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更懂“理”

2022-11-16 21:52王建才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喜鹊绘本数学知识

☉王建才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构建数学课堂时,我们要重视数学课堂的说理性,要跳出书本理论知识局限,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对数学之“理”的探究中。然而,小学生对深奥、抽象的数学之“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要想让学生自觉探究数学之理,还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改变理的呈现形态,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此,我们设计实施《绘本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希望可以借助绘本故事,达到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目标。

一、绘本故事更懂“理”的原因

数学绘本是隐含数学概念、数学知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趣味故事的图书,也是一种更懂“理”数学学科教学辅助工具。原因如下:

第一,绘本故事以图画语言为主要语言,文字、符号语言为辅助语言,更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1]色彩明丽的图画和易于阅读的文字对学生来说是更有亲和力的数学探索素材。且绘本故事的呈现形式多样,有应用型、故事型、活动型等多种类型,这给小学数学老师创新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提供了方向引导。在以数学绘本为依托,构建数学探索活动时,教师可灵活选择角色表演、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讨论等多种数学探究形式,设计更灵动、更具操作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所以当我们以绘本故事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时,学生们的参与态度是积极的。他们能更快调动自身已有生活经验,更轻松地融入到数学之“理”的分析与研究中。[1]

第二,绘本故事重视对趣味情节的创设,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奇幻、灵动的故事世界中,构造更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背景,给予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之“理”的机会和空间。[2]在基于绘本故事的小学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成为课堂“说理”的主体。绘本故事虽简单易读,但包含一定的数学逻辑、数学方法,对数学绘本的分析与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思想熏陶的过程,而这也让数学课堂具备了更大的数学“说理”价值。

第三,绘本故事是完整的、综合性的数学知识探索情境。[3]在这一情境下,学生能成功经历从对数学之“理”的探究,到数学之“理”的运用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学习体验,真正地将数学之“理”内化吸收,使之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养料。[2]

以上三点虽不是绘本故事更懂“理”的全部表征,但却证明了将绘本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是构造数学“说理”课堂的有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明晰将绘本故事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流程,探索出利用绘本故事构造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二、利用绘本故事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方法流程

既然绘本故事更懂“理”,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需要学会利用绘本故事“说理”。在利用绘本故事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时,我们大致要经历如下流程:

(一)选绘本:切合教材,符合学情

绘本选择环节是我们在利用绘本故事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时的初始环节。绘本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凝聚情况,直接决定了绘本学习能否有效服务数学知识探究,让数学课堂更“说理”。数学绘本数量、品类众多,在选择数学绘本时,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1.深读教材,选择与课本教学内容契合的绘本

作为数学活动开展的现实依托,教材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内容。在数学绘本选择中,我们选择的绘本要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相契合,不能盲目选择,割裂绘本阅读与数学教材教学之间的联系,让绘本以“课外书”的形式出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让绘本课成为学生“故事倾听课”。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小鸡吃食》课时,以小鸡吃食这一问题情境设计多个问题,力求让学生在解决小鸡吃食问题时,找到数字10 组合与分解的多种方法。在为该课时活动选择辅助性绘本时,我们需选择融合“数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绘本故事,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绘本中呈现的信息进行适度修改。如在《小鸡吃食》教学期间,我选择了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绘本《鼓鼓和蛋蛋的梦想》讲解了小狼鼓鼓遇到牧羊女蛋蛋,鼓鼓要吃蛋蛋10 只羊,蛋蛋通过“分羊”迷惑鼓鼓,鼓鼓利用“摆小石子”的方式破解,最终两人成为好朋友,全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故事。[3]

蛋蛋“分羊”的过程是将10分解的过程,鼓鼓“摆石子”的过程则是将分成的数再次组合成10 的过程。以这一绘本故事为依托,推进数学知识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分别以鼓鼓和蛋蛋的身份体验故事内容时,完成教材表格填写任务,建立关于数字10的分解与组合问题的更形象化的认知。

2.尊重学生,选择与学生认知心理相符的绘本

在选绘本时,我们不仅要选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绘本,还要选学生喜欢的绘本。只有当我们选择的绘本与学生的兴趣相符时,他们才会对绘本故事产生好奇,进而在读绘本中获得感悟和说明数学之理的能力。

例如,小学生大都喜爱小动物,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所以,在利用绘本故事构建低年级数学“说理”课堂时,我常常会选择一些主人公为小动物或内容新奇、带有奇幻色彩、悬疑色彩的绘本故事。如,以引导小学生认识图形为设计目的、带点魔幻色彩的绘本故事《图形星的怪样国王》;以“长度单位”为知识渗透点的绘本故事《小熊的鱼娃娃》;以认识立体图形为重点的案例侦破类绘本《谁偷走了我的西瓜》……。

这些绘本故事想象奇特、充满童真童趣,是极好的数学探索情境创设材料。以这些绘本故事为依托,创设数学探究情境,能有效切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内在渴望,让他们在自己相对舒适的思维区域内主动思考、深入探究。这对于学生发现数学之“理”是十分有利的。

(二)用绘本:灵活巧妙,多种多样

绘本故事的利用并没有一定之规。在以绘本故事为材料构建数学“说理”课堂时,教师应根据绘本素材的呈现形式、课堂教学实况、绘本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密切程度、绘本引入时机等多种因素进行自主判断,灵活确定绘本故事的使用方式,让绘本真正为学生“说理”服务。

1.以绘本故事导入,构建趣味情境

绘本故事对小学生的独特吸引力决定了他们能够成为良好的知识教学材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将绘本故事导入课堂。例如,在引导二年级学生学习“3”的乘法时,我以希沃白板配合语言,构建《爱数学的小喜鹊》绘本故事情境:

“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一声声鸡鸣,将小喜鹊吵醒。(希沃白板展示公鸡打鸣形象、小喜鹊形象、喜鹊妈妈形象。)喜鹊妈妈看着一脸不愉快的小喜鹊说道:“宝贝,公鸡伯伯新给你出了道数学题,你不打算答一下吗?”小喜鹊特别爱数学,一听妈妈这样说,立马打起精神来,仔细听。“哦,我听懂了。”小喜鹊高兴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公鸡伯伯出的题是什么吗?小喜鹊又从中看出什么数学道理呢?

