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

2022-11-19 11:20叶纯纯
小学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先学生活化能力

☉叶纯纯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和运用的基础,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但是,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下降,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改变这种困境,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以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共同探讨有效教学之路。

一、运用生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是教师按部就班讲教材、学生被动听机械做练习,让本身比较乏味的数学知识,更增添了枯燥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活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1]

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首先应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进行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时,笔者先将数字卡片下发给学生,每人3 张,每一张卡片上是数字从1 到9,然后,让学生将三张数字卡片进行排放,组成不同的三位数,比一比谁组出的三位数最多。这个游戏的开展,激活了课堂气氛,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氛围,也培养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笔者再创设情境:红、白两件上衣,三件黑绿蓝裤子,外出游玩,你会怎么搭配穿?这个生活化问题的设计,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多数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搭配的方式,如红上衣蓝裤子、红上衣黑裤子、白上衣黑裤子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经验,给出不同的搭配方式,带着热烈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参与度与教学效果。如在五年级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课堂上,让学生将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的长方体,如铅笔盒、肥皂盒、牙膏盒等,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概括出这些实物的共同点。这样,借助于生活化实物,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和研究,构建知识体系,改变了被动听、机械仓储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方式的优化。

二、运用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形势下新的人才培养观的必备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数学教学的重心。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满堂灌”,学生没有自主权,困乏思维的空间、主动的平台,思维力、想象力都被扼杀,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去甚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不学不教”“少教多学”。为此,走出小学数学教学低效、落后的困境,采用“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巧妙设计自主先学的任务,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能力[2]。

以一年级的“20 以内退位减法”的“十几减9”的教学为例,教学时,笔者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让学于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自主分析、主动探究问题,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如笔者首先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猴哥哥在森林里开了个水果店,你们看猴哥哥水果店里有多少个苹果?小猴子蹦蹦跳跳跑过来,要买9 个苹果,猴哥哥还剩多少个苹果?情境问题提出后,笔者采用“慢”教学,引导学生拿出实物进行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做法,再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这样开展活动,让学生自主先学,通过动脑动手,自主探究出13 -- 9 的计算方法,较之于被动“听”效果好得多,不仅自主构建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发展了能力。

“先学后教”,优化课堂模式,也包括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先思考,教师再点拨的教学优化,培养学生善思、乐探的兴趣,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应用题的解答为例,应用题的解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开发的过程,如果教师直接将解题思路和方法事无巨细地介绍给学生,剥夺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利,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助于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出被动、低效的困境。

三、渗透数学方法,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多数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成绩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学习方法的困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教学中,力避“授”与“受”的单向、低效的弊端,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巧妙引导,尤其是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升学习能力[3]。

如进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由于学生具备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可渗透“转化法”,即将平行四边形向已经学过的图形的转化,并告诉学生,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运用这个数学方法“转化法”。那么,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时,教师就不需要再讲授这种方法。教师也可以退居幕后,把课堂的舞台让个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作“观众”,偶尔给个“点评”,让学生运用转化法自主推导公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课堂上不再沉默不语,课堂也不再死气沉沉。学生动、课堂“活”,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课堂教学有效、活跃。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基础,掌握了数学思想,才有助于数学方法的形成,技巧和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摆脱一直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其味的困惑。如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需要实物、图片等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和精髓。如起始阶段的1、2、3 等数字认识的教学,就是通过不同实物的演示和呈现,而引出对数字的认识,将数字的认识和具体的物体的个数相对应起来。计算教学,需要算理的渗透,需要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提升计算能力[4]。

总之,让小学数学走出低效的困境、摆脱低效的现状,是目前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为了走出教学困境,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解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优化禁锢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先学生活化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议“分层先学”式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