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变成职业,还是最长情的告白吗

2022-11-16 20:56夏熊飞
时代邮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花钱陪伴线下

● 夏熊飞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当陪伴变成一种职业、一门生意,它还是最长情的告白吗?

宋丹丹在小品《钟点工》中,有句知名度颇高的台词。“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有人花钱美容,有人花钱按摩,今儿我雇个好活,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现在不止能雇人陪唠嗑,就连购物、吃饭、玩游戏、备考、看病等都有人或平台能提供陪伴服务了。

陪伴服务可分为两类,线上陪伴和线下陪伴。线上陪伴,主要指网络陪聊、陪玩、监督等;线下陪伴,主要指陪购物、吃饭、看电影、就诊等。中国陪伴经济市场之大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国金证券预测,2025年前后,中国陪伴经济市场将达到500亿元规模。一项针对中国单身人群的消费调研则显示,57.69%的受访者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花钱,其中约1/3的人每个月为此花费3000—5000元。

陪伴行业可谓一片蓝海,众多平台争相入局。一些市场嗅觉敏锐的年轻人,则成为了吃螃蟹的人。月入万元的“陪购师”、市场需求量攀升的“伴宠师”、月薪2万元在豪宅区带娃的“住家老师”等时不时成为舆论热点。

花钱购买陪伴服务疗愈孤独,这在老一辈人看来或许有些另类。实际上,互联网看似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但也在一些领域制造了隔阂,人的孤独感其实更强烈了。陪伴服务的兴起乃至走俏,即是许多人采取行动对抗孤独所带来的一种结果。

除了满足精神需求,在现实中,有的陪伴服务已成了实实在在的刚需,如陪伴病人前往医院就诊的陪诊服务。需要“陪诊师”的病人以老年人为主,子女抽不出时间,只得花钱雇人陪诊。这或许有些无奈甚至无情,但在快节奏社会,这未尝不是折中之举或“次优选择”。

陪伴经济有广阔发展前景,但是作为新兴行业,陪伴服务呈现的并非只有“疗愈孤独”的美好。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线上游戏、线下剧本杀陪玩服务等,都被曝出过存在打擦边球提供软色情的违法违规行为,还有不法分子以给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服务为幌子实施诈骗,同时也存在从业者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都是陪伴服务得到更多社会认可、陪伴经济再上层楼的绊脚石。

陪伴作为一种以满足情感需求为主的服务,有其特殊性、私密性,在监管上存在不小难度。可如果任由乱象丛生,其危害可能比实体商品买卖中的制假售假等更甚。

这就需要为行业立规矩、为准入设门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而非什么人都能客串一把“陪伴师”。有规则约束,陪伴行业的创业者或许会少了些狂飙突进、肆意驰骋的“快感”,但规范有序才是陪伴经济长久健康发展的前提,这也是在帮助“陪伴师”、陪伴行业洗去污名。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变成职业的陪伴依然是最长情的告白。当然,前提是这种陪伴是负责且专业的。在陪伴服务中,陪伴或许不再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而产生,但它变成了一种职业行为,其中的“情”已经演变成了共情,以及职业态度与操守。把某一职业、服务做好乃至极致专业,本身就是向服务对象的长情告白。

猜你喜欢
花钱陪伴线下
陪伴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小小花钱看科举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