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平军围攻桂林之役及其战略意义

2022-11-16 07:11林志杰
广西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洪秀全太平军清军

林志杰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1852年4月18日,太平军在永安州破围大胜后,乘胜北上,对省城桂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战役。这场持续33天、“历水陆二十四战”的攻城战虽最终未获成功,但太平军在攻城中所运用的各种战斗方法,特别是其开启了从无战略方向的被动防御,到有战略目标的主动进攻的战略转折,在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此,崔之清、彭大雍、朱哲芳等专家曾从不同的角度做过研究[1],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探讨,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此役之过程及其意义。

一、“乘胜长驱,迳扑桂林省城”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并封王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但由于“孤守一城,地狭粮少,四无应援”[2](P1),城防最终出现了危机。为此,1852年4月4日,洪秀全发布破围诏令,2万多军民趁雨夜分批轻装撤出州城,向东北方向突围。在从古苏冲到龙寮岭“三冲”约30公里的崇山峡谷中,三昼夜经历了三场大战,太平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血肉搏斗,终于取得了破围战的胜利。

永安突围后,太平军在昭平县大垌结集。9日,根据杨秀清的命令,太平军“不行昭平、平乐”,而是北上南垌,经三妹瑶区,走天平坳的山僻小路,到达荔浦县境。进入荔浦后,洪秀全、杨秀清发现清军布防严密,拿下县城殊非易事,而在北上桂林的纵深腹地,清军的防御却较为空虚,于是太平军占领马岭圩,然后向阳朔县之高田、白沙推进。16日,前锋抵达临桂县六塘,击溃广西巡抚邹鸣鹤清兵;另以一军直上离城25公里之雁山圩,打退了以文翰、唐岳为首的千余团练的伏击,并“乘胜长驱,迳扑桂林省城”。

17日,罗大纲率数百太平军先头部队抵达桂林城下,他们用缴获的旗帜、服饰,乔装向荣清军,企图赚开城门。谁料“率大队星夜取捷路入省城”的向荣此刻正登陴巡守,义军露出了破绽,清军向城外开炮。太平军见智取不成,奋起还击,由此,一场规模空前、历时月余的攻城作战拉开了序幕。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西南端,往北沿官道可通湘鄂,向南顺漓江直达浔州、苍梧、广州,为湘桂交通要冲。其属山地丘陵及典型喀斯特地貌,四面奇峰林立,河湖环绕。城垣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在清代,它还是巡抚衙门驻地,广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桂林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清代兵要地志专著《读史方舆纪要》对它是这样的描述:“府奠五岭之表,联两越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西南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也。昔秦兼岭外,此为戍守重地。”[3](P4813)

桂林虽为形胜要地,但由于清朝“诸军在外”,当时的城防守备却十分空虚,“省中大炮皆早运赴永安”[4],团练有名无实,守城的兵勇差役少得可怜,所谓“时省城无兵,仅乡勇四百名。自中丞以下,莫不惶惧”[5](P369),省垣岌岌可危。为此,广西提督向荣“带兵兼程星夜赶救省城”,他一进入城内,立即下令封闭西、南两面大小城门,将“城外民房焚毁净尽”,同时强迫居民登城燃灯以助守望,并将从昭忠祠地下掘出的前明遗存铁炮20余尊,架设于东、西、南各城口,借以虚张声势,助威壮胆。数日后,刘长清、和春等清军陆续由北门入城,城内紧张气氛才稍为缓解,人心得以粗安。

此时,太平军正乘胜北上,由于沿途有不少群众踊跃参军,故主力抵达桂林时,人数达到了2.5万人,其中能作战的精锐部队约五六千人。太平军占领象鼻山、牯牛山、隐山等高地,以此作为监视和控制城内的制高点;同时将主力部署在訾家洲、阳家背、花园里、将军桥、头塘、五里圩沿线。40余艘战船则停泊在訾家洲、象鼻山背江面及斗鸡潭里,“妇女辎重俱在其中”,传言洪秀全、杨秀清等也在船中。这样,就对桂林形成了一个自东向南往西的弧形包围圈。

为攻打桂林城垣,太平军在象鼻山麓之云峰寺设立指挥部,负责指挥前线的攻城作战。其作战计划原是从东、南、西三面进攻,北面因有铁封山、鹦鹉山等天然屏障,太平军干脆网开一面,以诱使清军由此弃城循逃。但是,因清军迅速将漓江船只撤去,并将沟通漓江东西两岸的浮桥“毁烂”,从水路进攻东门已不可行。在此情形之下,太平军遂决定把主力部队部署在南、西两面,主攻方向为南门、文昌门和西门,同时在象鼻山、牯牛山上监控城内清军动向,其余兵力则驻扎将军桥、头塘、官桥和西外街至五里圩沿线。

