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11-18 14:41肖俊英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法氏囊毒株雏鸡

肖俊英

(鞍山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鞍山 11404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的接触性、高度免疫抑制性传染性疾病,发病较突然,病程较短,发生流行率较高,强力毒株感染时死亡率较高,还可以造成鸡群出现群体性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造成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已经成为当前家禽养殖业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随着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有传染性法氏囊病毒Ⅰ型和Ⅱ型两个血清型,两种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能力。其中,传染性法氏囊病毒Ⅰ型属于强力毒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率。自然条件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自然条件下,鸡是传染性发质囊的唯一自然宿主,任何品种年龄的鸡群对该病的易感性都很强。其中,20~50 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但个别养殖场中也会存在年龄较小或年龄较大的鸡群发病。

一、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

1、流行特点

(1)发病日龄与病程

传染性法氏囊病属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病毒通过患病鸡或其污染物传播流行,往往在养殖场中呈爆发流行态势,3~5天就会进入死亡高峰期。

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表现出新的流行特征,发病日龄明显变宽,发病周期逐渐延长,有些养殖场出生1 日龄的雏鸡就会受到病毒感染,表现出严重临床症状;而有些养殖场在鸡群进入生产阶段后仍然能够发病。3 周龄左右雏鸡受到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后,病程能够达到2 周以上;笼养3~5 周龄雏鸡发病后,与散养模式相比病程较长,成年蛋鸡常常散发流行。

(2)流行范围

传染性法氏囊的流行面积呈逐渐扩大态势,一旦某地区发病就会向周边地区扩大蔓延。养殖场中很多免疫鸡群仍然会发病,主要是因为鸡群免疫接种程序不到位,雏鸡的母源抗体中和了抗原。另外超强毒株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超强毒株常常会造成该病爆发流行。养殖场中并发症继发感染问题明显增多,发病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和品种间差异,往往与养殖管理密切相关。

2、临床特征

部分患病鸡在出现临床症状前表现为烦躁不安,经常相互啄羽和啄肛,大部分患病鸡在发病前会出现轻微腹泻,并很快转为严重腹泻,腹泻物为白色水样状。患病鸡采食量逐渐下降,饮水欲望显著增强。

随着病情发展,发病鸡头部紧缩,闭目嗜睡,羽毛杂乱,双翅下垂,畏寒怕冷,常常卧在圈舍角落或拥挤在一起。较为严重时患病鸡身体快速脱水,并出现瘫痪,个别会出现眼圈出血问题。

当前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周期长短不一,有的可达几个星期,有的几个小时就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某些养殖场中典型症状是爆发3~5 天后会快速进入到死亡高峰期,有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1]。但大多家禽养殖场传染性法氏囊大多呈慢性发病,造成的死亡率极低,大多为散发周期性流行。随着鸡日龄增大,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产蛋阶段的鸡群,常常表现为采食与饮水正常,只会表现出轻微腹泻,加强养殖管理能够自行恢复。慢性病例的发病周期较长,养殖管理不当患病鸡症状会逐渐加重,但发病周期仍较长,出现严重贫血。

二、病理学变化及诊断

1、病理学变化

解剖发现,存在典型患病症状的病死鸡腿部与胸部肌肉存在严重充血,法氏囊显著肿大,肾脏肿大较明显,泄殖腔中充满尿酸盐的排泄物。病情较严重时,腿部与胸部肌肉出血呈大片状,法氏囊显著肿大,呈紫红色葡萄状,有些表面会附着黄色胶冻样物质。

将法氏囊解剖后发现,早期法氏囊中充满黄色黏液,存在大量褶皱,黏膜出现发炎、充血、出血问题,内部形成紫色干酪样物。病情加重后,法氏囊逐渐萎缩,肾脏肿大,白色表面存在斑纹状,肾小管中充满尿酸盐。

个别患病鸡的腿部和胸部肌肉不会出现明显出血,只能看到肌肉深层存在黑色斑点。患病鸡普遍血液呈淡粉色,不能够正常凝固,肌肉组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脱水较明显,法氏囊和肾脏不会出现典型病变。

2、科学诊断

采集典型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发现不存在细菌感染。然后采集患病雏鸡的新鲜血液,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能够发现血液中夹杂大量病毒,检测为阳性[2]。

在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疾病诊断中,采用抗体水平判定鸡群感染法氏囊病毒会存在一定的误诊。因为鸡群受到强力毒株感染后,经常会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即便免疫接种了疫苗,鸡群的抗体水平也不达标。而有些鸡群即便抗体水平达标,当受到强力毒株感染后也会冲破抗体保护,导致该病爆发流行。所以应先对疾病进行诊断,明确是否存在带毒现象,然后再判定病情。

三、防治措施

1、科学治疗

可以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精制蛋黄抗体进行紧急治疗和预防,每只鸡肌肉注射2 mL,同时口服补液盐,连续饮用3 天,缓解患病鸡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问题。为了加速肾脏尿酸盐排出,可以让患病鸡口服肾舒,每升水添加0.25 g,加速肾脏功能的有效恢复。同时降低蛋白质饲料添加量,一般降低15%左右,维持1 周,以保护肾脏,防止继续出现尿酸盐沉积,提高鸡群的成活率。

2、预防措施

(1)环境消毒

加强养殖环境的针对性消毒,尤其是在雏鸡孵化,一定要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应更换专用服装,种蛋和盛装种蛋的器具应定期熏蒸消毒,非饲养管理人员一律不能进入到孵化室。雏鸡出壳率达到50%左右,在出雏器中对雏鸡进行熏蒸消毒[3]。雏鸡进入鸡舍前,要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保证圈舍清扫干净,至少闲置2 周以上。此外,饲养管理用具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鸡舍。

(2)免疫接种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使用琼脂扩散法,按照0.5%比例采集血液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掌握抗体消散情况,以确定首次免疫接种日期。如1 日龄鸡群阳性率不到80%,应该在10 日龄、14 日龄或17 日龄免疫接种疫苗。如1 日龄鸡群阳性率在80%~100%,则应在7~10 日龄再进行血液采集测定,如果此时阳性率低于50%,分别在14 日龄、17 日龄或21 日龄进行免疫接种;如果超过50%,应在17 日龄、21 日龄或24 日龄进行免疫接种。首次免疫接种10 天后应再次强化免疫接种。

(3)科学养殖管理

养殖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方式,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科学补充微量元素,加强针对性检疫检验,减少运输、分群、接种、喂药等应急因素,避免滥用药物使病原产生耐药性。

四、结语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急性、接触性、发病速度相对较快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死亡率较高。雏鸡饲养管理中应提高对传染性法氏囊疾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生流行现状,结合病情流行特点、流行趋势,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预防,最大程度降低该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鸡健康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法氏囊毒株雏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如何提高雏鸡成活率
浅谈传染性法氏囊病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3)
食醋可防鸡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