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2022-11-18 21:42李晓衡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5期
关键词:条锈病植株叶片

李晓衡

(天津市蓟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900)

小麦条锈病属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具有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监测及感染部位控制难度大、患病周期长、危害性强的特点,一旦爆发便会在大范围内快速蔓延,危害小麦植株叶片及叶鞘,轻则导致小麦植株枯萎、减产,重则导致全株死亡甚至绝收。2020 年9 月,小麦条锈病被列入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可见小麦条锈病的科学、有效防治迫在眉睫。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需要做好小麦田间监测,把握好条锈病发病规律、特点、诱因及危害部位,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措施,必要时适度、适量、适时使用化学药剂,以此遏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确保小麦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并逐步达到小麦种植高产、稳产、丰产的目标。

1.小麦条锈病概述

1.1 小麦条锈病的特征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是小麦种植中常见病害之一,发生程度较轻的小麦种植田块减产幅度在10%至30%范围内,重则达到80%甚至绝收。综合而言,小麦条锈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传播范围广。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条形柄锈菌侵染繁殖的形态主要为夏孢子,能够通过气流,在风力的作用下传播至较远的距离及空间,当某一麦田内发生小麦条锈病后,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快速传播至相邻麦田,尤其是当同一区域内不同麦田播种时间、小麦植株生长态势不同时,条锈病的传播会持续更长时间。若早春时节温度低、光照强度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很容易诱发小麦条锈病,且在秋季条锈病会反复侵染小麦植株,导致植株枯萎甚至全株死亡;

其二,侵染能力强。小麦条锈病一般发生在小麦种植中。在温度和相对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小麦感染条锈病的概率会大幅度提升,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最初为点状发生,随后成片扩散,主要危害小麦植株的叶片与叶鞘,妨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小麦植株营养不良。不仅如此,小麦条锈病会在土壤内越冬,次年感染新生小麦植株,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侵染能力更强;

其三,危害性大。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部分,也会对麦穗、茎秆等部位产生危害,在小麦植株上条锈病的扩散速度快,发病部位多、面积大,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小麦减产,会给农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会降低小麦品质。

1.2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在高温高湿、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当气温达到5℃以上时,条形柄锈菌会产生孢子,遇到春雨或结露,病害的蔓延速度加快,很容易引起病害的春季流行。至4、5 月份,如果降雨量充沛,适度适宜,温度在14℃-17℃范围内,夏孢子会落在寄主叶片上发生芽管,沿着叶片表面生长,遇到叶片上的气孔时,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侵入气孔,在气孔下方形成气孔下囊,长出数根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内蔓延并形成吸器深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着循环性的规律。在越夏阶段,虽然条形柄锈菌在高温条件下无法生存,但在适宜情况下会诱发小麦条锈病,且在风力、气流的作用下,小麦条锈病的侵害范围会明显扩大,防治难度也显著提升,会从夏季逐渐发展至秋季、冬季,对秋小麦及次年种植的小麦依然存在较大威胁;在秋苗阶段,完成越夏的病菌在秋季逐步蔓延至冬小麦,侵害程度愈发严重,播种期也会相对提前;越冬阶段,若温度在1℃-2℃范围内,条形柄锈菌停止发展,侵入叶片组织的菌丝体也会进入休止状态,如果所侵入的叶片没有被冻死,病菌会顺利越冬。即使气温低于-10℃,条冰冰锈菌也能够完成越冬;春季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季节,在早春温度上升至2℃-3℃,完成越冬侵入叶片组织的菌丝体会产生孢子,侵染新生的叶片及植株。

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一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发生、传播最适宜的温度为5℃-12℃,雨日多、降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大等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小麦条锈病前期的菌源积累,中期的病害扩散,以及后期的反复侵染;其二为小麦品种的抗性较低。如果在田块多年种植单一品种,会导致品种的抗性较低,无法抵御条锈病的侵袭;其三为种植管理措施不当。如果小麦过早播种,将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较弱、抗性较低。同时,在施肥管理中偏施氮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透性降低,制约小麦植株根系的发育及延伸,也会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较弱。此外,对条锈病病情的监测不到位,当发现明显病症后才采取治疗措施,发现病株后未能及时处理,难以从侵染前期有效控制条锈病的蔓延,会导致小麦条锈病大范围扩散。

1.3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植株的叶片、叶鞘,其次为小麦植株的穗部、茎秆。小麦苗期感染条锈病后,幼苗叶片上会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感染小麦条锈病后,叶片上会产生长条状、椭圆形的黄色孢子堆,孢子堆沿着叶脉排列成行,后期孢子堆表皮破裂并喷射出锈褐粉末状物质;在小麦接近成熟的阶段,叶鞘部分会产生圆形黑褐色的孢子堆,散出黄色粉末。小麦条锈病发病后期,危害部位会形成短线状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伏在表皮内部,不会在成熟时裂开。小麦条锈病对小麦植株的危害性较大,当病原菌侵入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等部位后,孢子所产生的吸器会吸取小麦植株内的养分及水分,破坏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阻碍小麦植株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从而会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较弱,甚至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2.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

2.1 做好小麦条锈病的病情监测

在小麦条锈病防治过程中,通过对病情进行科学检测以详细掌握引发条锈病的主要因素、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等,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行之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小麦条锈病防治计划方案,将转变传统边发现、边治疗的应对措施,前置小麦条锈病预防环节,对小麦条锈病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处理,从而降低小麦条锈病对产量、品质的危害程度。首先需要对辖区内小麦种植情况、种植面积、年产量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好小麦条锈病病情监测前期的数据采集、实地调研等工作。在数据及资料的支持下划分好监测周期及关键节点,在麦田内设置温湿度传感器、相应的监测设备以实时了解小麦植株长势、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其次,在冬季来临前要开展小麦条锈病病情监测工作,主要监测冬季气温变化情况、积雪时间、预测次年降雨量等,主要原因在于若冬季气温较高,积雪时间较长,次年降雨量便会有所增加,从而诱发小麦条锈病。