二、“竭力攻城,百道俱进”

由于桂林的地位十分重要,故太平军在整个攻城行动中,始终是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从4月18日发动进攻至5月19日主动撤离,太平军在33天的攻城作战中,“历水陆二十四战”,调动了全军上下所有力量,甚至动员了军中妇女、儿童(童子军)积极参与,在战斗中更是用尽了各种攻城的方式和方法,可谓“竭力攻城,百道俱进”[6](P359)。

(一)围城打援。如上所述,太平军主力在抵达桂林后,即着手开展了围攻省垣的布局,构筑了一个弧形包围圈。18日攻城战打响后,太平军从西、南两面发动了进攻,并在丽泽门击毙了清参将长明。但因侦知有一支清援军正自南而来,故当天的战斗是以“围城”为主,并没有尽全力强攻城池,太平军作战的重点是放在城南1.5公里的将军桥一带,即准备在此迎敌“打援”,消除南面清军增援的威胁。

翌日午刻,清广州副都统乌兰泰率800轻骑自阳朔起程,经临桂六塘往北,“兼程来援”。当他进至南溪山下的将军桥附近时,埋伏于桥北的太平军放炮轰击,顷刻之间,弹矢如雨,喊杀声、枪炮声、马嘶声,响彻云霄。乌兰泰仓惶失措,“策马过桥”,被一炮击中左膝,伤势极重(20天后毙命)。千总李登朝及以下官兵300余人在战火中丧生,太平军围攻桂林的第一战役告捷。

(二)云梯攻城。将军桥之战的胜利,击毙了“忠勇为诸将冠”的乌兰泰,清军从南面的威胁基本解除,这样,太平军就得以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打城垣。而在攻城战中,自古以来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架云梯攻城。太平军此前在攻打首座城池—永安州城的战斗中,就曾充分运用此战法,在永安西南城角架设云梯,冲入城中,击溃守城的官兵,占领了城池。为此,太平军在攻打桂林时,优先使用的攻城战术,自然也是已驾轻就熟且实践有效的“云梯攻城”。

21日,太平军集中兵力,再次猛攻南门、西门和文昌门,表现得十分的英勇。在进攻中,战士们“造云梯数十架,分置各门,黑夜潜登”[7],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矢石,攀爬云梯,多次强行登城,骁勇者甚至“从云梯扒上城垛”。而清军在高厚城墙的掩护下,用枪炮、箭矢、滚木、擂石等武器拼死护城,甚至用滚油、开水、热粥等泼向云梯。太平军虽然奋不顾身,反复冲杀,但毕竟城垣高达10米,清军依恃坚城,负隅顽抗,云梯攻城未能成功。

(三)火炮轰城。云梯攻城之所以未能奏效,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军在城上,居高临下,占有优势;而太平军在城下,向上仰攻,处于劣势。为此,太平军将一尊尊千斤重的铁铸猪仔炮扛上象鼻山,在山顶布下火炮阵地。象鼻山是一座相对高度50多米的喀斯特地貌石峰,它在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与东南面城墙仅一水之隔,太平军在山上架炮,“皆能俯瞰城中,高据建瓴之势”,文昌门、南门、巡抚衙门皆在火炮的射程之内,这样,就充分地发挥了其所居地形的优势。

22日,太平军在象鼻山顶的火炮阵地,居高临下,发炮猛轰文昌门、南门和巡抚衙署各处。顿时,“内外炮声,响震山谷”,巡抚衙门的瓦墙被打塌,旗竿被打折。邹鸣鹤吓得六神无主,躲避到水东门附近的新安会馆,常于“夜间焚香自祷”,惶惶不可终日。此后一周间,太平军在象鼻山及西侧之张氏宗祠,连日用巨炮攻城,并于夜间进攻南门及文昌门,萧朝贵、罗大纲则策马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四)穴地攻城。太平军虽不断炮轰各城门,并在城郊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但由于桂林城墙高厚,清军不断增援城内,省垣始终未能攻克。为此,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另辟蹊径,赚取城池。在太平军中,有一支约3,000人的“矿工铁军”,他们主要来自贵县龙山银矿和桂平白沙铁矿,在秦日纲的率领下,这批“矿徒”曾在永安保卫战中以擅长挖壕筑垒而屡建奇功。为了尽快夺取省垣,太平军特组织起这批矿工出身的士兵,充分发挥他们“掘地道”的特长,在攻城战中首次尝试了“穴地攻城”的战法。

22日以后,在象鼻山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太平军开始在西门、文昌门外“尝掘地道谋以火药轰毁城垣”[8](P288)。但由于桂林有宋建明扩之“双城双壕”,三面临水,城池坚固,特别是其喀斯特地貌,“城根多坚石”,结果在文昌门“掘之累旬不能入,随即飏去”[9](P601),西门外的地道好不容易有些进展,但再往前掘进即被地下水淹没,前功尽弃。“穴地攻城”虽未成功,但其独创的“穴地攻城术”却在一个月后,在攻取全州城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奠定了后来太平军建立“土营”的基础。

