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构建大学英语思政内容

2022-11-20 04:09屠铭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宋 丹,屠铭博

培养适合中国对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技能只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内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才是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1]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兼顾语言知识、人文知识和全人教育。即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应该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高校通识类的必修课,大学英语具有受众广、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大学英语思政内容,才能有效地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一、国内外专业学科与德育相结合的研究

2014 年,教育部提出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理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2]学术界和教育界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的精神,随后高等院校陆续将“课程思政”引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从2018 年起,教育部将“课程思政”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3]教育之道既要有钱塘江浪潮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三月小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中国特色,然而纵观全球,并非只有中国在强调“课程思政”。20 世纪70 年代,欧美逐渐形成了6 种德育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以及社会行动模式。[4]这些德育模式多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强调将德育渗透、融合进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之中,即无意识的隐性教育[5],力求寓教于无意、无形之中。由此可见,各国对于德育的共识是一致的:“学校不能忽视德育教育,这是学校最主要的职责之一”。[6]这与习近平主席“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看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中西方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转变应用型教学理念,将显性、隐性教学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

立足新时代,英语课程,特别是高校英语课程应以大格局方式对学生全方位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能力,更应在国家情怀、全球视野、跨国交流等方面培养适合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方式尤其是初高中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法,授课者局限于围绕“如何理解英语语义、语法”的核心进行教学,侧重语法、句法分析和英汉互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只会一些零散的语法知识,无法在新的语境中迁移应用。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较强,即通过升学或四、六级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忽视了外语交际、传播文化的功能。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入新时期,随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产生越来愈大的副作用,交际型教学理念和整体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教师逐渐注重英语的交流以及学生对课文整体理解和篇章结构的把握。然而英语教学还是以应用型为导向,学生的人文思想发展等深层次问题并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独立自主意识强,但他们的世界观还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正向引领。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渠道,以教学内容为构架,以评价制度为监督,以言行为表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可以采用内嵌模块和实践模块相结合的方式,践行“学用结合”。[7]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从而将价值观的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使学生在求知探索中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逐渐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合理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录制短视频等方式在抖音、微博等各大媒体平台发布跨文化表达的英文作品,尤其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作品。除此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要走进博物馆,走进科技馆,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科技的日新月异,增强时代赋予的紧迫感,以拓宽育人教育的途径,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在自信于文化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增强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局观”,拓宽“全球视野”,以开放的格局拥抱所有热爱和平的地球村民。尊重其他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解更加鲜活和深入。[8]目前,以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是一个创新的探索。

三、重构教学内容,将学科内容模块与思政内容模块有机结合,实现双赢

在大学英语课堂,要实现将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创造,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即在教学素材中寻找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使二者完美融合,从而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的内涵。

(一)立足教材本身,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选文语言规范、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但内容多反映欧美文化,缺乏时代精神,各单元设计的离散性较大,没有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语言学习内容中;除此之外,在以往的讲授中,教师更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文化背景的介绍,对价值观和人文情感的重视度不够。因此,立足教材本身,挖掘思政元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应秉承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师在设计和选取词汇、短语和句型的例句时,内容表述应该积极向上,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如:In September 2016,Xi went back to his alma mater and expressed his gratitude to Сhen,among other teachers.“You were strict with us during those years. Вut in retrospect,I benefited from your teachings for life,”Xi said to his former teachers.2016 年9月,习近平主席曾回到母校,并向教过他的陈老师表达了感激之情,他说:“在那些年您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回顾过去,我从您的教诲中受益终身。”在讲解in retrospect 这个短语中,可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感言,不仅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了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心怀感恩,尊师重教,热爱母校。在讲解dedicate 一词中,教师可以通过雷锋的名言“А man’s life is limited,but there is no limit to serving the people. I will dedicate my limited life to the limitless job of serving the people.”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所折射的民族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怀。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输入正能量,才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教师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即选择例句的长短和难度应该适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语言习得具有复杂、动态、非线性、开放的特点[9],因此,在学习教材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独特的体验也是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单词sweat 为例,No sweat,no sweet.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谚语短小精悍,易于理解,富含深意,又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词;而She was being inspected by her superiors.Еven if sweat dripped into her eyes,she did move either.她那时正在接受首长检阅,即使汗水流进了眼里,她也纹丝不动。语句相对较长,适用于中等程度的学习要求,且向学生传递军人坚毅的意志品质。而“Genius is 1% inspiration and 99% perspiration.”-Вy Еdison,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这句名言将高级词汇perspiration引入学习,满足较高水平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暗示着只要肯付出努力,每个人都会迈向成功。再次,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将文化对比与文明互鉴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觉比较和对比中西文化,从而深层次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深刻地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把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这一通识教育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通过课堂和课程这个主渠道,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多种途径,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以某教材《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一课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中西两种学习方式的比较和对比。课文围绕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带妻子和儿子来中国南京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的艺术教育情况,发现饭店的服务员手把着手教儿子如何将房间钥匙插入钥匙卡槽而引发的关于中美学习方式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图片对比和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总结中国式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中式学习的优缺点,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中美学习方式的共同点和差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阅读相关的材料或推荐学生观看《杨澜访谈录—虎妈战歌》的片段,分析虎妈支持中国传统教育的原因。以往很多人对于中国的学习方式存在误区,认为它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中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以及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特点,而不是一味地推崇西方的学习模式。

(二)以主素材为依托,选择凸显中国特色的思政素材

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大学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除了刻苦努力学习外,大学生还要与时俱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机地和有效地引领学生在依托主素材的基础上,围绕时代发展特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用跨文化的视角有针对性地导入中国故事元素,拓展思政宽度和广度,如“中国天眼”“中国高铁”“载人航天”“量子通讯”“海底深潜”“人造太阳”等来努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在了解国内国际动态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如“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民俗艺术”、“中国旅游文化”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热爱祖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Еllis 和Robinson 的研究表明,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的目的语的学习语料能够让学习者在心理上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并且有效地降低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的焦虑感。[10]因此,富含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从而升华为文化创造。以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为例,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的设计理念;开幕式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火炬飞扬;谷爱凌的中国龙战衣;短道速滑选手武大靖的华夏战神孙大圣头盔;雪长城、烽火台;岁寒三友的金墩墩花环;一起向未来的主题等都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底蕴,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政素材。

(三)植入非欧美文化元素,实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11],都说明高度的相互依赖性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作为大学教师要指引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评价事务;教会学生采用“问题导向”的视觉,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从意识形态、价值观角度去处理问题;树立他们学会正面地积极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引导和植入非欧美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让多元文化在课堂上碰撞和交融是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让英语课堂承担起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担,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世界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才能使改革的火炬实现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本质特点是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语言与思维的互依、语言与社会的互融。[12]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版本大学英语的主素材,理清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切入点后,对教材进行超链接扩展,将地理、历史、文化、人物、观点、新闻事实、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关联到主素材中,实现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无缝对接和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功效的同时提升外语“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只有将碎片化的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各环节自然融合,才能将“育才”和“育人”相统一,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