汤﹑吴茱萸汤;厥阴病久利的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太阳太阴合病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的桂枝人参汤。

泄泻病慢性持续期,李教授认为多因内伤脏腑引起,阳虚证多见,或夹杂有邪实,治从脏腑论治,与五脏有关,治脾为主,肝肾为辅,如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4]所用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四神丸分别从肝脾肾三脏入手。除上述三脏三方外,李教授认为久泻以扶阳治疗为主,多喜用东垣﹑景岳方配合伤寒论三阴下利方使用,如东垣失笑散﹑升阳汤﹑升阳除湿汤﹑异功散健脾消食﹑升阳祛湿止泻,景岳解肝煎﹑二术煎,胃关煎﹑右归丸﹑五德丸﹑四神丸﹑四味回阳饮等疏肝健脾温肾止泻。

兼杂之症,扶正祛邪

李教授认为,泄泻发病,虽因暴泻和久泻分急慢,但部分患者病机复杂,如暴泻可能发生在内虚或寒热错杂之人;久泻亦可因外感﹑饮食而加重,水湿之邪久留不去;部分长期泄泻久治不愈患者合并瘀血之症,或出现肝阳不足﹑气机郁结和阴血不足,虚热内生之情志不和之症。这类患者多出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候,治疗上需根据标本虚实的轻重缓急,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先,或标本兼顾。

1 兼有水湿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李教授认为,水湿为泄泻的之标,无论内伤外感,发生泄泻均与水湿内停有关[15],但水湿的程度轻重不同,治疗上喜用薛生白[16]的祛湿四法(宣湿﹑燥湿﹑化湿﹑渗湿)治疗,另时根据病患的体质﹑用药等方面出现寒热之别,如出现湿胜阳微,则选用升阳除湿汤加减,如出现湿从热化,湿热内蕴,则选用葛根芩连汤﹑半夏泻心汤或五个正气散加减。

2 兼有食积

部分泄泻发病与食积不化有关,如国内医家分新食﹑宿食和冷积﹑热积论治[17],而李教授认为饮食不节,食伤脾胃,除了化生寒湿﹑湿热之邪引起泄泻外,部分患者可夹杂有食积,初起可见大便泻下如败卵或嗳腐吞酸,但食积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及,久则食积难以察觉,除了详细询病史,可参考《金匮要略》宿食篇中所述脉象,如脉滑或数来判断,治疗上仍以健脾和胃,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治疗上可酌情加用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或使用东垣的失笑丸健脾消食;如确因单纯宿食内停引起的反复泄泻,可参考伤寒金匮附子大黄汤或三承汤通因通用治疗。

3 兼有瘀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总提上有瘀血,卧则将津门挡严,水不能由津门出,由幽门入小肠,与粪合成一处,粪稀溏,故清晨泻三﹑五次”“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亦用此方”,李教授认为,泄泻日久,寒湿凝滞,气机不畅,血瘀下阻,清浊不分,下走大肠,可成泄泻,如临床合并下腹腹痛腹胀﹑瘀血表现,可选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加减论治。

4 寒热错杂

李教授认为,临床部分泄泻病人反复发作,外感夹杂内伤者,容易出现寒热错杂,一般多见于中焦寒热互结﹑胆热脾寒﹑外热内寒﹑上热下寒四种类型,临证使用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人参汤﹑乌梅丸[18]加减。

5 兼有情志异常

《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国内部分医家亦从肝郁[19]和郁证[20]论治泄泻,但李教授认为除了肝气横克脾土可引起泄泻外,泄泻日久不愈,气血津液不足,亦可出现肝阳不足,气机郁而不伸,出现抑郁淡漠等表现,治疗时可配合使用吴茱萸汤加减,或出现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出现心烦﹑焦虑等表现,治疗可酌加归脾汤﹑百合地黄汤加减。

调摄及随访

饮食上需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不饮生冷的水﹑瓜果及奶制品,少食富含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等成分的食物[1](如苹果﹑梨﹑芒果﹑西瓜﹑蜂蜜﹑牛奶﹑芦笋﹑西兰花﹑卷心菜等),少食高脂肪﹑过于辛辣﹑麻辣和重香料及高膳食纤维素食物;居住地需冷暖适宜,避免受内寒及外寒;生活上,嘱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对部分合并情志异常的,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移情易性,严重焦虑抑郁的需要配合服用西药抗焦虑抑郁,待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停用。急性泄泻患者可暂禁食,补充水分;对严重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气津亏损,必要时静脉补水及电解质。长期及反复泄泻患者需完善肠镜﹑腹部CT等检查,明确原因,根据病种不同定期随访。

