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原则及要点

2022-11-20 08:57温丽敏王筱珂
居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街巷院落界面

温丽敏 王筱珂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1 更新对象

成都市因其平缓的地势、多雨的气候以及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极具特色的街巷空间结构。在对成都市现存传统街区公共空间的分析研究中,街道空间、院落空间、节点空间为街区公共空间中的典型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故选取其为主要更新对象。

1.1 街道空间

在传统街区中,街道空间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交通空间,也是人们交流的生活空间。在这简单的线性场所中,包含有各种丰富的活动空间,是街区活力的总概。在这条线性的空间上串联的是一个个生活单元,在这条主线上承载了邻里交往活动的主要活力。因此在对于街道的更新设计上应着重考虑线性空间与邻里活动的关系,通过营造不同的空间类型,产生不同的场所意义,来促进街区活动。

成都市街巷肌理呈鱼骨状,街巷道路的结构清晰、主次分明,街区道路分级明确,街区划分明显。成都传统街区街巷较为笔直,具有很强的通达性,有存在小角度的偏折,让整个街区形成通而不涩的走势,很少出现如江南古镇街巷般蜿蜒曲折的道路。

成都传统街区呈现出通达性与均衡性的特点[1],街区呈现出的状态特点受到街区肌理变化、街道高宽比、景观植物设计等的影响。街道界面D/H比例匀称,由于较少出现蜿蜒曲折的道路形态,因此街道视线通达,交通可达性好,街道衔接均衡,但是街道景观性较差。

1.2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活动单元的主要形式,是居民日常生活“摆龙门阵”的场所,同时也是私密活动转向公共活动的起点与过渡。院落空间通常作为居民的交流生活场所,一般由四面房屋所围合,或是房间与围墙之间形成一方天井。相较于室内空间来说,院落空间更显自由与公共,相较于街道界面空间来说,院落空间又相对局促与私密。穿过院门便与街道空间相连,透过门窗便与室内空间相系,因此是公共场域与私密场域的过渡空间。

院落空间较街道空间属面状空间,除有植物绿化、建筑饰面对其的影响外,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空间尺度。《外部空间设计》中作者提出外部空间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倍~10倍的尺度,称为“十分之一理论”,是室内空间最为亲切、自然的空间尺度。根据调研及资料分析,檐口高度与院落横向宽度、院落进深长度的比例皆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当檐口高度大于院落横向宽度时,在其中活动的人视线较为集中,会产生较强的向心感与内聚感;当两者等高时,视线较为开阔,给人舒适感和安定感,愿意驻足。当院落宽度约为檐口高度两倍时,视线更加开阔,空间较为宽敞,但和周围建筑不会有分散的感觉;当院落宽度更大时,就会逐渐有离散的感觉。在进深关系上,进深与檐口高度等高时,空间感略狭窄,更容易注重于建筑细部装饰等,对于整体空间的感知较弱。当进深和檐口高度比例越往上时,人的注意力逐渐从细部到整体立面最后到有整体空间感。

1.3 节点空间

在传统街区公共空间中除了有线状的街巷空间和面状的院落空间,还有由于街区空间收放形成的“点”状空间——节点空间。节点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街区人民的生活状态,是人们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根据节点的大小、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对应的功能关系,街区的节点空间分为街区入口节点、街巷交叉节点、小型集散节点[2]。节点空间是人们停留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往往这些节点空间由于人们的驻足停留,就成为了街道人文性景观的重要体现场所,高大的乔木与放置的条凳都成为场所文化形成的重要依托。

一条街巷会串联起各种各样的节点空间,节点空间有多种存在方式。其一,街巷的始末两端往往会出现街道与街道形成的十字交叉口与丁字交叉口形成的边沿地带,这种区域通常会形成街道的标识性景观如街道名称牌匾等,来昭示街区的范围,通过一定大小的扇形公共区域来引导人流进入街道。其二,街道中往往有公共性建筑如商店、学校、饭店等,对于传统街区而言,每条传统街区几乎都存有大型传统建筑,这个大型建筑入口往往会形成一片小的集散场所来供人们停留,如成都龙王庙正街的秋家祠前就形成了小片区域。其三,街道与巷道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的停留空间,成为街道转折的休息场所,行进人们的视线在此处汇集或转折,如龙王庙与铜井巷相接处形成的三角形交通带以及小片交流场所。

2 更新设计原则

2.1 物质需求层面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客观直接的接触是物质环境,所以在物质需求层面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尊重当地居民的使用需求。在传统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基础,公共空间的更新除了物质基础设施更新满足人的基本使用功能,还应注意人在此中环境和行为心理的关注,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出人所适宜的氛围。例如在街边的休息长椅,样式颜色应符合人的审美趣味,尺度符合人体工学。以及墙体饰面和广场铺装,都应围绕人来设计。设计使人感到舒适且富有趣味才是物质环境更新的基础。

物质层面上景观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传统街区中,公共空间景观通常单一杂乱。在景观设计方面,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景观环境的多样性营造。增加街巷街边绿植的种类,丰富节点景观,吸引人群,形成清晰的记忆点。正如在《城市意象》一书中作者提出的“分析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亦即容易认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越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景观植物具有装点街道的作用,由于人对于大自然的天然亲近感,因此适当的自然景观设计能够给人带来放松自由的感觉,通过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的配合可以达到街道与院落,院落与住户视线、声音的软隔断,达到防止视线干扰与噪音干扰的效果,在气候炎热的南方,适当的植被可以遮挡直射阳光,提高居住幸福感,更多的植物就会有更多的土地裸露面积,进一步涵养水土,努力达到海绵城市的效果。

