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学阅读的智慧人生而奠基

2022-11-20 17:40任卫兵
江苏教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信号数学

任卫兵

新学期伊始,南通市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会员、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朱昌宝老师就找到我,让我为他的专著《数学阅读力概论》写一篇书评。接到这个任务,我既欣喜,但又有不少顾虑。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南通市通州区“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朱昌宝老师作为从“名师协会”里走出来的优秀代表,我为他这几年在专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而欣喜,我愿做一个在他成长路上为他送上掌声与祝福的人。之所以有顾虑,是因为我常年任教的是小学数学,而朱昌宝老师长期任教的是初中数学,学段的差异很可能导致我的理解与认识不到位。最终,“欣喜”的情绪促使我不再纠结,毅然决然地敲出以下几段文字。

通览《数学阅读力概论》书稿,我有这样的几点整体感受。

其一,整本书呈现出两“课”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读了朱昌宝老师的书稿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学阅读力概论》一书是建立在作者常年对初中生数学阅读力培养研究的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朱昌宝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在书中,朱昌宝老师概述了开展此项研究的初衷,他指出:“课题组主要结合目前初中学生能力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基本作用,并且以培养方法为重点,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初中学生数学阅读力的提升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诚然,若要开展数学阅读力培养研究,就要深入到课堂中、扎根于实践中。事实上,朱昌宝老师正是这样做的。无论从其书稿中的诸多论述,还是从朱昌宝老师的课堂,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朱老师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即他真正做到了课题与课堂这两“课”的高度融合。朱昌宝老师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力每况愈下的现实问题,据此提出适切的课题展开研究。其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相应的举措并应用于课堂实践,再结合课堂的反馈,对原有的举措进行优化与调整。在不断反复的双向交互中,学生的数学阅读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无形中朱昌宝老师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教育科研水平也同步获得了几何级增长。浙江师范大学金生鈜教授认为:“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不仅具有理论思路,而且是构筑理论的过程。”可以说,朱昌宝老师用他那两“课”融合的实践,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可行性。

其二,无论是书稿的核心内容“数学阅读方法概述”还是其他的内容,都体现了研究者一种独到的“属己”表达。数学阅读方法的研究者众多,但朱昌宝老师并没有做其他理论的“搬运工”,而是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具有个人鲜明标识的数学阅读方法,如批注阅读法、翻译阅读法、类比阅读法、联想阅读法、倒推阅读法、“4C”阅读法、发散阅读法、渐进阅读法等。不难发现,其中有的是类似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阅读方法,也有的则是数学思维常用方法的演化。如果深入阅读下去,便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比如,朱昌宝老师提炼出的“批注阅读法”,即通过对文本信息的重点词汇、相关联的部分的关注,由学生自行概括、提问并做出推断,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质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朱昌宝老师提出的“类比阅读法”,聚焦数学阅读信号词提取中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提取数学信号词时出现“提取信号词的时间存在滞后性”“提取信号词的对象存在关联性”“提取信号词的效率存在低效性”“提取信号词的主观存在盲目性”等情形,朱昌宝老师创造性地提出要依托“四个着力”来克服以上困难,即信号词的形成着力于教师的循循善诱,信号词的储存着力于学生的温故知新,信号词的应用着力于学生的随机应变,信号词的拓展着力于学生的博采众长。在阐述“4C”阅读法时,朱昌宝老师将“理解”(Comprehend)喻为数学阅读力障碍的润滑剂,将“联系”(Connect)喻为数学阅读力重组的孵化剂,将“建构”(Construct)喻为数学阅读力形成的催化剂,将“反思”(Contemplate)喻为数学阅读力提升的助推剂。这样的表达有利于读者对数学阅读四个过程的意义理解。亚里士多德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金生鈜教授也认为:“学术研究虽然追求真理,但研究的表达往往具有个人风格,从而使思想表现出个人的精气神来。语言的修辞使求真的学术思想表达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内在的学术气质,这是他人无法模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数学阅读力”的“属己”表达,体现出的正是朱昌宝老师独特的研究气质。

其三,全书并没有止于对数学阅读方法的研究,而是将数学阅读力的提升上升到阅读人生的幸福蓝图这一境界,使得整本书有了更高的立意。数学阅读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培养数学阅读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遵循生活理念,让学生的数学阅读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遵循生本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的转变;三是遵循生态理念,促进教师、学生、环境与课程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阅读生态场。三“生”理念的确立,使数学阅读从相对比较狭隘的学科领域,拓展为指向人的全面、和谐、幸福成长的育人视角,因而也更具有现实与发展意义。基于三“生”理念的数学阅读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要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二是要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和阅读体验,需要数学教师做到两个“统一”,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数学理解与应用相统一,在整合数学阅读资源时要做到数学教材资源与拓展阅读资源相统一;需要数学教师坚持两个“结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阅读活动时要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实践时要注重传统阅读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一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是作者的多重对话过程,既是一种与自身实践的对话,也是一种与他者的对话,更是一种与自身思想的对话。对话的交叉性和重复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必要的“跳出来”和“潜进去”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促进作者的思想进阶,这部著作呈现的正是作者这样一种思想发展的艰难历程。

如果非要提出改进建议,我认为可以在书稿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再增加“学生数学阅读力的评价”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教师素质”这两方面的内容。一项改革成效离不开科学的、客观的评价。经过几年的数学阅读实践,关于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几个要素是否得到了提升和发展,除了可以通过一些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来反馈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行为(包括主动阅读的愿望、阅读兴趣的保持)等形成性评价来检验。另外,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力对数学教师来说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知、情、意等维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教师能力方面,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资源整合力、思维渗透力外,在学科综合力、情感渗透力、审美创造力、互动创生力以及价值感悟力等方面还有哪些要求,又有哪些基本的发展路径?等等。如果作者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涉及、有所研究,那全书的架构将更全面、合理。

期待朱昌宝老师和他的团队在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培养研究方面不断走向深处,引领和带动广大师生共同走向数学阅读的智慧人生!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信号数学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完形填空二则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信号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高处信号强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