(五)使用“秘密战具”吕公车。在攻打省垣的战斗中,太平军用尽了各种手段,但均未获成功。在坚城久攻不克之下,太平军决定启用新的攻城“秘密战具”—吕公车。吕公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攻城器械,车起楼数层,内藏士兵,外蔽皮革,以牛拉或人推,可出其不意推至城下,因与城同高,可直接攀越城墙,与敌交战。太平军所造之吕公车,其构造诸书多有记载,方志说车“宽长丈余,下用四轮,中贮火药,外施板障,上排云梯,高与城齐”[4]。而《云谷琐录》的记载则比较具体,说太平军“造吕公车数架,内藏贼匪多人,并火药、火罐以及攻城器具”[7]。

5月6日,太平军首次将吕公车用于攻城,“于文昌门外摇旗击鼓,推挽而来”,清军借助城墙频施枪炮,并用长竿缚火炬焚烧战车。15日,太平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推挽多架吕公车再次进攻文昌门、南门。多架战车酷似几座移动的碉堡,“乘夜直扑城下”“势极凶猛”。但因清军早有戒备,所以当太平军推车靠近城墙时,守城兵壮“枪炮频施,火罐如雨”。未几,清军一个火药包投进车里,引发车内火药爆炸,车毁人亡,攻城以失败告终。

三、围攻桂林之役的战略意义

在围攻省垣33天的战斗中,太平军是前所未有地举全军之力,施展了各种各样的战术——围城打援、云梯攻城、火炮轰城、穴地攻城、吕公车攻城等,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攻城手段几乎都用上了。不仅如此,太平军还动员妇女、儿童参战,据清方报告,太平军“曾用白足蛮妇担米入桂林城探信”[10](P160),“凡临阵攻城,亦惯用童子为倡”[10](P307),故时人有“疑阵纵横参妇女,战声远近杂儿童”[11](P185)之诗句。洪秀全、杨秀清对攻城之所以如此投入,是因此役是自首义以来首次有明确目标的战略攻坚。在此,有必要对太平军兴初期的动向做一个回顾。

1851年1月13日,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天,太平军即移营东进,挥师大湟江口,一要在此商埠解决军需补给;二要接应“洪冯两族人及在粤之信徒”;三要会合广东信宜凌十八友军,并收编附近天地会武装。为此,清廷从各地调来了万余兵勇,从东、西、南三面向大湟江口进逼。2月18日,太平军在牛排岭痛击来犯之敌,之后,又在屈甲洲大败官军,从而挫败了清廷“一举擒渠扫穴”的企图。

为冲破清军的包围,移地就粮,并“招齐拜上帝之人”,3月10日,太平军再次移营,西进武宣东乡、三里圩、灵湖、台村一带,并两度主动出击,打败万余清军的围堵,取得了三里圩之战的胜利。23日,洪秀全在东乡“登极称王”,建立五军主将制。但是,太平军“由紫荆窜入武宣东乡,仍是据险之意”[12],并无明确的战略方向,故当与凌十八会师受挫及盐粮紧缺后,其即北上象州,占领百丈、新寨、中平等地。6月8日,太平军在梁山村、独鳌山及马鞍山一带,与清军再次展开激战,最终以少胜多,凯旋而归。

太平军虽在中平打了胜仗,但由于军民一体,行动缓慢,不仅未能迅速夺路北上柳州、桂林,反而被尾随的清军捷足先登,切断了去路。7月2日,太平军撤出象州、武宣,回师紫荆、金田,实行第三次移营进军。清军尾追而来,攻占猪仔峡、双髻山,紫荆山屏障洞开,加上食盐缺乏,伤病员增多,8月15日,洪秀全在茶地发布诏令,太平军进行第四次移营,部队全部转移回到金田、新圩一带。

太平军重返老根据地后,清军分队从四面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太平军困处金田—新圩平原,硝弹盐粮告罄,四面受敌,形势十分严峻。但太平军沉着应战,一方面利用当地有利的地形狙击清军;另一方面则制造假象,迷惑敌人。9月11日,太平军毅然撤出新圩,东进平南鹏化里,并在官村岭击溃向荣清军主力,从而扭转了长期被围追堵截的局面。之后,太平军水陆两路乘胜北上,25日,一举攻克了自起义以来的首座城池—永安州城。

