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助力小学音乐高效教学的探索

2022-11-17 02:21☉江
小学生 2022年29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小学生

☉江 璐

音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但能够为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使人们能够感觉到美,还有助于人们抒发情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内各小学日益注重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为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教师应引入声势律动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基于此,围绕小学音乐声势律动助学效益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音乐声势律动助学效益

(一)满足新课改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育领域的学者、专家不断探索与分析音乐教学应用声势律动的方式,以期找寻其客观发展规律,促进音乐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首先需要明确其具有的主体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设计声势律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将学生较为熟知的歌曲或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引入其中,引导小学生围绕旋律产生充足的探究欲,为后续开展声势律动教学做好铺垫。音乐更注重享受与追求精神富足,声势律动是表达情绪与真实情感的有效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宣泄自身情绪。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充分放松小学生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将音乐作品鉴赏与声势律动相互融合,有助于激发其乐感,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践行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1]。

(二)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发展

小学是增长知识、拓展思维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记忆、理解与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音乐鉴赏学习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形象感知学习音乐作品,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声势律动,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逐步具备形象感知能力后,可逐步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著名教育学家戴森曾深入探究未成年儿童的能力发展过程,发现6~7岁的学生能够初步辨识声音;8~9岁的学生能够获取持续增强的感知能力,有效感受音乐节奏感,记忆音乐的某些韵律节奏;10岁以上的学生已逐步有了和声与乐曲分辨能力。基于此,将声势律动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进程中,能够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其综合素养。

二、小学音乐应用声势律动教学现状

(一)声势律动教学现状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国内大部分小学并不重视音乐教学,经常会将音乐课程单纯地理解为歌唱教学课,主要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跟随老师唱歌。在新课改背景下,结合多种音乐艺术形式,各地都逐步将系统性的音乐体系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而声势律动是指有机融合音乐与肢体感。该种教学方法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基于教材曲目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感知能力。但是受长期惯性影响,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仍然沿用片面、单一的教学方法开展声势律动教学,未能有效结合多声部、识谱、节奏,难以全方位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律动教学现状

律动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小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力进行感知,逐步强化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感知水准。基于此,在将音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相融合时,教师应逐步提高多声部教学与节奏教学标准,通过一定的课时教学保证学生能够结合音乐变动做出相应的动作,且肢体动作具有高度的自然性、灵活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律动时注重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感知肢体律动的美感与魅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发现律动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大多数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都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文化课随意替代音乐课的情况。相比于音乐课程的陶冶情操,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提升。教师也未能科学地设计律动教学方案,没有切实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表达力、想象力受到限制。

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普遍不扎实,只认识音符与五线谱,只能弹奏简单的乐器,无法带给学生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大多数音乐教师素养不高,部分老师教学能力低下,音乐教学仅仅是教师伴奏学生学唱,或者单纯地倾听乐曲,忽略学生个体不同的听觉体验,音乐课堂缺少深层次的欣赏,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并未了解到音乐教学的真正内涵。枯燥无味的音乐教学降低了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积极的探索欲望,对学生因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从而深度发掘音乐的潜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教师未能高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依然秉持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不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未能恪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不能全面发挥律动教学的价值。

三、小学音乐声势律动助学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音乐本身鲜明的旋律性和节奏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老师通过开展课堂互动,设置趣味性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音乐教学重点在于借助音乐课程提升小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水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展示声势律动所具有的自由性,科学合理地调节固定律动与随机律动,引导学生在跟随律动的同时产生适应性较强的条件反射活动,实现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教学目标。在小学生心理特点、性格爱好、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能力是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设计固定律动,确保小学生在获取某一固定指令后能够追随特定的韵律习惯性地进行运动,帮助自身更好地掌控课堂气氛,为后续的各项教学活动打好基础;第二,在课前等待环节融入部分固定律动,将随机律动与固定律动相配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后续音乐课程的顺利开展;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随机律动活动,借助随机律动的不确定性提升其音乐感知水准,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围绕《花儿与少年》单元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随意摇摆身体,自由地享受音乐律动,充分沉浸在音乐的节奏中,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2]。

(二)紧贴教材内容

在声势律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创新律动教学模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后续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打好基础。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教师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首先,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向以及目标原则。对于情境教学如何展开,在教师的思想中,一定要有一个构思,并且还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以此为前提,可以让教师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教师应该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尤其在授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且产生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学习投入更多的时间,也会非常专注。要想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就要让学生去研究每一个角色,陪着学生去成长,与学生一起去研究课程。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去激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行探索。经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练习,打下熟练、扎实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长期以来,小学音乐教学的诸多曲目,例如《剪羊毛》《跳柴歌》均为显著的二拍、三拍。基于此,在围绕上述曲目开展声势律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曲目的节拍特征,对声势律动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其能够充分投入到音乐课程中,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为其留出充足的自由探究空间,使其能够自由构建声势律动的教学框架,引导其积极研究、思考小学音乐课程,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围绕《快乐的音乐吧》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根据教材曲目特点,创新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曲调、歌词,增强其学习体验;第二,在完成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对各类型的声势律动进行自行创编,强化小学生对于声势律动的基础结构感。

(三)注重培养音乐感知力

将声势律动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其根本目标并非增强小学生的舞蹈能力,而在于充分发挥声势律动的优势,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艺术语言。基于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班内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音乐感觉水准调整并优化课程目标,保证班内学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感知声势律动,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准。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和权威,侧重于音乐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的是在既定的教学时限内完成预设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表演技巧的讲解,课堂里的学生主体则更像是被动的“跟从者”,其自身的情感、情绪、感悟以及理解等并没有被重视,也很难收获很好的音乐效果。而情境教学法关注的重点则是学生本体、学生的课堂灵活度,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思想意识等并结合教材内容,打造一个人文、多元、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情投入,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之美。同时,教师将紧紧围绕音乐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角色互动、合作探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中自主获得音乐体验和情感领悟,而不是被动填鸭灌输。

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班内具有较强音乐感知水准的选手,可设置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目标,推动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自身的音乐水准;在对音乐感知水准较弱的小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其真实的音乐水准,设置难度均衡的教学目标,而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其对于音乐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音乐水准。例如,在围绕《微笑的波尔卡》开展教学时,教师应讲授教材节目中的打击乐,使学生明确音乐在不同节奏下的音响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将《微笑的波尔卡》曲目分解成不同段落,引导学生对不同段落的声势律动方式与节奏特征进行探究,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适当融入舞蹈,并将其与音乐背景相融合,增加学生声势律动的感知效果。

(四)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体态律动的运用,教师要在尊重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为学生设计一些优美的动作,美化学生的体态,让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音乐内容的前提下,以恰当优美的肢体动作诠释歌曲内容。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而且能够让音乐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魅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音乐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为更好地践行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应将音乐作品鉴赏与声势律动进行深入融合,带领学生体会音乐内涵,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乐感,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将声势律动相结合,营造课堂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曲目中的情感内容。例如,在围绕《摇篮曲》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声势律动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节奏,使其能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歌曲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曲目中的意蕴内涵进行探究,不断强化声势律动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显著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应用声势律动助学的效益能够满足新课改的各项要求,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通过有机融合固定律动与随机律动,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围绕教材内容引入不同类型的声势律动模式,充分融合音乐与声势律动,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探究,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觉水准,能够进一步提升声势律动的助学效益,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准。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小学生
和谐律动
绿色发展,音符律动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新篇章
我是小学生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