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温病学立体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2022-11-21 13:50何宜荣苏丽清李彩云李鑫辉赵国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温病湖南省线下

何宜荣 苏丽清 李彩云 梅 明 李鑫辉 赵国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智慧教育时代,尤其是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教师们纷纷采用“互联网+课程”的线上授课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对于时空的限制,让学习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移动终端线上学习,因其具有方便灵活、内容碎片化、学习个性化、交互及时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但也会存在部分学生深度学习不够等问题,因此线上学习深度不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不断实践中,温病学教学团队线上教学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模式,线下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线上线下教学经验。教学中,根植经典,师生熟读经典,从温病经典原著中汲取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学思悟践,相互融合,科学增负,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现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会总结如下,请同道斧正。

1 实践创新

1.1 融实践创新于一炉 构建立体交互式教育新模式 本教学团队始终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重传承、厚基础、强思维、统疫病、宽应用”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提出“立体交互式”课程教育新模式。“立体”是指教学、临床、科研、第二课堂,即“教”“医”“研”“第二课堂”四位一体。“教”是教师以课堂知识讲授、思维导图及视频,辅以温病经典原著背诵等形式,传承温病原著精粹、临证思维及道术之精华,以夯实学生温病经典理论基础,厚重温病经典思维及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理论及文化自信;“医”以病案实训、义诊、临床跟诊等活动训练中医思维,提升学生临证思维及技能;“研”以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主持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拓宽其科研视野;“第二课堂”以温病名著大讲堂、温病学术沙龙、温病“天籁之声”诵读大赛、温病微课比赛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交互”即线上线下交互、专业思政协同。

温病学“立体交互式”课程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可以锻造学生,让他们拥有扎实的温病理论[1]、高超的临证技能[1]、较强的综合素养、一定的创新能力,以解决温病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不能同向同行、温病经典理论与临证应用能力培养不平衡等问题;使学生理论、能力和素质三方协同发展,以培养温病思维、临床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者有机结合的温病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2 荟课堂内外之精粹 孕育温病经典卓越人才培养新规律 课程体系“立体交互”,相互交织,相互融合,荟教学多样性、科研创新性、临床实用性与课程趣味性之课程精粹,构建从基础到应用思维,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层级闯关模式,从而激发学生从被动“教”向主动“学”的转变,夯实其中医基础。教学、临床“双师”型师资融合理论与实践利于提高学生的中医思辨和临证能力,以解决传统温病经典课程性质与新时代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培养应用、创新、高素质复合型杏林幼苗卓越人才。

1.3 糅专业思政于一体 探索大国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新方法 深入挖掘温病中的思政元素,如历代温病名医名家成长故事、医德故事、历代领袖对中医药的论述,尤其是历代医家抗击疫病的感人故事等,撰写温病学思政案例库,倡导道术结合、德仁术精、工匠精神的专业与思政深度融合的温病学思政新案例,以提升学生专业自信。

2 实践成效

2.1 教育模式有成效 基于“立体交互”的教育模式,团队人员积极实践,成果颇丰。本课程2013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培育项目,2015年获批湖南省名师网络课堂,2019年获批湖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2020年获评湖南省一流线上课程,2021年获评湖南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线上线下双轨,录制线上课程知识点视频125个,配以虚拟仿真、数字化案例资源电子书籍、证候图谱等1000余项,线上利用手机、电脑等立体化教学载体对上述内容进行网络冲浪式学习,打破时空界限。线下配备教辅用书1500余册,另结合舌苔模型、舌诊仪、脉诊仪、中医辅助教学系统等实训仪器以辅助教学。将团队主编的10余部著作、2部配套习题册,作为课程线下资源,活学活用温病辨证和用方,以反哺教学,并以多媒体、视频等信息化资源作为媒介进行课堂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兴趣,增强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立体交互式课程模式,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团队人员先后主持湖南省教学改革课题4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4项。

2.2 人才质量有提升 在“立体交互”教育新模式的支撑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课程团队建设成效显著:2013年获批湖南省教学团队培育项目立项,经过多年建设,课程团队逐渐成为结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湖南省名医1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骨干人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学校对标争先双带头人标兵1人。同时,师生模拟教材典型证型,模拟医院病房和门诊环境,拍摄情景视频,建设案例信息化资源库,以备线上案例实训、情景模拟。线下根据教师具有“双师型”的特点,针对临床见习不足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学生,让他们跟随学科教师临床实践,对典型临床病案进行拍摄、整理,培养“杏林幼苗”[1],淬炼临床技能,增强疗效自信,培养临床技能过硬的医疗卓越人才,以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至今已培养杏林幼苗1000余人。为实现教医研拓协同发展,教师利用本身的优势,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课程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2项,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课题5项。第二课堂以温病名著大讲堂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温病经典名著。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紧跟学科前沿,布置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思考题,开展线上线下师生、生生的互动、讨论,指导学生参与和申报各级各类科研、创新课题,以更好地守正创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沙龙,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项目获奖40余项。积极对接新时代人才的新要求,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将思政与专业巧妙地结合,以求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方面协同发展,培养专业扎实、技能高超、创新能力较强、道德高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基于此,课程团队获湖南省高校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其他各级奖励10余项。