从金田起义至攻占永安,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对数倍于己的清军之进剿,太平军先后4次移营进军,辗转了5个战场,与清军发生了10多场战役。期间,太平军利用清将帅不和、急于速战又事权不一的矛盾,在牛排岭、屈甲洲、三里圩、中平、新圩、官村岭等地打了不少胜仗,并一举攻占了永安州城。但是,太平军此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所参与的各场大小战役,却大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或为了求生图存而进行,换言之,其总体上还属于无明确战略方向的被动防御作战。

在太平军转战紫荆、金田、新圩时,洪秀全在“茶地诏”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小天堂”的理想和口号。进入永安之后,由于有半年多时间的休整及谋划,洪秀全在封王建制的同时,先后颁布了两道诏令,再三地描绘了“俟到小天堂”“上到小天堂”后的前景。在当时,虽然“小天堂乃是太平天国、天朝这些政治名称的宗教化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地理位置”[13](P211),但是,通过这两通诏旨,“小天堂”被赋予了实质性的内容,并提上了战略的高度,它成为了太平军的战略目标。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心目中,“小天堂”是一个能开创天朝大业的基地,而此基地显然不是“蕞尔山城”永安所能承载,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大城市或者省会。

1852年4月初,太平军向清兵力较薄弱的永安州东北突围,其军事意图除了粉碎敌人“聚歼”的阴谋,主要还是为了转移出“蕞尔山城”,到大城市或省会去开创“小天堂”。突围至昭平大垌后,太平军曾有东进昭平,再下驶梧州、广东的打算,因此时艇军任文炳部已控制梧州戎圩,其与太平军一直密切联络,可恃之为友军;而凌十八正驻扎广东罗定州的罗镜圩,是会师的大好良机;加上洪秀全信使江隆昌率洪冯族人及教众在清远谷岭起义失败,也需要前往接应。而此三地与昭平都比较靠近,东进之后可一举三得,夺取富庶的大城市也比较容易。

为了阻遏太平军“东进图粤”,清钦差大臣赛尚阿调兵遣将,在平乐、昭平布防重兵,扼守险要“绝贼由平、昭东下赴梧之路”[14](P57)。东进道路被清军堵塞,太平军不得不改变行军路线。4月14日,太平军由山间小道北上荔浦马岭,然后“乘胜长驱,迳扑桂林省城”。这样,桂林就成为了太平军争夺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同时也成为了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寄托“上到小天堂”“开创新朝”的梦想地。

因为桂林已成为首个战略目标,故太平军在攻城中是竭尽全力,施展了各种各样的战术。但是,由于桂林东、西、南三面临水,且有重城,城墙高厚,加上清兵勇剧增至2万多人,“严行堵御”,太平军多次攻城,“百道攻之,竟未得逞”[10](P290)。5月15日,秦定三率清军渡过漓江,在猫儿山北扎营,张钊水勇又偷袭在城南斗鸡潭的船队。太平军在江东的活动受到牵制,辎重及首脑备受威胁,加上围城旷日持久,伤亡较重,而粮食、火药又接济不上。为此,19日深夜,太平军巧设疑兵之计,分兵两路全部撤离,持续33天的攻城战告终。

“梯悬取月真成梦,走车轰雷莫奏功”[11]。太平军围攻桂林之役虽然未能取胜,但是,该役在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天国由无战略方向的被动防御阶段,上升到有明确战略目标的主动进攻新阶段的转折点,对此后进军长沙、武昌、南京都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由于进军“小天堂”,或者说夺取省会城市成为了既定的战略目标,因此,太平军在撤出桂林后的进攻方向就十分明确,军事行动也相当果断,挺进两湖势如破竹。

9月11日,太平军进攻湖南省会长沙,历时80日,大小数十战,不克而退。19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占湖北省会武昌。克城后,由于领导集团已把“小天堂”的目标与南京联系起来,“风闻伪示有定都金陵之语,江南富庶,贼所觊觎”[15](P4182),故太平军在武汉驻留不及一月,即挥师东下,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进发—“指日扬帆东下,直趋小天堂”[16](P138)。3月19日,太平军一举占领了两江总督衙门驻地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定都后,由于已把“小天堂”与天京划上了等号,至此,太平天国也算是圆了“上到小天堂”的梦想。

综上所述,在太平军兴初期,曾进行了以金田为中心的转移与突围,但由于无明确的战略方向,数度移营,辗转5个战场,虽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却未能扭转被动防御的局面。在永安期间,洪秀全在封王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到小天堂”的战略口号。永安突围后,省城桂林成为了第一个战略目标,为此,太平军在33天的围城中,用尽了各种攻城战术,全力以赴攻城作战。此役虽未最终获胜,但它是从无战略方向的被动防御,到有明确战略目标的主动进攻的转折点,在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此后进军两湖、定鼎天京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洪秀全太平军清军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洪秀全为何承认“下凡”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近代早期先进人士的复兴中国梦之路
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政新篇》评价内容引发的思考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洪秀全宗教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