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林业视域下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发展
——以民乐县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为例

2022-11-19 15:23任小凤张娟闫春鸣樊新华
农业与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乐县综合体田园

任小凤张娟闫春鸣樊新华

(1.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 张掖 734000;2.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甘肃 张掖 734000;3.民乐县北滩林场,甘肃 张掖 734000)

引言

“田园综合体”一词最早是由张诚[1]在实施无锡阳山项目---田园东方时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提出来的,其中心思想是通过优化整合某一区域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乡村建设所用,依托乡村建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现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优化升级。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并且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搭建乡村振兴新平台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2,3]。

有学者指出,生态振兴,成在绿色持续[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在于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在推动农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的同时,要守住生态红线,让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乡村振兴重要的支撑点。生态林业正是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融合了林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大学科的核心理念,以林草生态系统为依托,参照生态工程及相关科技理论而集成的一种以“现代化林业”为发展核心,以追求可持续和高质量林草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模式[5,6],发展生态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7-9]。

将生态林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田园综合体”为基本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林业视域下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是具有前瞻性的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目前林业生态与田园综合体相结合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还比较少,且研究都比较宽泛,对其的探索也比较单一。因此,本文以位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乡村振兴项目“丝路田园”为例,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生态林业视域下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河西走廊生态林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项目区概况

项目建设区位于丝路古道上的民乐县北部六坝镇,因位于祁连山北麓山前的缓坡平原,项目区整体地势较为和缓,海拔为1800m。六坝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直线距离25km,东邻三堡镇,南连三堡镇,西南接顺化、丰乐镇,西北与顺化镇接壤,北与甘州区石岗墩接壤。全镇总土地总面积21640hm2,属温凉半干旱区,地理坐标在E100°36′58″~100°53′44″,N38°48′9″~38°32′42″。六坝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892m,属温凉半干旱区,年均温度3.4℃,年降水量96mm,年蒸发量1645mm,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气候总特点表现为热量不是很充足,全年平均气温相对较低,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匀,蒸发较为强烈,沙尘暴、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全镇国土总面积20770.00hm2,林地面积868.52hm2,其中,有林地779.85hm2,无立木林地0.36hm2,非林地19910.48hm2,森林覆盖率3.75%[10-12]。

2 规模与布局

2.1 建设原则

2.1.1 顺应地势,浑然天成

根据地形地势的起伏程度、区域广度、区内景致等外界条件和观赏要求,对现有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基于原有地势和地形,因型就势,因地制宜,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栽植,达到“以假乱真,天然雕饰”的最终目的。

2.1.2 空间多样、统一布局

以景观、微地形等划分空间。待栽植的观赏类树种要注重错落有致,类型多样,合理规避整齐划一的情况发生,每一个小格局都呈现出多而不乱的植物景观;在变化中做到统一,针对处于同一空间的骨干树种,要力求单一,反之,假如在不同空间内,对于骨干树种的要求则需要丰富多变。

2.2 整体规划

通过实施民乐县国道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林业生态项目生态造林建设任务24.53hm2。包括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迎宾大道绿化项目、227国道六坝段东侧绿化项目,227国道六坝段西侧绿化项目。

3 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情况

3.1 总体建设布局

该项目设计范围是以国道227线六坝段东侧35m绿化带向东扩展宽度98~193m,以线状小路为边界,形成带状项目区。项目区南北长2092m,东西宽98~193m不等,总占地面积137966m2。本次设计内容主要是园区绿化配置设计及227国道六坝段沿线绿化配植调整,服务设施设计。

平面布局设计以“民乐县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欢迎您”为主题,采用红色镂空大字展示在青杨的绿色背景前,渲染整个园区的生态氛围。园区以顺畅的流线园路连接圆形广场和半月形广场,寓意“日月同辉”。广场上设文化宣传廊、休息亭、休息坐凳、小品型坐凳及垃圾桶,在满足游园需求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项目区北端靠近路边设置一处38位的停车场,满足园区停车需求。绿化配置以高大乔木和开花灌木相结合,并适当配置彩叶树种、彩叶灌木及花卉,从植物层次上满足复层配置结构,从季相变化上达到色彩丰富、季相明显,从栽植手法上以流线列植为主,植物带与留白相结合,使绿化树种在满足一定栽植密度的同时便于管护。竖向布局,该场地原始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地形走势,南北高差11.51~17.02m,东西高差2.71~4.95m。在竖向设计上就现状地形标高设置广场、路网骨架,根据场地节点标高对原地形进行梳理,以减少项目区内土方调运量为原则,形成相对平坦的广场和缓坡园路,因此整个项目区没有大规模的土方调运。园路广场除纵坡外还设有横坡,以便在雨季能快速将园路上的雨水拍入绿地。广场竖向设计纵坡坡率1.0%~1.7%,横坡坡率0.3%~1.0%,园路竖向设计纵坡坡率0.7%~3.1%,横坡坡率1%。

3.2 林种的划分

按照项目的实际情况,将本次栽植的苗木定义为生态林。

3.3 栽植树种的选择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注重树种多样性,根据苗木季相布局,季相变化原则,创造出春花争艳、夏荫浓郁、秋色斑斓、以本地生长良好的树种为主栽树种,增加乡土树种的配置比例,适度选用特色树种,确保景观及生态的长效性。注重林木群体组合和林冠线的起伏。按照“多树种配置、片状混交,种间穿插”的思路,乔、灌、草、花自然搭配,树种组合要以常青和落叶搭配,乔木和灌木穿插为原则,尽量体现树种的多样性。严格执行适地适树的栽植原则,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及林学特性选择造林树种,提倡多树种造林,乔灌花草相结合模式。基于上述因素,本项目选择的栽植树种为梨树、桑树、山楂、青海云杉、金叶复叶槭、黄刺玫、榆叶梅、丁香、重瓣榆叶梅、矮牵牛、鼠尾草、百日草等。