2.3 教学资源有保障 教学和临床思维方面:课程团队依托线上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中医思维。临床实践方面:本团队有3家门诊,通过开展社区义诊,以供学生临床见习,有临床医疗器材备学生实训,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科研方面:课程团队在继承温病学经典传统理论之外,还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团队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反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第二课堂方面: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温病名著大讲堂、学术沙龙、温病“天籁之声”诵读大赛等,以讲促学,以赛促教,反哺教学。

2.4 课程品牌有依托 2014年建成的湖南省首门校本慕课,经过校内外的应用及中国新闻、湖南新闻和海峡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大提升了课程的影响力。至今,课程团队利用超星、学银在线、智慧树等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有湖南省一流精品课程1门、湖南省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门、湖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1门,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应用效果及反思

3.1 应用效果 温病学课程依托学银在线平台实现全面开放,由湖南中医药大学辐射到全国各高校、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1.1 学习内容有保障 现有线上授课视频150余个,温病学课程的线上习题和作业数已达2000余道,试题库有试题近1000道,非视频资源近400个,可满足教师布置线上学习任务的要求,教师不仅可以根据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还可根据线上学习统计数据,对反刍比较高的知识点,在线下做重点讲授,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线下教学内容,使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

3.1.2 学习痕迹有依据 教师通过查看后台统计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线上的学习进度,及时督促其深度学习。如针对最快学习进度达到80%以上,分数在80分以上的学生,利用学银在线系统颁发学分证书予以鼓励,以让其保持学习积极性;针对平均学习进度为60%~80%的学生,群发信息提醒其加快进度学习;对于学习进度在60%以下的学生,及时群发教学预警信息,督促其按时高质量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长。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们在某些具体知识点学习时长的数据,分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从而在线下授课时及时讲解、分析,以弥补授课内容的不足。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督促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

后台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高,师生、生生互动活跃,平均每期发帖讨论累计30 000余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优秀率较传统教学上升25%,促进了资源共享与翻转课堂的开展;教师答疑辅导、作业批阅有了平台支撑;温病理论与现代科研结合的拓展实践,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1.3 学生成绩有提升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随时组织学生们进行线上小测试,以检测学生们线上线下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每学期组织1次线上期中测试、1次线上期末测试和1次线下期末考试。学生们综合成绩稳步上升,综合成绩多在80分以上,且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

3.1.4 开展教学问卷调查 调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定时发放教学调查问卷,搜集学生们的教学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1.5 课程受众较广泛 据线上课程平台统计,课程对外开放8期,覆盖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70余所高校及组织。学生课程参与度高,并对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

3.2 教学反思

3.2.1 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线下教学 线上学习效果有待提升 线上教学传输的仅为固定的知识信息,缺少灵活性,学生会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同时师生间也因缺少互动和情感交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故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线下教学,导致线上教学效果明显不如线下。

建议与对策:教师应整合资源,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导入,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班情和学情认真备课,对微课、习题、知识拓展、课后训练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合。此外,还应增加互动环节,教学方式上将录播与直播相结合,涉及基础内容,可以采取录播的方式,涉及病案分析以及讨论则采取直播的方式。教学方式上,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线上提倡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线下以讲解重点、难点,病案分析及答疑解惑为主。

3.2.2 理论讲授多 临床实践少 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既有基础的理论,又有临床实践的内容,而线上授课只能展示理论方面的内容,鉴于保护患者隐私的需要,照片和视频很难展示给学生观看,还原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成为线上授课的一大难题。

建议及对策: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尽量多讲解相关病案,积极开展线上临床实践教学[1],线上分组讨论病案[2],或让学生们情景模拟相关病案,并录制相关病案诊治过程的视频,线上播放,进行讨论。教师临床诊治的病案,可在征求患者同意后,将诊治经过以及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摄录下来,跟学生分享整个诊治过程。有条件的教师线下授课时可以进行现场临床教学,亦可在坐诊时带领学生们临床见习。在线下课堂上,教师发布案例讨论的题目,学生收到后分组讨论,利用线下课堂,进行易位式教学,学生们将小组分析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以及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点评。

综上所述,温病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视频化、情景化,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途径进行移动化、碎片化学习,打破时空界限;线下利用多媒体、视频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在线下教学时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及提问,大大弥补了纯线上教学或纯线下教学的不足,教学效果颇佳,为以后温病学以及温病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猜你喜欢
温病湖南省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ONE⁃MAN UNIVERSITY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