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从“心” 树人重“行”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心行教育”德育实践

2022-11-21 06:52雷和喜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课程

□雷和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具体落实这个根本任务,各个学校在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上会有所侧重,这就是学校特色所形成的内在机理。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用“心行教育”来阐释和践行教育的根本任务。

“心行教育”认为,教育就是改善人心、进化行为的过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立德”只有从内心真正建立起道德标准才是真立德,即立德从“心”;“树人”要重视受教育者行的能力,行既指品德表现,也指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本领,即树人重“行”。这就是“心行教育”的初始逻辑。

“心行教育”基于关注人性,进而改善人心;基于知识建构,进而构建行为;基于唤醒内心自觉,进而外化为行。心与行互为表里,心为行之里,行为心之表。心,即思想、精神,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等,从层级上,心可分为初心、正心和全心;行,即人的行为方式、行为能力,它包括道德行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心行,既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现,也是知行合一的自然呈现。“心行教育”,即在路径上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人的行为符合三观;在育人方法上,强调用触动人的内心和打动人的心灵的方式,激发生命中的潜在自觉,从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

“心行教育”不仅基于教育的认知规律,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育方式,更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不仅强调从本源上改善人心的教育,也强调重视人的行为与能力的实用价值的教育。基于“心行教育”理念,学校通过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用文化涵养初心;通过建立系统的德育机制,用场域固化正心;通过实施课程德育,用全域教育提升全心。

一、基于关注人性,打造文化生态,用文化涵养初心

基于“心行教育”的内涵,学校将“心行教育”理念化作具体的学校文化要求,在“关注人性,改善人心”的要义下,确定了“办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高中,育身心健康知行兼美的未来人才”的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拆解“心行教育”理念,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文化建构,形成了“立德从心,树人重行”的办学理念及以“心正行远”为校训、以“用心辅行”为教风和以“专心敏行”为学风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外显文化主要利用物质呈现,内隐文化主要是精神呈现。

(一)物质呈现

学校通过艺术呈现、文字呈现和景观呈现等方式让文化有品位、具美感、可触摸、能触动。文字的呈现是直白的宣告,艺术的呈现是形象的表达,景观的呈现是环境的熏陶。

文化是什么?首先是文字,尤其是学校文化,要有明确的“说法”,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是学校文化最直白和明确的宣告。走入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的大门,拾级而上,就是宽敞的心行广场。在大门右侧高高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心正行远”四个大字,这是学校的校训。广场右侧矗立着四个高大的华表,依次写有“心、行、教、育”四个字。学校教学楼、体育馆、报告厅乃至学生宿舍的命名,都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无处不显现文字文化的浸润。

艺术是无声的语言,是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启示。学校文化可以转化为艺术语言进行表达,有时是艺术雕塑、有时是人物塑像、有时是符号。心行广场就是学校文化艺术表现最充分的地方。在心行广场的南、北两侧分别树立两座高大的让人震撼的艺术雕塑——“心动之剑”和“行动之钥”,中间为巨型音乐喷泉,名为“心有行高”。这些不仅很好地阐释了心动的力量和行动的功能,也直观地表达了心动与行动的逻辑关系。

景观的浸润。学校随处可见景观园林,如竹园、樱园、桂园等,同时根据“心行”文化设立了四个主题园林:“正心园”“和心园”“敏行园”和“辅行园”。“正心园”以王阳明塑像为核心,以儒家道德要求为背景,辅以心理学知识长廊,提示学生重视心思纯正和心理健康;“和心园”提供优雅的室外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专心思考和学习;“敏行园”是植物生态园,学生可以在园中种植和养护植物,以便放松身心;“辅行园”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场所,便于师生交流和谈心。

(二)精神呈现

虽然精神具有非物质性,但通过转化也可以被感知和触摸,也可以被表达。精神可以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也可以用外在的标志来展示和呈现。

寻找学校精神的最佳表达。学校教师有一个口头禅,即他们总是喜欢说“我们二高”。在外出交流和发言时,他们习惯用“我们二高”来称呼自己的学校。久而久之,学生也喜欢用这个口头禅。这种带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表达,就是学校精神最好的体现。

