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雷”家族与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教育

2022-11-21 15:03林俊文蒋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样式工匠家族

林俊文,蒋继华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样式雷”是清朝皇家建筑业“掌门人”雷氏家族的誉称,被世人冠为“永修八代样式雷,中国半部古建史”[1],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造就了无比绚烂的篇章。从第一代雷发达开始至第七代雷廷昌,“样式雷”家族成员连续在清廷“样式房”担任掌案职务,即皇家建筑业“掌门人”职位,传承200余年,主持清廷土木差务,包含选址、园林规划、烫样建模、建筑施工等各项事务,包括故宫、天坛、颐和园、清东陵和西陵,以及圆明园、北海与中南海、静明园、静宜园避暑山庄等众多建筑杰作,彰显了非凡的才能。“样式雷”是匠人世家,其成就是匠心的产物,一方面折射出雷氏家族所追求的中国传统匠人精神,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家族教育智慧,成为由技艺传承发展起来的工匠型家族典型。探究“样式雷”家族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传承路径,对于实现当代家族式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追寻“样式雷”家族工匠精神背后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工程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崇德:诚信做人,勤勉治业

中国传统工匠有“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的行业传统。雷氏家族非常崇尚德行教育,可以概括为“诚信做人,勤勉治业”,这与其家训中所提倡的修身做人、立身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家训具有整合家族秩序、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并在传承家族文化方面有国家制度不可替代的强大功能[2]。“样式雷”家训出自清朝初年修撰的《雷氏宗谱》,传承了元代祖先雷起龙“尚书世家”做事先做人的处世哲学,蕴藏着勤业、厚德、诚信的做人原则,彰显了以技报国的匠人本体追求,表现了“礼义仁信通天下,忠孝智勇旺门风”的家风,以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人生观。雷氏家族在治业过程中始终恪守“不贪不吝,诚信做人”的原则,秉承“将利心退净,为公而当差”的品德,品行勤和,处世和睦;初验端正,存心敦厚;德惠于人,无不诚敬[3]。

雷氏家族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项目都交给“样式雷”一族掌握管理。为朝廷办事,雷氏家族深知差务慎重,唯恐办理失当。雷思起曾告诫子孙:“一毫一厘都要清清楚楚,不能侵犯。”[3]这种家族教育模式对诚信教育有独特作用。首先,家训教诲是先有血亲关系,后有教育关系。正是基于亲缘关系,长辈对晚辈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这种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使教育的话语显出一种至爱的本色。通过血缘这种伦理的超常教育力量,家族成员自觉地接受诚信教育。其次,家训教诲不是空谈,而是立足于人生现实的教训,通过非常痛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感化后人。雷氏家族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0余年来,“样式雷”子孙始终铭记祖训,不坠家风,秉承“诚信做人、勤奋做工”的祖训,践行“做建筑有规矩,做人也有规矩”的良好品德。

如果说“诚信做人”是雷氏家族待人接物的准则,那么“勤勉治业”可以说是雷氏家族爱岗敬业的品质。诚信治业的理念和勤勉做事的工作态度是“样式房”掌案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深知,勤奋做工是传承之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自身职责。“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因长期施工劳累逝世;雷金玉前往热河建造行宫,勘测时受伤,仍坚守岗位;雷声瀓以花甲之躯前往云贵采伐珍贵木材,不幸身染恶疾,病逝于押运木料的途中;雷家玺为了勘测准确,落入洪水,险些丢了性命;雷思起忍受脚疾之痛,历尽艰险,走遍“三海”各个角落,完成修葺的勘察工作;雷景修、雷思起、雷廷昌三代皆不辞辛劳,完成西苑、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局部修复工程,雷思起因操劳过度而去世。雷景修的墓碑上记载其竭尽心力,不分朝夕,兢兢业业二十余载,辛苦备尝[4]。“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曾以诗言志:“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鸥。识破事情天理处,人生何必苦营谋”;“苦读诗书二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人要登凌云阁,第一功名不爱钱”[5]。

此外,“样式雷”家族还以家书的形式传递技艺、教诲子孙,留下了许多劝诫之语。“早晚谨慎,官差宜勤不宜怠,衣食宜简不宜裕,共事宜和不宜生,则获无疆之福矣”;“诸事竭力尽心尽力而为,下功夫学习。凡事总要吃亏才好,慎之慎之”;等等,都被后人视作家规家训。雷氏八代人不但建造了无数巧夺天工的宫殿苑囿,还传承了积极向上的家规家风,以高风亮节言传身教,不断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样式雷”世代追求的“诚信做人,勤勉治业”是不断激励后人取得成功的金玉良言。

