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

2022-11-17 02:21谢小意
小学生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整本书教学活动文本

☉谢小意

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发布的《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助”,创新阅读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始活跃于语文课堂之中,对关键文本发起长期性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阅读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整本书阅读的阅读量较大,阅读要求较为复杂,学生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阅读成绩[1]。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实施阅读教学工作,更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灵活筛选,推动整本书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文化品味,阅读有品

实施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更要鼓励学生以个体的思维、意识去重新认识阅读活动,形成主动阅读、乐于阅读的良好素养。对于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得小学生表现出了旺盛的学习兴趣,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开卷”却并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部分阅读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素材不适合小学生,表达手法晦涩、文章内容单调,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修养。配合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将碎片化的阅读活动重新加工,围绕特定的阅读文本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支撑下,学生将在不同的时段获取不同的阅读经验:低年级的童真,高年级的思想,都将在课堂上萌芽,并最终交织形成学生的阅读品味。这样的阅读充满文化与情感,是培养学生品味的有效方法。

(二)提高阅读技能,阅读有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单纯以阅读为核心,但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在完成课后的学习任务之后,阅读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阅读教学停留在文字层次,教材中的情感、思想无法传达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对于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来说,阅读应该体现出文化上育人、思想上育人、情感上育人的综合价值。借由整本书阅读教学来开展教学工作,可以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教师可配合相关图书组织阅读鉴赏、阅读积累、作品品鉴等活动,感受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与创作技巧。在阅读的同时,学生的积累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并对教学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更为透彻。

(三)激发人文素养,阅读有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应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在理性的层面上,教师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的文化,积累语文知识与学习经验,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活动做好准备;而在感性的角度上,则要结合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用情感去推动教学活动,体验文本当中的人文关怀。但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阅读篇目较短,阅读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比较有限,即使部分教师尝试引入情感教育工作,教学资源也无法配合语文教学要求。借由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长篇故事当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人物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作品角度,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语文创作方法;从情感角度,学生则认识到了人类社会中的包容、同情等美好品质。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推动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

二、借由类比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课内文本类比,主动阅读

类比是具有相似性特点的两种素材进行比较、归纳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文本,从而放大文本素材之间的差异,帮助小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正确掌握语文知识与阅读方法。但一些教师在实施类比的过程中过于“吹毛求疵”,将类比下的阅读教学活动视为一种找不同的手段,要求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本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的阅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且在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法掌握好阅读活动的切入点。灵活选择类比对象,确定详略得当的阅读教学方式,才能保障教学质量[2]。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教学素材发起类比活动,逐步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的教学为例,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以识文断字为主要目标,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太多的要求。教师可对课堂上的阅读文本进行类比,依靠“回顾”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阅读记忆。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乌鸦喝水》开展类比阅读教学。文本的表达特点较为接近,但故事的内涵不尽相同,《棉花姑娘》讲述了瓢虫消灭蚜虫的故事,《乌鸦喝水》则向学生介绍了乌鸦的智力。类比相关阅读教学文本,学生形成新的阅读兴趣:乌鸦是否真的这么聪明?棉花上的害虫是不是只能依靠瓢虫来消灭?学生的求知欲被唤醒,教师可导入第二环节的教学工作:结合《奇妙的昆虫世界》《动物科学》等书本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将所了解到的科学知识分享到课堂上,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主动类比,学会归纳,这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技能的最佳手段。