打造学校精神的直观样态。学校最常见的场景是师生亲密无间地相处,或者亲密聊天,或者围住教师询问问题,或者师生一起散步。虽然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可能是多方位的,但是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陪伴!学校的优秀教师毫无例外,都是舍得花时间和学生在一起的。陪伴体现的是亲密的师生关系,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心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隐性的、柔性的渗透及体验等方式,将师生置于学校核心文化的包围之中,淡化了受教育者对灌输式教育活动的抵触和排斥心理的影响,使文化为师生所参与、所接受。“心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浸润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

二、基于改善人心,优化德育机制,用场域固化正心

学校在“心行教育”中,逐步形成了“三四五”德育模式,即“三全四化五行”模式。“三全”,即全员、全程和全态,它所体现的是“人人、事事和处处”的德育观。“五化”,即德育制度实用化,德育阵地实效化,德育队伍最优化,德育活动品牌化。“五行”,即以身行示范引领,尊重自己,强调感恩;言行果断刚毅,尊重他人,强调诚信;在意行上,敏学善行,尊重知识,强调勤奋;以心行塑造灵魂,尊重人性,强调自立;在德行上,心存仁爱,尊重规则,强调责任。通过系统化的德育机制,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育人场域。

德育制度实用化。最有效的德育是规则,学校逐步完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并且实用的德育规则体系,指导德育的常规工作。制度对受教育者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对形成受教育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定式有着重要的作用。[1]学校的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性还未定型,又面对着很多诱惑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学校要筑牢道德的底线和红线,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让规则入脑入心。

德育阵地实效化。德育阵地包括每周的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广播站、两操等。要让每一个德育阵地都发挥实际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完成任务,使每一次的常规德育都能打动人心,甚至震撼人的心灵。

德育队伍最优化。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队伍、德育干部队伍、心理咨询团队、班委会、学生会、校团委等。学校不仅逐级选拔好、使用好德育队伍,让德育队伍最优化,还不断强化德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升育人能力。

德育活动品牌化。精选德育效果好的重大活动长期坚持,形成学校德育品牌。到目前为止,学校形成一批德育品牌,成为学校的精神盛宴。比如,“感动二高年度人物评选”和颁奖、迎新年合唱节、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社会实践等。

三、基于完美人生,实施课程德育,用学程育养全心

本着“筑牢根基、全面赋能、优势发展”的课程理念,根据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学校建立了四级课程体系,并且把课程转化为学生的学程。

(一)在架构上分层递进

处在金字塔底部的是奠基类课程,往上依次为核心课程、拓展类课程和定制课程。

奠基类课程为“五育”并举,尤其是品德课程和健康课程。因为品德和健康是人生的两大基石,只有在品德优良和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才有意义。核心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尤其是高考科目的课程。然后是拓展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及地方课程和其他校本特色课程。处在最顶端的定制课程,即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而设定的个性化课程。

对于德育而言,学校用“合力德育”的方式来确保德育的奠基地位,即在立德树人的集体行动中表现为制订规划,加强人、财、物、时、空的协调[2],形成全员合作、全学科合作及家校合作的机制。德育的核心课程主要是思政课和政治课,包括班会课及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的专门教育等。德育的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基于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定制课程包括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的单独教育,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感兴趣的思想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如孔子研究、老子研究、古代礼仪研究等。

(二)在执行上利用课程思维

学校围绕德育组建德育课程群,利用课程思维,落实立德树人。

在文化基础方面,我们强调全学科渗透,落实最好的德育在课堂、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其效果有时甚至超过专门的德育说教和德育活动。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在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融合和情感共鸣,以及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所引发的对世界的好奇与尊重,乃至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及与大自然相处方式的思考,这些都是单纯的德育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同时,我们强调在思政课和政治课上学习思想和政治知识,这些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强调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作为基础,人的道德水平就会始终受到限制。因为从建构经验系统的角度看,多学科协同带来的多样化探究经历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将丰富的内容融合为一套意义系统。[3]

在自主发展中,我们强调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管理。没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觉醒,这也是“心行教育”所提倡的德育,即内省式德育;同时,我们也强调自主管理。这里的自主管理,既指集体的自我管理和评价,也指个人的自主管理和评价,这是从他律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真正的道德是在自律中实现的,在社会监督下的自律还不是真正的自律;真正的自律是没有监督的自律,是自觉的状态。学校还强调自我设计,即对自己生涯的规划、对自身道德的自我要求。

在社会参与中,学校强调学生终将走向社会,人的社会化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有在社会中得到检验,才能最终判断教育是否成功。所以,社会参与是教育必要的环节。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研学旅行、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参与中体验社会、检验学习,深化道德标准,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升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课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