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建构”助力语文学习精神场域的生成

2022-11-16 21:52陆晓云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场域建构文本

☉陆晓云

“建构主义”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说明学生进行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完成建构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学习内容的丰富及难度,而是要注重教学活动开展是否具备一定深度的建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语言是学生直接使用的交流工具,思维是属于一种间接的语言,而思想却是学生生命中精神的语用。与此同时,这三种因素也是完成深度学习构建的重要工具。只有对学生展开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育的本质以及完成“建构”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语文教育的本质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记载:“语文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对学生学习的精神领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意义,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理应注重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熏陶,加强课堂教学建构的精妙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性,进而能够促进孵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实现。

语文课程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最为突出的特点不是科学性的锻铸,而是人文性的陶冶,它最终作用的对象不是学生的智商与技能,而是学生的精神领域与心灵领域,学生对它的教学材料反应不是单一化与普遍化的,而是充满个性化与多元性的。这样严格地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区分开,对语文实践教学既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这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与严谨对待,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二)完成“建构”教学,孵化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策略的探讨

孵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是语文教育的绝对使命,通过思维、实践、阅读以及体验建构学生的精神场域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是浓缩了从古到今人类的人文、思想、文化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读懂一篇优秀文章,帮助学生与文章进行一场心灵交流,将其化为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食粮。为了更好地孵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实践为辅助完成“建构”教学。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教师要注重教学实践性,仅仅立足于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建构”教学,是无法更好地“建构”孵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精神场域的。因此,本人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多维联结,依据教材文本展开意义建构;促发思辨,通过教材主题展开思维建构;实践迁移,通过聚焦情韵展开思想建构等方面,探讨完成“建构”教学,孵化语文学习精神场域的有效方法策略。

二、多维联结,依据教材文本展开意义建构

(一)广泛进行积累,不再运用机械记忆法

实践表明,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发展,首先应该以广泛、深入的学习积累作为基础。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记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抵触的心理[1]。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多维联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材料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思维逻辑,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语言的积累。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统编版教材《匆匆》这一篇散文的学习时,要注意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叠词的使用就非常经典。所以,当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就可以将与叠词相关的片段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体会叠词运用所形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真正感受到词语独特的传情作用。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统整对比、辨析文章时,学生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叠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例如,“茫茫然”这一个词以后缀的形式出现,所表达的意思是一种较为鲜明的情绪;而“头涔涔”这一个词以前缀的形式出现,所呈现的是一种鲜明的情境。当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叠词在表达式所存在的规律,就不再是以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完成记忆。

(二)重视语言的品析,改善虚无感知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讲解时,不能够用灌输的方式,而是要结合相关的语言情景来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要想顺利展开教学,教师不仅仅要关联某一篇文章,而且还应该对本单元或者本学段的内容展开统整。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仅仅能够简单了解,初步地展开运用即可;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来完成事物形态的描述。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潮》《爬山虎的脚》等文章的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呈现某一事物的声音、色彩以及画面;在进行《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等文章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真实感受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所运用的效果。通过如此形式的联结,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所具备的作用和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能够深刻体会其运用的具体情境以及范畴。

(三)完成教学结构的搭建,不再是单一的吸收

要想帮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灵活使用语言,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坚固的语言图式,将教材中所包含的具有共性的语言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叠地展开运用,以此来帮助学生丰富言语图式。

例如,教师在带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统编版教材《人物描写一组》这一单元中《摔跤》这一课的学习,文章详细描写了胖墩儿和嘎子在进行摔跤时的具体动作,如果将这些动作描写进行统整,就可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言语图式。例如,作者在进行描写时,大多运用“部位+动作”这一方式来进行呈现,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所呈现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当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由扶到放这一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首先需要教师将文章中较为典型的语句挑选出来,并且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分析与探究,寻找其中所存在的结构图示;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其他一些自然段的学习中,促使这一表达方式能够深层次地保存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提供基础与支撑。

三、促发思辨,通过教材主题展开思维建构

(一)由“理”到“解”

从字理角度来看,“理”是万物所呈现出来的纹路以及维度,能够凸显出事物所存在的顺序性;而“解”是事物所展现的分裂以及剖开。所以说对文本进行理解,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楚文本所存在的逻辑以及层次,从而巧妙地完成文本知识结构这一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普罗米修斯》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就可以紧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经历理解的思维历程,并且能够积极完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宙斯将普罗米修斯“锁”到高加索山上这个故事情节,学生不能够将其理解为直接运用铁链锁起来,还是要从整个故事的角度出发,并且分别从锁的时间、方式、环境、原理以及最后的结局等一些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到神话故事中,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甘愿为人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由字面意思转换到文本语境之中,之后再到真实意蕴中,对学生展开思维能力的历练。

(二)由“此”到“彼”

学生个体意识具备着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迷信于书本知识和权威,并且能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审视,与此同时,还能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以意义对象这一种形式呈现。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认识到,批判性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对原本内容以及人物进行否定,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存在一定的建设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内容,多角度对其进行审视,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

例如,教师在带领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书戴嵩画牛》这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时,虽然说故事的内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文章是文言文,所以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对本篇文言文所呈现出来的主题中心进行感知,从而真正体会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展开文章的感知及思考,并且能够积极转换视角对文章进行重新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实践迁移,通过聚焦情韵展开思想建构

(一)通过统整融通,来完成言语文本的重构

每一本教材中的文章,其观点、信息以及情感等方面都缺少一定的关联,所以,教师在展开阅读教学时不应该只是简单进行了解,而是要对相关语言进行有效统整与融通,以此来帮助学生建构起鲜明的语言系统,形成全新的认知[2]。

例如,在带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统编版教材第八单元内容的学习时,其学习的要素为:依据梳理的信息,来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就可以从本单元整体角度出发,将其中与读书相关的主题摘抄并且罗列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内容的重新整合,并且将其汇总为“名人读书谈”。只有真正确定了教学的方向,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才不会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更不会将教材中所包含的观点生硬地摘抄下来,而是会在一次次的内化之后完成观点的融合,从而展开认知的重构。

(二)通过调整转化,来完成学生内心世界重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吸收、理解、内化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自身的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展开个性化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良好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在带领六年级学生进行统编版教材《月光曲》这篇文章的学习时,可以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相关内容与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有效结合,展开多维的体验。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来完成乐曲中相关场景的再现以及还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水天相接、波光粼粼以及轻纱似的微云等词句来展开想象,实现语言文本与真实画面之间的转化。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来完成音乐意境的创设,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这些对海面进行描写的关键词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奔腾的转化,感受语言文字与旋律之间的转变。最后,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来揣摩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当学生认真体会了音乐的旋律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月光曲》,从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相关的景物、语言文字以及旋律来体会到当时贝多芬兄妹的心理,通过语言文字与情感之间的转化,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对于文章语言、意义以及思想这三方面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使其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完成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场域建构文本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查无此人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