(二)课外文本类比,延伸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仅围绕着课堂上的相关文本素材开展,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整本书阅读教学承担着启发学生情感、锻炼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任务,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阅读,更要帮助学生体验、感悟。基于此,要适当引入课外的阅读教学资源,延伸阅读教学范围。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课外教学素材,可以起到开发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3]。教师要在帮助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加快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速度。配合类比,可将课内外阅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依靠课内的阅读文本引入阅读教学话题,利用课外的教学素材来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的教学为例,教材文本向学生展示了“过刚易折,善柔不败”的哲理。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结合课外读物《伊索寓言》发起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阅读问题,阅读《伊索寓言》,搜集一些与《陶罐与铁罐》相似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素材,逐步认识文本的核心内涵,《狮子与狐狸》讲述了狐狸嘲笑狮子每胎只生一子的故事;《驴与猴子》讲述了想要得到主人夸奖的驴在屋子里学着猴子大吼大叫被一顿暴打的故事。教师不对阅读文本的情感内涵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延伸阅读范围,要求学生独立体验文本的文化价值与情感特点。用课外阅读文本支持类比,可以实现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的共同进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中外名著类比,主动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文化作品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文学的世界当中全面发展。在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课内外文本进行整理和应用,更要结合中外名著素材开展对比、延伸教学,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课上的中外名著有着独特的价值,且文化、思想、创作手法各不相同,对于自由、爱情、和平的追求独树一帜。教师可借助中外名著的类比来实施整本书阅读活动,促使阅读在语文课堂上扎根。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教学为例,文章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展现了精卫与大海搏斗的勇敢品质,是对如同精卫一般不断抗争的伟大群众的赞颂。在阅读《山海经》的过程中,可将外国神话故事同步引入课堂,如经典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北欧神话列传》等等,鼓励学生对比其中的差别,感受创作者在思想上、创作手法上的不同。中国神话故事希望借由各类神话形象来传达精神,如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精卫填海的顽强斗争等;而在外国神话当中,其更倾向于表现神的力量,为读者带来“神不可违逆”的阅读感想。如北欧神话中的奥丁,其创造了世界上的三位主神,随后一同开辟了世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拥有对众神的绝对统治权。不同的作品将带给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尝试通过简单的类比来帮助学生思考相关文学作品的表达特点,重新认识阅读素材,会阅读、会思考,感悟作品之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带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发展。

(四)作品情感类比,深入阅读

在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同步剖析作品的内在价值与外在情感,多角度创新阅读教学,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除对比写作手法与表达特点上的差异之外,教师还要尝试对作品的情感进行剖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为阅读感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阅读文本。配合类比,可围绕不同的文化素材开展深入阅读活动,将作品的情感提取出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重新认知教学内容、理解阅读文本,有助于学生透彻感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配合课外素材发起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时,可选择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为对象,要求学生理解名著中的情感。部分学生认为,《三国演义》属于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其中不可能包含着任何主观情感。但通过阅读三国故事,则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提到刘备时字里行间充满了敬意,而对于曹操、孙权等人物,则称呼其为“阿瞒”“奸雄”“独据江东”,情感变化十分明显。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透彻理解到作者的创作思想。在围绕《三国演义》解读作者的创作情感之后,再将教学活动引回到课堂,对“草船借箭”的故事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升华阅读教学,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文本的阅读价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文学手法类比,长期阅读

当小学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教学活动就不能单纯围绕着文本开展,教师要放宽视野,将对阅读文本的探究转化为对阅读活动的探究,深入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与创作手法,在类比的同时完成阅读任务。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尝试结合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创作手法,在体验文学作品魅力的同时掌握更多的阅读经验。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的教学为例,文章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描述了穷人夫妻的高尚品格,这种对于人格的赞颂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并不少见。在类比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学创作手法开展教学活动,选择课文《穷人》与《欧· 亨利短篇小说》等作品进行类比,探讨其中创作手法的差别。在《穷人》中,作者借由对穷人夫妻行为的描述来表现对于相关对象的赞美;而在《欧· 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作者用了新的手法来表现故事,将自己对于人物的情感隐藏在文字当中,不对人物作出评价,而是描述人物的行为。类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发现两种素材的相似之处。但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课堂上,除了文学手法的异同之外,《欧· 亨利短篇小说》与《穷人》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差别?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重新布置整本书阅读任务,让学生独立体验相关文学作品的表达特点。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为了帮助小学生透彻掌握阅读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教师可尝试利用类比来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在选定阅读素材与教学文本之后,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出发点,对比文本在情感上、表达手法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积极交流,主动探究,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整本书教学活动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论语》整本书阅读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