二、尚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尚技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层面。“样式雷”家族对待事业的态度可以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八个字来概括。“样式雷”第一代雷发达16岁随叔父雷振宙学习木工手艺,来到金陵后,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绝活,建房、家具、雕刻、装修无一不精,深谙宫廷建筑的技法要领。清初,他凭技艺前往京师应募建都,参与宫廷建设。其间他技压群芳,赢得上下一致赞赏,不久就担任了工部营造所掌班。康熙元年(1662年),雷发达举家定居京师,儿子雷金玉自小就跟随他边读书边学习木工技艺,得到父亲真传。雷发达年迈后,雷金玉承接了掌班之任。在建造畅春园时,因其身手不凡,获得康熙皇帝的赏识,亲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封赏七品官。从此,民间有了“上有鲁班,下有掌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传奇。“样式雷”第三代雷声澂出生后三日,其父雷金玉就去世了,在寡母含辛茹苦的教导下,雷声澂立志继承父业。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精勤苦学建筑技艺,工作不辞劳瘁,最后在工作岗位上去世。雷声澂生前悉心教导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三子继承祖业,三兄弟不负父志,通力合作,形成强有力的团队阵势,创造出辉煌业绩,名扬京城。雷家玺病危时,其子雷景修23岁,建筑功力已相当不错,但雷家玺遗言:“事出万难”,“差务慎重,唯恐办理矢当”[6](255),还是将掌案名目移交给同事郭九。雷景修对此毫无怨言,默默发奋,经过艰苦拼搏,终于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重获世传“样式房”掌案之职,表现出在人生困境中坚韧不屈的品格和子承父业的强烈意愿。

雷家对子女的要求甚严,顾全大局,不任人唯亲,让子女凭真才实学做事,没有能力胜任的时候,掌案之职绝不允许承继。奋斗之路不仅磨炼了雷景修,也使雷氏家族严于教子的传统得以延续。雷景修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图档,留下了大量的国宝级建筑资料。从第六代雷思起开始,雷氏家族在颐和园、圆明园重修及“三海”扩建等工程中建树极大,在建设大量皇家建筑的同时,还设计了三座陵寝。第七代雷廷昌父子二人不辞劳苦,对恢复颐和园与西苑的旧貌作出了巨大贡献。“样式雷”以诚恳勤勉的工作态度处事,以高超的建筑技艺立身,更有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历代子孙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建功立业。

最能体现“样式雷”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应该是其历代子孙制作的烫样。雷氏烫样有单座建筑烫样,也有组群建筑烫样,不仅可以反映建筑设计的材料、色彩、形式及各类大小数据,而且将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到位。打开烫样的屋顶,可以看到建筑物内部的情况,甚至连棂窗装修、结构、旋子彩画尽可悉数展现,堪称绝技。雷氏一族不断将其工艺融合创新,制作精巧,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样式雷”家族遗留了17 000多张被称为“民族瑰宝”的建筑图档,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12 000多件,故宫博物院图纸、折单、簿册达4 000多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藏其烫样、图样、板片、文档共计300多件。

“样式雷”家族长期为皇家进行建筑设计与营造,先后参加或主持设计重建、新建了两宫(承德避暑山庄、北京紫禁城)、两陵(东陵、西陵)、三海(南海、中海、北海)、三山(玉泉山、香山、万寿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等重大工程,数量繁多,规模盛大,成就显著,标志着我国皇家园林艺术达到历史高峰。“样式雷”家族主持修建的园林建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故宫、天坛、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清东陵等,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1/5。古朴典雅的颐和园,宏伟壮丽的北京故宫,中西合璧的圆明园……这些中国乃至全世界古建筑中的瑰宝,无不凝聚着雷氏建筑世家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正是凭借源于内心的精益求精和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以及家族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样式雷”家族才得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建筑史上创造宏伟的业绩,登上建筑艺术的高峰。

“样式雷”始终把精湛的技艺作为立身之本,同时特别敬重和珍视先祖的创业精神,重视家业的世代传承,追求中长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这种植根于家族内部的创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价值观、世界观渗透于雷氏建筑事业的全过程,成为家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源泉。可以发现,每一代雷氏家族事业的掌门人都积极地、有计划地将下一代人才创业培养计划纳入家族事业运营中,让子女跟随自己在行业中摸爬滚打,用自身的创业精神教育和感化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位或权力交接,而是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承传者不断开拓家族事业,避免跨代传承中资源、财富、权力和管理水平的消减,真正实现了家族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兼容并蓄,吐故纳新

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传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优势所在。康熙年间至清末,“样式雷”家族主持和参与了清朝众多的皇家建筑、园林的规划设计、重修以及改建工程,其中包括选址、土地勘测、建筑设计、制作画样、烫样、工程施工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内容,跨越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土木工程等众多专业。雷氏家族取得的成就不是仅凭精益求精和敬业奉献的职业品德就能胜任的,而是家族几代人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的积累结果。他们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应对繁重多样的各类工程,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所学。正是非凡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在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方面达到了一般工匠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们主持修建的园林建筑达到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他们极强的创新才能密不可分。

