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估研究综述

2022-11-15 18:25何秀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1期
关键词:检索指标体系数据库

何秀

(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杭州 310027)

0.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席卷,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显著提升。2020年,1141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均值为343.6万元,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56.8%,均值与比例自2006年以来基本上呈上升趋势[1]。然而,由于资源垄断导致一些数据库价格上涨,图书馆的经费在疫情影响下大幅缩减,如何用有限的经费为师生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资源评估因在图书馆采购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为国内图书馆界研究热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概念和评估阶段,总结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现有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估向精准化、科学化、智慧化发展提供参考。

1.数字资源评估相关概念及意义

1.1 数字资源评估相关概念

国内现有研究中,数字资源和电子资源这2个术语经常出现混用情况。徐青梅等学者(2021)通过梳理数字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术语沿革,调研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其使用情况,发现电子资源与数字资源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术语表达,建议以数字资源为规范词[2]。学术界普通认同《2007年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对数字资源的定义,数字资源是指图书馆引进或自建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划分为4种类型: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3]。

绩效评估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美国图书馆引入图书馆界。学术界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估基本达成共识,即对照统一的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投入的资源,对图书馆管理者在一定时间内经营图书馆所取得的业绩和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效益进行测评[4]。数字资源评估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图书馆绩效评估概念,本文认为数字资源评估是指通过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方面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测评的活动。

1.2 数字资源评估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字资源评估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中。学者们认为开展数字资源评估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一是促进数字资源乃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化建设;二是实现经费的科学配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为数字资源价格谈判提供参考,为资源采购提供决策依据。

2.数字资源评估的阶段

大多数学者将数字资源评估阶段划分为引进阶段和续订阶段。部分学者将引进阶段的评估更细致地划分为前期评估和二次评估,前期评估是指试用前进行的评估,二次评估是指试用结束后、在决定购买之前进行的评估。

由于评估阶段不同,数字资源评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引进阶段,需要全面调研数字资源,除掌握基本信息,还应综合考虑与已购数字资源重复度、与未购同类资源比较、用户荐购、学科发展等因素[5]。若将引进阶段分为前期评估和二次评估,二次评估是基于试用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关注试用统计、资源适用性等结果。续订阶段的评估侧重对用户访问情况和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估。为提高效率,一些高校往往针对价格过高或涨幅过快、资源重复度高、用户利用率低的资源进行详细评估。

较于早期阶段学者们分别针对2个阶段的评估抑或笼统地不区分阶段进行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引进阶段的质量评估和续订阶段的绩效评估未形成良好的闭环,豆洪青和沈小烽(2021)以全文电子期刊采购评估为例,采用对标分析法搭建预期效益综合评估模型,以形成采购前后的相互验证[6]。

3.数字资源评估的指标及方法

早期学者多从宏观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200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肖珑和张宇红在《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一文中,从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存档、价值与成本核算、数据库商服务、使用情况六方面构建起评估指标体系[7]。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指标体系。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梳理出含有7个一级指标的评估体系,包括:

(1)数字资源内容:①总体收录情况:资源类型、数据总量、时间范围、回溯年份等;②独有资源收录情况:除去与同类产品重复资源、免费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③权威资源收录情况:拥有被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或核心目录或知名出版社或学协会收录的资源数量及占比;④全文出版物收录情况:全文出版物收录数量及占比;⑤学科覆盖情况:学科收录范围及覆盖率;⑥更新与滞后情况:更新频率、出版物被收录和印刷型出版物出版之间的时间差;⑦资源重复情况:与已购资源、免费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馆藏印刷型出版物重复情况;供应商性质:根据供应商的学术性或权威性或知名度进行区分。

(2)用户需求:①需求类型:用户荐购的建议和方式,荐购用户的规模、身份属性、学科背景;②体验报告:用户对资源的整体性评价;③案例数量:同类高校订购的数量、高校组团参团情况、市场占有率等。

