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一本文集该有的模样来

2022-11-16 04:48许石如
藏书报 2022年38期
关键词:文丛书稿书名

许石如

《当代名家文丛》系列是《中国书房》丛刊的延伸,两册书的互动出版,更像是古今书房的一次对话,是古代巨擘硕儒与当代学人思想的无声碰撞,是对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一次立体呈现。《杖藜集》即是《当代名家文丛》推出的第一种。《杖藜集》作者朱航满,与我同年,陕西泾阳人,虽年岁尚轻,却是文界的老人了,早年问业于著名学者陆文虎先生。第一次与朱君见面,是在2017年元旦,正值《中国书房》创刊号出版之时。书房顾问、文化部崔勇波先生于编辑部组织的雅集上,参与集会的师朋有国家出版集团的温存先生、中国证券樊振华先生、荣宝斋出版社的徐鼎一先生,琅园汪为新先生,以及编辑部大石、大生、陆张等。师友会于止观,果馔数盘,清茶一盏,回互清谈。

相识后的几年里,与航满兄约文章、互赠新出书册,探讨书人书事。在日后的时光中陆续拜读了朱兄《咀华小集》《读抄》《木桃集》《立春随笔》等著作数册,从中读出了这位书痴的胸中丘壑。

朱兄是一位在淘书、藏书、著书路上的行者,对各种期刊杂志也多有关注和了解,关于《中国书房》办刊的方向朱兄就给予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诸如他谈《中国书房》第四辑的书评中,曾经发过一段很长的文字给我,其中有荐才,有异议,有策励,也有思想引流,且非常真诚。那段文字很是触动我,使我做了一个决定,再策划一套当代名家文丛,关注当代学林,挖掘少人瞩目的清流与隐士,与《中国书房》丛刊里的古代文林名仕遥相呼应。

因当时正在筹备第五辑的书稿,未能把这个决定提上日程。第五辑出版后,再去拜访朱兄时,正式提出了我的想法。航满兄听了我的规划后,兴奋地连着说好,太好了!我趁热打铁:“既然您认可了,第一辑就约您的书稿了。”朱兄连忙摆手说:“不合适,不合适,我既不是学林里的人,又不是大家名流,第一辑出版我的书稿,恐怕不妥?我马上回应道,当下不缺少好的读者,而是缺少好的作品。我的职责就是在好的读者与优秀的作品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朱兄思考片刻后说:“既然石如兄这样坚定与信任,请给我一些时间。”之后,他又补了一句,说看过书稿后觉得不好就不要出版,即使出版,印数也不必多。实话讲,我真的很感动,这也许就是真文人的素養与风骨吧!

2021年8月中旬,航满兄把整理好的书稿发了过来,我一口气读完了,朱兄的书话随笔文字,读起来如静水流深,在平和冲淡的文词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苍翠的生机,这是基于传统文史的广阔根基之上朴茂、雅趣与深邃,颇具古朴清明之气象,思想也是开明通达的,令人神往。我以为这亦是现代中国文人的一种特别的情怀。我回复朱兄,这样的书稿,肯定要出版的,而且要好好策划一番,把这本文集的精神内蕴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同人去关注,做出一本文集应该有的样貌来。

是日,朱君嘱我给书起个名字。自知学浅才疏,以示尊重,我就把书目及部分书稿发给身边的师友,征集书名,前前后后加起来竟有二十之多,经过反复斟酌,最终《中国书房》名誉主编大石兄所命《疏雨集》与《杖藜集》两个书名的立意更符合书之况味,便与航满兄进行探讨。朱兄说:“我喜欢雨,《疏雨集》这个书名甚好,但与时下正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待出的《雨窗书话》有点雷同”,我说那就定《杖藜集》如何?苏东坡《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又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颇具意境。朱兄应允,说:“就用《杖藜集》作书名”。出版与书名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为扣主题,装帧设计时集了”苏轼杖藜远行“的一幅画作为扉页插图,朱兄大赞。

事后,航满兄便又请扬之水先生题字,扬之水老师用秀雅的小楷书就了一首王绩的诗句“杖藜寻学舍,抠衣向讲堂”,与画合璧。苏州著名作家王稼句先生亦应航满兄之约,写来一篇寄寓深情的序言,其中写道:“航满的书话, 不但不让我感到‘厌气,而且还格外欢喜,他写书人书事, 正是唐弢说的‘独立的散文,却未入四个‘一点 的窠臼, 那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行文风格、语言习惯的。既给人思想, 又给人知识,正是文章的正道。”“他写的都是当下的事, 读来距离感很近, 没有什么隔膜, 也就可以跟着他逛冷摊, 拨寒灰, 访师友, 一盏茶,一盅酒, 一席话, 周游于书的世界了。”

这便是当代学人,航满兄的杖藜而行。于朱兄而言,古今中外的人和书,都有他借鉴的地方, 都会给他力量的支撑, 就像是藜杖一样, 帮助他登高涉远,不断求索。

以《杖藜集》为《当代名家文丛》的创刊之作亦是止观书局的杖藜行,期待今后在古今书人书事上不断向前行进,为读者奉上更多的经典。

《杖藜集》正文分为上编与下编两个部分,共计38篇文章,一篇王稼句先生序言,一篇作者后记与《扬之水先生题签》的再记。全书首次公开33位当代名家的书房,既有对钱锺书、杨绛、张中行、谷林、黄裳、鲲西、锺叔河、汪曾祺、吴小如、张充和等前辈的惊鸿一瞥,亦有与赵珩、周克希、戴明贤、扬之水、陈子善、王稼句、张宗子、何频等名流的交往点滴,掌故多趣,文章可读,书房风景亦是别有一种滋味。

猜你喜欢
文丛书稿书名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天一阁文丛》稿约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天一阁文丛》征稿启事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天一阁文丛》征稿启事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完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