在听故事中,学生们对该绘本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产生了好奇,进而自觉地对公鸡的鸣叫声中隐藏的数学规律展开了探究。在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公鸡每叫一次是3 声,叫2 次是2 个3 声,叫3 次是3 个3 声。接着,我让学生用数学式表示该过程,并引入乘法概念,让学生试着给乘法下定义。

“公鸡打鸣声”是学生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以该声音为探究对象引入乘法探究,既密切了数学探究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点燃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探索热情,成功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力易分散的问题。学生在和小喜鹊一起参悟公鸡打鸣声中隐藏的乘法知识的过程中,成功凝聚个人注意力,为后续教师以更多有规律的声音引入乘法算理奠定了基础。

2.借助绘本故事,凸显难点、重点

数学绘本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化的方式呈现的功效。而与抽象的信息相比,直观的信息显然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掌握。因此,在带领小学生品悟数学之“理”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

例如,《古人计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十位和个位概念,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1”有何不同。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入了《古人计数》绘本故事——

原始部落狩猎结束,族长让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用石子摆出今天的收获,老大摆了一大四小5 颗石子,老二摆了9 颗小石子,老三摆了7 颗小石子。老二和老三都笑老大猎物太少,老大却笑而不语。很快族人报上各个儿子猎到的猎物数量,老大的猎物最多。老二,老三很疑惑,为什么5 要比9 和7 大吗?你能为他们解答吗?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很快发现问题出在老大的那颗大石子上。紧接着,根据古人习惯以双手计数,逢十进一,推断出这颗大石子应该代表10 颗小石子,所以老大收获的猎物应该是10 +4 =14 只。

“那么现在你们还认为个位上的1 和十位上的1 一样吗?”我再次问道。有了对《古人计数》绘本故事的聆听经验,学生很快就将个位上的1 和十位上的1 与故事中的小石子和大石子等同起来,更清楚地区分了个位上的1 和十位上的1 在计数过程中的象征意义,明确了十进制计数原理,成功突破了课时教学难点问题。

(三)拓绘本:打破界限,趣味延伸

数学绘本的育人价值是丰富的。在有限的数学教学时间内,教师未必能带领学生在绘本探索中穷尽数学之“理”。因此,在利用绘本故事构建数学课堂时,教师要有打破界限,将课堂中的精彩延伸至课下的意识,设计对课堂绘本学习任务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作用的趣味作业实践任务。

1.画绘本,续写故事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想像力丰富。让学生在绘本故事解读中成功领悟数学之“理”后,我们可以提供故事续写方向,让学生自己画绘本。通过对绘本故事进行延伸性创编完成对数学之“理”的深入探究。例如,在利用《鼓鼓和蛋蛋的梦想》绘本故事讲解“10 的分解和组合原理”的知识点时,我设计拓展性学习作业如下:

蛋蛋真的成为了旅行家,在他的极力促销下,鼓鼓的书深受各地居民的喜爱。书粉们纷纷要求鼓鼓马上出续集。如果你是鼓鼓,会怎么创作续书呢?

通过让学生以鼓鼓的身份再写新书,学生对数字的分解与组合的研究,从对数字10 的研究延伸到了对所有数字的研究,以及对数字分解、组合与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画绘本的过程中,完成了数字分解与组合原理、加减运算原理内化与再现任务,深化了自身对算理的理解。

2.演绘本,类比迁移

数学绘本中隐藏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使用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参悟数学之“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总结绘本故事中的数学学习方法,设计绘本故事即兴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中应用数学之“理”。例如,在《爱数学的小喜鹊》绘本学习结束后,我设计如下表演任务:

小喜鹊的表现赢得大人们的一致好评。这样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顿时不高兴起来,他们纷纷来给小喜鹊出题。

小象踩着鼓点,“——.”

小猪吹着喇叭,“——.”

……

随后,我组织班级学习小组两两对抗,一组自选角色,用声音出题;另一组,解读声音密码用数学作答。每答对一题调换一次位置。游戏时间内,出题最多、答题正确率最高的小组为优胜组。

对绘本故事的创造性演绎是学生对绘本中数学探索思路的迁移应用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既锻炼了学生的类比推理思想,也检验了学生对乘法算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成功将该算理化为己用。

综上所述,绘本故事更懂“理”。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中,我们应做好绘本选择、绘本利用、绘本拓展工作,以趣味绘本情境为依托,优化数学课堂探索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感知绘本之趣的过程中,自觉发现数学之“理”,并完成对“理”的辨析、总结、延展、应用任务。

猜你喜欢
喜鹊绘本数学知识
喜鹊为什么叫“喜鹊”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绘本
绘本
绘本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喜鹊搬救兵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