(3)资源使用:①用量统计:引进前-试用期间访问量、特定时间段内拒访量、被拒登录数占总尝试登陆数比例等,续订前-用户登陆次数、用户检索次数、总全文下载量、浏览全文次数、人均/月均/年化用量、用量趋势、用量排名等;②用户满意度:用户对资源的满意程度。

(4)资源成本:①定价及涨幅:定价、涨幅、同类资源的数据规模和价格比较;②成本核算:检索、全文下载、登录成本,最小访问单元成本,印刷型出版物相对投入,软硬件购置成本,资源次均服务成本,人均服务成本,维护成本。

(5)供应商服务:①需求响应:是否有专人解决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响应速度;是否及时告知服务中断或内容更新等异常情况;用户出现不合理使用行为,是否及时联系图书馆;②宣传培训:是否配合图书馆开展宣传推广和使用培训;③协议条款:协议条款是否合法和合理,协议中苛刻条款和捆绑政策等情况;④资源访问:访问方式、访问速度;⑤试用时间:免费试用数据库时长;⑥统计功能:提供使用统计是否及时、准确、规范、便利、全面。

(6)资源检索:①检索功能:检索途径、检索技巧等;②检索结果:结果的查全率、查准率,结果的显示、下载方式;③检索界面:界面的友好性、简易性、舒适度;④检索速度:用户检索、打开、下载资源速度;⑤平台性能:平台出现故障频率;⑥用户限制:并发数限制数量、提供账号数量。

(7)存档:已购资源是否提供长期保存和使用,以及存档方式。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学者从微观层面进行探究。许多学者根据具体的资源类型构建指标体系,一是针对电子期刊数据库,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二是针对电子书数据库,陈雅等(2015)以超星数字图书馆为例,构建起电子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8];三是针对自建数据库,赵宏铭和朱冰清(2007)基于网络计量学分析,建立起自建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9],后两种类型的数据库评估相对较少。也有学者着眼于用户数据、用户使用行为、科研支撑等具体维度进行分析,如毕艳芳和李泰峰(2017)根据不同的用户数据采取不同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10],再如朱学军等(2020)立足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科技支撑绩效评价需求,完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11]。

近年来,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为数字资源评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部分高校在实践中引入系统进行探索。陈娟和萧德洪(2019)介绍厦门大学图书馆自主研发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和实施情况,在资源评估部分包含了内容分析、使用统计、用户反馈和馆员论证4个方面[12];李娜(2018)发现电子资源利用绩效分析平台可以帮助图书馆从整体上和单个数据库层面上评估外文电子期刊对核心资源与学科资源的保障和利用[13];徐淋楠和邵波(2021)分析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对电子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涵盖了使用评估模块,该模块支持多个渠道获取统计数据和详细的成本分析[14]。系统的出现推动着数字资源评估向精准化、智慧化、科学化发展,极大地提升数字资源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4.研究不足及展望

4.1 研究不足

4.1.1 多种类型数字资源的评估尚待深化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估,对电子书数据库、自建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等其他类型数据库评估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4.1.2 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关于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已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家供应商统计数据标准不一致、图书馆数据获取不及时、人力成本等限制,全面、系统的评估较少,甚至一些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可操作性不强。

4.1.3 数字资源评估与学科关联度不高

现有研究中,对于数字资源与学科专业之间的匹配和关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立足实际,在数字资源对学科专业需求的保障程度、学科院系的科研绩效与数字资源之间的关联性等方面的研究匮乏,评估方法和主体较为单一。

4.2 未来展望

在实际工作中,数字资源的使用数据获取多依赖于供应商,且开展深度分析耗费大量人力成本,绩效分析系统则能深入到最小订购单元,帮助高校图书馆实时、准确、全面地分析数字资源绩效,数字资源评估正朝向细粒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可探索建立系统,将已购资源的基本信息及最小订购单元、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等数据配置进系统,并基于网络访问日志获取用户利用数据,建立起资源-学科-用户之间的联系。馆员和学者们可利用系统,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对数字资源和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也可立足资源特性,提炼出电子书数据库、自建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等特有的评估指标及评估侧重点。

猜你喜欢
检索指标体系数据库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