2.2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2.2.1 培育抗病性小麦品种

小麦条锈病的诱因之一为所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性较低。为此,需要培育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伴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研究水平、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小麦条锈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克服传统常规育种技术带来的弊端,积极培育产量高、性状稳定、抗性及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其一为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即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推导,了解小麦品种内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情况,明确育种中所需利用的有效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确定了抗条锈病的基因符号,明确了小麦育种方向;其二为航天诱变育种,即通过航天诱变技术得到抗条锈病的新抗原,再将技术成果应用至育种中,以此提高小麦植株的抗性。

在培育抗病性小麦品种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小麦播种前的选种环节。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在于尽快淘汰已经种植多年的感病品种,大力推广抗性较好、产量较高的西科麦2 号、川麦46 等新品种。且在播种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种子处理,如将小麦种子浸泡在温度为50℃-55℃热水内,再经过晾晒后进行播种;将小麦种子与相应的化学药剂混合均匀,覆盖草袋后使药剂浸入至种子内部,消杀种子内残留的菌丝体,以此达到防治条锈病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晾晒,剔除干瘪、破裂种子,提升种子萌发率及出苗率,以此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

2.2.2 积极选择农业防治措施

小麦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措施是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地区小麦种植技术滞后、田间管理不到位,在施肥中偏施氮肥、种植密度控制不当、田间排水措施不完善、灌水量及时期把握不科学,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较弱,田间温湿度不适宜,会导致小麦抵御条锈病反复侵染的能力降低,从而造成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爆发。为此,需要积极选择农业防治技术以应对小麦条锈病。

首先需要适时播种。小麦种植实践表明,春前发病小麦多为10 月中下旬播种,因提前播种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较弱,抗病性降低。所以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的生长习性等科学确定播种时间,一般以11 月2 至8日为宜,确保培育出健壮的小麦幼苗。

其次,合理施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在施肥前对小麦种植田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合小麦品种在各个生长周期内所需的养分确定氮磷钾元素的比例,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等,在改良土壤pH 值的同时科学施肥。同时要施足底肥,以腐熟农家肥为宜,用量约为1000kg/667m2,添加40%小麦专用复合肥,用量约为30—35kg/667m2。追肥要遵循早施原则,根据小麦植株实际生长情况确定肥料类型及施肥量。若麦苗叶色嫩绿、无脱肥现象、群体较大,一般不施或少施氮肥,可追施磷肥、钾肥,用量为10—12kg/667m2;若土壤肥力较差,小麦植株长势较弱、单株分蘖少,可追施尿素、碳铵、过磷酸钙及氯化钾,用量分别 为6—8kg/667m2,15—18kg/667m2,5—6kg/667m2,5—6kg/667m2,同时施加1000—2000kg/667m2的沼液肥料,以此促进麦苗快速生长,提升麦苗的分蘖成穗率;此外,选择天气晴朗的中午进行追肥,肥料撒施后立即灌水,也可以随灌水施加肥料。并且可以采用根外迫肥的施肥方式,在小麦拔节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量为40—50kg/667m2。

最后,要在播种前进行深耕细作,采取旋耕机等农机设备深翻土壤,耕深一般为20—25cm,将下层土壤翻至地面,利用紫外线的作用消杀土壤内的菌丝体,确保地表土壤内无条锈病的病原菌。深翻土壤还能改善耕层结构,促进小麦植株根系发达,增强小麦植株长势及抗病能力。与此同时,要合理密植,结合小麦品种特点、种植地的气候环境等确定种植密度,保持小麦田间良好的通风、光照与卫生环境,采取中耕除草措施以为小麦生长提供适宜条件,避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蔓延。除此之外,要合理灌溉,在连续阴雨天气、雨日多、降雨量大的时节要做好田间排水,控制好田间温度及相对湿度,避免病原菌的滋生及繁殖。并且要采取轮作或间作的形式保持田间生物多样性,依靠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以增加寄主间的空间距离,在小麦田间间作不同种类作物,既可以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又能提升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

2.2.3 针对性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虽然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措施,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会污染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并且会提高病原菌的抗药性。因此在应用化学防治措施时要以病情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条锈病发生规律、流行动态等做好条锈病的化学防治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小麦不同的生长周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化学防治。在播种前,可以将10%—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与小麦种子按照1:1 的比例混合均匀,当药剂浸入种子内部后进行晾干,准备播种;在小麦条锈病发生初期,可以对小麦染病部位进行药剂喷施,可以选择15%~25%三唑酮乳油,用量为675—900ml/hm2,每隔7 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 至3 次,便可以起到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作用;在小麦分蘖、拔节、抽穗前后,将10%—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g 与450kg 水混合均匀,喷施在小麦植株表面,以此提高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在小麦瘀斑穗期,可以施加8.75kg/667m2的粉锈宁可视性粉剂,若病情较为严重,可以添加乳油15g,兑水60g,均匀喷洒在染病部位,以此降低条锈病的危害程度。

3.结论

小麦条锈病具有传播快速、危害性大、反复侵染、控制难度高的特点。在高温高湿、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小麦条锈病。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需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做好病情监测及分析,结合监测结果制定好防治方案。同时要以绿色防治措施为主,通过农业防治以提升小麦植株长势及抗性,若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遵循适度、适量、适时的基本原则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以此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

猜你喜欢
条锈病植株叶片
基于改进Mask R-CNN模型的植物叶片分割方法
我国10 MW风电机组叶片长度创世界纪录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我的植物朋友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长匐茎与块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