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2-11-16 21:52☉龚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双减效率数学

☉龚 蕾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如今教育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很多父母和教师都希望学生可以赢在起跑线上,不仅要求小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大量作业,还需要定期地进行补课和参加校外培训,让本该无忧无虑的学生在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学习压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还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厌学现象。这种过度的教育内卷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不但不能起到推动学生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作用,反而会阻碍教学的进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双减”政策的推出与实施,无异于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深刻考验,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用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有待提高

虽然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已久,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或者可以说是未与时俱进。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思想禁锢之下,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1]小学数学教师在不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只会看到学生眼前学习成绩的变化。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灌输,让学生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相当于强迫学生通过接收大量的知识和做题训练形成数学意识,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从而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直线下降,严重时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教学脱离生活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得来的。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忽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从来不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现实化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非常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会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脱离德育教育

“双减”政策中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深化治理,致力于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家长焦虑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但是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大部分趋于传统,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身经验进行教学,只会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并不在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这样的数学课堂,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从长远来看,这种单一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注重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尽可能地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一个更健康、积极的环境。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随着教育的改革,各种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有效完善,使教学的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收效甚微。尽管“双减”政策已经提出,但是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很多学校原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有关数据显示,不少小学的数学课程课后作业繁重,学生缺少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周末时间也被家长送去参加校外培训,完全没有时间进行娱乐。长久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和繁重的数学作业,加上永无止境的校外培训,会让原本就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数学学习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让学生在这种强压之下丧失本来就不高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就相当于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味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或建议家长送学生去补课或者去上培训班,不仅会对后续的教学工作发展造成阻碍,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减”,就必须先了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不断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构建出更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保质、增效、减负。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一)提升教学理念,重视情感激励

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究其根本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正确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合理掌控和科学使用,而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一开始的教学思想就不正确,试想又如何正确地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呢?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先改进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逐渐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带来的影响,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坚持一切教学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多元化培养。[3]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若是能够重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激励和关怀,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爱屋及乌的情况下,会更加喜欢上该学科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情感激励的手段来满足学生的“内需”。例如先扮演好学生的父母与朋友的角色,在面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尽量给予他们父母般的耐心和关怀,除了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还需要在生活方面多关心和激励他们,让这些低年龄段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数学老师的温暖;在面对一些高年龄段的学生时,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自己面前彻底放下戒备与自己无话不谈。通过这样的情感激励满足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需要,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听教师的话,还可以让学生更积极自主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一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愿意配合教师、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教学的效果便会变得更加理想。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法,简化教学的复杂性

既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脱离生活实际教学的情况,教师就需要从此处进行切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简化教学的复杂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生活日常相结合的数学理论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简化,由原来的抽象复杂变得更具体简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放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给出“小红同学买了4 个小蛋糕,每个小蛋糕售价4.5 元,请问小红同学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题目,让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并尝试计算。这样学生就会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代入到题目当中进行计算,在教师公布答案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计算过程是4.5 +4.5 +4.5 +4.5 =18元,以及4×4 +0.5×4 =16 +2 =18 元,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4.5×4 =18 元并不一样,但是最终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既能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好地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渗透德育教育,优化学习环境

为了实现“双减不减质,德育助成长”这一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正确思想的指导,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在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将中心放在为学生减负上,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学的质量,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明确目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4]

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屏幕所展示的一公顷田野到底有多大。在明确一平方千米和一公顷的大小关系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不同单位的大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明白两者的概念。基本的内容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便可以顺势进行延伸和拓展,继续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被严重破坏的农田,告诉学生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抓住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较低,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性进行。抓住学生此时的认知规律,会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慢慢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更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设疑让学生猜测倍数与因数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每一组的小组长比喻成倍数,每一组的组员比喻成因数,学生就能更通俗易懂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观察到班级中的学生几乎都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之后,教师便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 ~12这些数字,提问学生1 ~12 中哪些是“48”这个倍数小组长的成员?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加上趣味性的比喻引导学生,在尊重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挥小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减负的唯一途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结合小学数学目前的教学现状,深入探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争取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发展,实现增效减负。

猜你喜欢
双减效率数学
“慢”过程 “高”效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