典型病例

刘某,女,67岁。因“反复腹泻10余年,加重1月”于2020年10月15日门诊就诊。病史摘要:10年前患者因饮食凉菜后出现腹泻, 4~5次/d,伴腹痛不适,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肠镜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给予止泻药后症状缓解,其后患者开始出现反复腹泻, 1~4次/d不等,进食凉食和天气冷时明显,无腹痛腹胀等不适,间断服用止泻的西药和中成药,近3年腹泻加重反复,在当地医院复查肠镜及腹部CT未见异常,服用固肠止泻丸和益生菌后能缓解,患者逐步消瘦,并出现疲倦乏力,手足凉,食欲下降,腰膝酸痛等症,近1月腹泻加重, 5~8次/d,在当地医院查大便及血常规未见异常,服用中药效果(具体不详)不佳,遂来门诊求治。刻下症见:大便稀溏, 5-8次/d不等,色黄,时有不消化食物,肛门坠胀,无热痛感,食欲差,偶有脐周隐痛,无腹胀,自觉口干不欲饮,疲倦乏力,手足凉,时感心慌头昏,腰膝酸软,小便量少,色黄,睡眠浅,易醒,舌淡红偏黯,舌下脉络迂曲,舌边齿痕,苔白略腻,脉沉弱偏弦。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湿阻,气虚下陷,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升阳止泻为主,方以升阳除湿汤和桃花汤加减,炒白术30g,柴胡6g,羌活10g,防风10g,升麻6g,炒麦芽30g,炒神曲15g,泽泻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桂枝10g,黄芪30g,益智仁15g,补骨脂15g,赤石脂30g,干姜10g,党参15g,诃子10g,6剂,水煎,早晚温服,1剂/d,嘱其低脂温食,注意保暖。

1周后二诊:患者述服药腹泻次数减少,质偏稀,色黄, 2~3次/d,肛门坠胀减轻,心慌头昏好转,食欲略有好转,仍有脐周隐痛,自觉口干乏力略有好转,仍感手足凉,腰酸酸软,舌淡红,舌边齿痕,苔白略腻,脉沉弱偏弦。上方去桂枝、泽泻、柴胡,加制附片15g(先煎1h)、肉桂15g、肉豆蔻15g,12剂,服法同前,并嘱其口服钙片。

2周后三诊:患者数腹泻基本好转,1~2次/d,质软色黄,肛门坠胀减轻,食欲好转,脐周隐痛未发,口干好转,腰膝酸软减轻,仍感乏力,手足凉,舌淡红,舌下脉络迂曲,舌边齿痕,苔白略腻,脉沉弱。处方以四逆汤、理中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制附片15g(先煎1h),肉桂15g、肉豆蔻15g,干姜10g,炒白术30g,党参15g,黄芪30g,柴胡6g,羌活10g,升麻6g,炒麦芽30g,炒神曲15g,茯苓15g,炙甘草10g,益智仁15g,补骨脂15g,12剂,服法同前。

2周后四诊,患者述大便正常,1次/d,无腹痛腹胀,进食乏力好转,手足凉减轻,舌淡红,舌下脉络迂曲,舌边齿痕,苔白略腻,脉沉弱。治疗健脾温肾,益气为主,以上方加减调服1月,后患者症状消失,嘱其继续口服右归丸、补中益气丸合香砂六君丸巩固3个月,后患者腹泻未再发作。

按:患者中老年女性,反复腹泻多年,日久不愈,故出现脾肾阳气亏虚,湿阻气陷的症状,治疗上先以升阳除湿汤合桃花汤,益气升阳,祛湿止泻,腹泻减轻后给予四逆汤﹑理中丸合补中益气汤温补脾肾阳气为主,待症状缓解后,再以右归丸﹑补中益气丸合香砂六君丸巩固疗效,期间嘱其注意饮食生活,取得的很好的临床效果。

结 语

李教授认为,泄泻病以大便粪质稀薄为首要特征的一类病证,认为不论外感内伤,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有关,病变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临证需详询病因病史,分清内伤外感,辨证时首论阴阳偏胜及不足,根据内外阴阳的不同或间杂,治疗上外感法六经,内伤从脏腑,方药多选用伤寒经方或东垣﹑景岳方治疗,同时根据夹湿﹑夹食﹑夹瘀﹑寒热错杂和合并情志异常兼顾治疗。强调饮食生活情志调摄,反复长期泄泻患者需明确病因,定期随访。

猜你喜欢
李教授外感内伤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育槐
厨子救人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别人的眼中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产后外感高热辨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