2.2 传统文化层面

传统街区的存在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所承担的文化内涵,这种软文化是城市记忆的彰显,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城市名片。传统街道中保留的不仅是具象的传统建筑,更多的是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高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在高容积率和高技术的要求下摩天大楼应运而生,传统的街道邻里生活方式在单元式住宅楼中难以实现,因此传统街道留下的不仅是建筑,也是城市记忆。地域的传统文化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民俗风貌、传统习俗,比如建筑、服饰、习俗、标志、节庆等等。同时这些也都受当地自然地理气候因素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3 空间结构层面

在城市更新中建筑、景观、文化等各种元素相互作用,带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在城市微观环境中,街巷更新也是一样的道理,街巷的建筑、景观、文化也能相互影响促进发展,而这些要素往往会共同存在于街道的节点空间,这些节点空间就是街区的公共空间,通过对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更新,起到激活空间活力的作用,实现更新的有机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激活街巷活力的方面,适当的商业开发也能使街区与时俱进,吸引商业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引开发商对传统街区进行商业化改造,合理的商业改造可以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让街区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街区,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在传统街区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例如成都市龙王庙正街的邱家祠、太古里的大慈寺、宽窄巷子的街巷肌理等,甚至也可以是街区自然风貌如乌镇水巷等,又或者是保存久远的构筑物如水车,年代久远的植物如大红袍母树与西安千年银杏等,依着自己独特的标志来设置具有特色的商业链,打破死板的固有形态,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局面。

3 更新设计要点

3.1 物质需求完善

街区空间物质环境的完善应以街区的界面要素为主干来考虑街区空间的更新与完善。街区界面要素分为: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3]。

底界面在功能上主要是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生活区域进行不同的道路等级划分,秩序井然。街区应该存在双向车行道路、单向车行道路、人行道路等划分,不同的道路等级对应不同的道路宽度,不同道路的D/H,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除街道道路系统的分类,其道路铺装也是重要部分,不同的道路铺装对人心理的暗示作用也不同。面对不同的材质人们会不自觉的提高警惕,跨出心里舒适圈,木质材料质地柔软,更容易使人感到亲切;石质材料虽坚硬朴实,但让人有沉稳踏实的感受。

道路侧界面主要是建筑立面,建筑立面之间还具有连续作用的界面。建筑立面的更新在保持传统建筑的原有材料基础上,加上新材料进行调和。连续界面当采用相同的材质进行连接时,形式较为呆板,在视觉上不能形成差异,没有落点。建筑室内空间楼梯设计时,通常会把踢面和踏面处理成不同的颜色,室外设计同样,在空间变化之处通常会运用材质与颜色的变化来强调空间的转变,但处理不好会缺少一定的连续性。有时较小空间内会用植物作为填补,或适当留白。

顶界面的优化主要是街区上空的天际线关系以及上部空间存在物的条理性,例如低矮传统街区旁的高大建筑物,参天的树木,横跨街区上空的高压线以及高达构筑物如电线杆等。杂乱无章的电线将传统街区的天空划分,把街区与天空的交流打断,在过去污染严重时,电线上往往缠绕许多废弃塑料袋,让街区界面更显杂乱。由于传统街区的管理困难,很多街区都存在大范围私搭乱接现象,如成都市龙王庙正街,街道底界面本身不宽,两侧商贩设置摊位又进一步侵吞街道面积,街道变得十分拥挤。

3.2 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是人类的瑰宝,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都应该得到发扬和保护。在传统街区中,有具象的传统建筑还有抽象的非物质文化。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社会风俗、艺术和手工艺技能系统等各种抽象元素。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新型形式来承载传统文化。例如,民俗体验区、民宿客栈等,同时也可以结合互联网、商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传统街区的保护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的保护,也是整个街区生活环境的保护与更新,建筑处于相应的环境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意义。传统街区所蕴含的传统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街区最动人的文化内涵。现最主要的记录方式是通过博物馆记录,但更为长久的方式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参加和学习民宿活动,制造场地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参与使文化更具活力。

3.3 空间结构优化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因城市发展因素,传统街区日渐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原有居民大量迁出,年龄结构也逐渐失衡,导致空间活力下降。重获活力最主要的是人口的引入,首当其冲的是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在保护的基础上打造适宜居住的环境,让传统街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与现代化城市发展接轨,吸引更多的人入住街区,使常住街区人口成为街区生活人口的绝大多数,街区才会真正拥有活力。

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太古里与春熙路接壤,是一片时代化、年轻化的商业街区。不同的传统街区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不同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引进人流,焕发新的活力。

4 结 语

结合对成都市传统街区的现状分析,从物质、文化和空间三个方面对传统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提出更新原则和要点。以人为本、传承文脉、推动发展是更新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传统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为传统街区吸引人流,从根本上改善传统街区的居住环境,使之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基础设施领域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使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街巷院落界面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八一作品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院落春秋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院落春秋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界面成立自媒体联盟深挖原生内容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