雷氏家族表现出的非凡创新能力与其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关。“样式雷”家族虽为匠人,但是极为重视教育,书香传家。据《雷氏族谱》记载,雷金玉、雷声澂、雷思起、雷廷昌、雷献彩皆入国子监学习,成为国学生[7]。国子监当时为官学之首,以先贤典籍为教学内容。通过在国子监的学习,雷氏子弟不但成为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还将先哲的思想内化为自身的品格、情操,待成人再入“样式房”学习工匠手艺,从而兼具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技艺,这为其日后承担“样式房”掌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专业技能基础。

从事“样式雷”研究的资深专家王其亨教授说:“我拿一张当年的样式雷图纸给大家看,我说这是空间的地形图,我相信绝大部分国内学术界的人不会认同这是地形图。因为它太超前了,就相当于现在电脑的建模,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三维立体模型。20世纪80年代西方才开始使用的数字高程模型,早在清代时,‘样式雷’就一直在使用。”[8]“样式雷”图样中的“平格网”与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CAD建模方法及DEM数字高程,特别是正方形网建模方法有着相似之处。由此可见,雷氏家族正是凭借创新设计和超前技艺,使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和建筑行业深深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清朝中后期,西方园林建筑风格传入中国,“样式雷”主持设计建造圆明园中的远瀛观、大水法等建筑,大胆吸纳优秀的西洋元素,可谓中西合璧、东西交融。

“样式雷”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制作出精美的画样和烫样,用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一件件气势宏伟的作品,这充分说明“样式雷”家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拥有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历代雷氏传人以奇思妙想的大手笔,创造出清代皇家建筑艺术之美,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样式雷”家族通过独门技术,研发出能够安身立命的独特产品和独特工艺——烫样,日积月累,形成了众口皆碑的自身品牌。此外,雷氏家族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并不故步自封,反而十分注重创新和锐意进取,业务从木工拓展至园林、建筑、皇家寝陵、工程施工等,远非一般工匠可比,成为清代土木建筑领域的集大成者。“样式雷”之所以有如此融会贯通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受益于家族优秀成员的远见卓识,重视对子孙的早期教育,千方百计地让他们进入国子监,接受最好的教育,为家族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家族成员践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应用和创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日积月累,从而达到了融会贯通的艺术高度。

四、“样式雷”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启示

(一)以德为先,德艺双修

“样式雷”家族的教育模式给予我们的启迪就是,人才的培养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德为先,德技并重,将“匠技”与“匠心”的培养有机统一。“教家立范,品行为先”是各大家训教化的主旨。充分利用历代家训,培养学生做事先做人的品德意识,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范式。“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士人追求的三不朽,家训将“立德”视为“太上”之功,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翩翩君子。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是中国人积极争取、渴望达到的一种“理想人格”[9](56)。传统的职业精神教育源于“手口相传”的家庭教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到当今,“心传体知”的教育形式仍不失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

在德育方式上,可借鉴传统家训的经验,用通俗化的话语开展教育,以生活化的内容主导德育过程,使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家训道德教化方式并不耽于玄理大道的说教,而是用通俗易懂、朴素自然的生活化语言将玄奥艰深的经典转换为日常行为规范,有效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个体。当代工匠精神培养,可以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建构联通二者的理论框架,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修养高、工匠精神强、业务素质佳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崇尚实践,学以致用

“样式雷”家族始终把精湛的技艺作为立身之本,重视实践和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目标在于学以致用。现代工程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回归实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优化实践环境和课程分配,使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做到及时有效,选择高质量的实习单位。“样式雷”家族精英辈出,这与雷氏在“样式房”这样一流的学习环境之中学习和实践有很大的关系。设计好问题导向,案例解决型的实践课程中可以带入一些现实具体问题,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问题导向、案例解决型的实践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依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将企业作为主体之一纳入实践教学,校企协作、谋划共同发展。把工匠精神作为实践教学培养理念,校企共同研究和制定实践教学的高质量标准,这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人文,以文化人

人文修养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人文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有正确的人生追求[10]。无论是雷金玉对答如流博得康熙皇帝赏识,还是一封封语词殷切的雷氏家书,都彰显了人文修养,这既是他们外显的素质,也是内在的人生追求。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技术才能与人文修养如同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传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与人文思想,使之内化为修养、气质、人格,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健全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上,可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全程性原则。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高校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广泛、深入传播的主力军,高校课堂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功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文化水平[11]。建设一支人文精神丰富、学养深厚、具有家国情怀的师资队伍,通过教师的学养、人品、胸襟、技能、气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开设人文大讲堂。收集网络优秀人文课程,利用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心理发展相吻合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使命感、价值感和创造力。总之,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美德、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样式雷”家族是中国传统工匠的杰出代表,崇德、尚技、创新是其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共性特征,更涵盖了培养这一精神内涵的文化修养、实践能力的积累,基于此,形成了家族观念,并表现为对技艺、家族、事业的特殊情感和认知。这种把长辈作为范式的以德育人、以志励人、以文化人、以技传人的教育方式,以及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理念,对当代家族企业继承人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策略性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样式工匠家族
90后大工匠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致敬!老工匠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