3.4 栽植树种的规格

该项目作为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栽植树种的选择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和甘肃省相关标准执行(GB7908-1999、GB6000-1999、LY/T1000-2013和DB53/062-2006),苗木也达到I级以上标准。同时,所需苗木需具备苗干通直、顶梢完全木质化、根系完整发达等基本条件。

3.5 栽植处理

地面部分的处理要根据种苗的基本情况进行处理,对于萌芽能力较好的阔叶林种及灌木幼苗,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截杆处理[13];对于常绿树种的幼苗,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叶面喷洒处理;对于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进行适当地修剪;对不带土球的裸根苗,在栽植前进行泥浆蘸根处理[14,15]。项目实施区域为半干旱地区,造林时施用生根粉(ABT3号,低浓度5~50mg·kg-1)、保水剂等材料。轻拿轻放,不损伤土球,放入前查看栽植穴深度是否与土球匹配,栽植深度以高于原土痕3~4cm,随栽随灌水,待地表发白时,扶直苗木,培土保墒,栽后5~7d再浇第2次水。根据项目区造林地段的土壤条件,土地类型为耕地,且造林区位于国道227线西侧,由于迎宾大道经过,需更改路线,致使造林区域低于路面2m,部分地段为原有道路基础,为达到设计要求,首先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清除垃圾、杂草、树根等,根据现场地形(30m宽度)进行覆土。

参照民乐县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秋季为栽植的最佳的时期。在苗木入土之前,以原先打点放线时所划定的灰白色圆点为中心进行开挖,种植穴的大小以带栽植幼苗上所附着的土球和根系发达情况为基准,一般情况下栽植穴呈圆形,上下口径一致,大小比原有土球面积外扩18cm左右,深度比土球的原有高度高15cm左右,并且充分确保种苗的根系在栽植穴中得到充分舒展。

为防止待栽植幼苗的树势失衡,水分过多,在定植前将苗木进行量体修势,按照苗木种类的生长情况进行修剪,通常常绿的针叶树种灌木无需进行大面积修剪,只需要除去其死亡或生病受伤的树枝;针对冠幅高大、长势旺盛、容易抽枝的落叶型乔木,可进行大范围修剪。此时,为了维持树内本体的水量平衡、减轻较为发达的根系所带来的生长负担、确保栽植后树木本体的稳定,可修去1/2以上的树冠。将修剪好的幼苗土球居中放入种植穴中,使其树干垂直,再进行种植土的分层回填。此过程要循序渐进,待填土完成后将树体稍稍上提,使其根系得到舒展,栽植完成后进一步检查树干是否垂直,树冠是否有所倾斜,若有,要及时加以修正,最后将余土绕树根一周做栏水围堰,进行培土。栽植完成后通过淋水、喷水等方式及时进行水分补充,提高种苗成活率。

3.6 整形修剪

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对于景观的规划除了树种、色彩搭配合理之外,苗木定期的整形修剪也是必要功课。对于高大的乔木,保持其大枝均衡生长,外形上注重植株内高外低的优美形态,修剪时注重对长枝、交叉枝、并生枝、病虫枝、根部萌蘖枝等的处理。一般来说,乔木的修剪程度较为轻微,以每年不少于1次为宜,整体上以保持树体造型美观为要求;对于矮生的灌丛,要保持其丰满自然的圆球形状,发现突出的长枝、死枝、病枝及时予以去除,保持整个灌丛的均衡性;对于开花结果的植株,若其果实不作留种使用,需尽早进行去除,避免对养分产生过度消耗。

4 建设效益

生态林业视域下的田园综合体,从本质上来说,是运用现代林业技术手段,从外围上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16,17]。故项目资金的较大一部分比例是用于居民生活区、综合服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和建设上,项目的公益性是不言而喻的。民乐县国道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林业生态项目是一项功在当代、福泽子孙、利在千秋的生态工程,对民乐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项目坚持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项目建成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得到全面提高。

从生态效益来说,田园综合体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要将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居民生活等各个环境要素结合起来,依托现代林业技术手段,将农村各类资源充分有机地融入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吸引周边县城居民和外地游客休憩观光。以生态林业为出发点,各作业区均注重绿色、高质量景观建设,通过人工造林和错落有致的景观设计,有效地涵养了水源,增加土壤肥力。从技术提升来说,在景观建设中通过运用微灌技术,减少了农业用水量。

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来说,各作业点都将农村环境优化改善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进行环境绿化。在此基础上,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了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当地原有自然风貌的留存,深入挖掘了项目建设区所蕴藏的景观价值,为全面建成景致优美、富含现代林业规划技术的示范型田园综合小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人文环境的建设上来说,以生态林业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大方向,进行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在完善景观布设的同时,也帮当地居民和离乡背井的人们留下了一份浓浓的乡愁。关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宜居宜游之地,从价值层面上来讲,是将乡愁村韵放在最为核心的地位。能够让村民们感受到抬眼见山,低头看水,让乡愁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记忆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放在首位。尽可能保留乡村原有的林业生态风貌,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手段,在显山露水、依山傍水上大做文章,真正实现“乡村在绿色海洋中、道路在滔滔林海中、房屋在锦绣田园中、村民在美丽景致中”的画面。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行动中,使美丽乡村在新时代发展条件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产生新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民乐县综合体田园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新丝路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甘肃省民乐县第八届“思温杯”师生书画大赛优秀作品选登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