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北地郡政区沿革考

2022-11-21 17:05王兴锋
唐都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陇西秦国

王兴锋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 550025 )

一、秦北地郡始置时间问题的由来

长期以来,始置时间与辖区属县是历史政区地理研究最需关注的议题,也是秦郡政区沿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清代学者陈芳绩首次提出北地郡是秦“始皇灭义渠国置”以来,作为秦郡个案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北地郡秦始皇置说,文献与考古发现皆已证其说有误。参见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卷13,扬州古籍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年版,第721页。。特别20世纪后半叶,大批出土文献的发现为政区地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某些疑难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新的契机。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大量竹简,其中秦“十二郡”相关竹简的学术价值尤高。据《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置吏律》第157—158号简云:“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毋须时。”简文中的“十二郡”,是哪十二郡?与秦统一后的三十六郡又有什么关系?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关于秦律“十二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认为:秦国所设置的郡数是逐步增加,据《史记》记载可知,秦只有十二个郡的时期,至少应在秦始皇五年(前243)以前[1]。可见,整理小组已经意识到秦郡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但对十二郡的郡目、始置时间、形成过程与最终的确立并未论及。

最早讨论秦律十二郡郡目与始置时间的是黄盛璋先生。1979年,黄先生发表《云梦秦简辨正》,为判明秦律的制定时间,以表格的形式,依始置时间的先后顺序列举了十二郡(含内史):河西郡(前330年)、上郡(前328年)、汉中郡(前312年)、巴郡(前314年)、蜀郡(前311年)、河东郡(前286年)、陇西郡(前280年)、北地郡(前280年)、南郡(前278年)、黔中郡(前277年)、南阳郡(前272年)、内史(?)、陶郡(前265年)[2]。其后,更多的学者展开讨论。1981年,林剑鸣著《秦史稿》所举十二郡及其始置时间:上郡(前328年)、蜀郡(前316年)、汉中郡(前312年)、巴郡(前311年)、陇西郡(前280年)、南郡(前278年)、黔中郡(前277年)、南阳郡(前273年)、北地郡(前271年)、三川郡(前249年)、上党郡(前247年)、太原郡(前247年)[3]。1999年,王辉发表《秦史三题》,所考十二郡结论为:上郡(前324年或前312年)、蜀郡(前316年或前314年)、汉中郡(前312年)、巴郡(惠文王时)、河内郡(昭襄王时)、河东郡(前286年)、陇西郡(前280年)、南郡(前278年)、黔中郡(前277年)、南阳郡(前272年)、北地郡(前271年)、三川郡(前249年)、太原郡(前247年)、上党郡(前247年)(2)参见王辉《秦史三题》,收入《一粟集——王辉学术文存》,台湾艺文印书馆2002年版,第653-655页,但作者并未考证上述哪些郡是“秦十二郡”。。2012年,晏昌贵发表《秦简“十二郡”》,结合考古与文献认为十二郡的始置时间是:上郡(前328年)、巴郡(前316年)、汉中郡(前312年)、蜀郡(前311年)、黔中郡(前308年)、河外郡(约前307年)、河东郡(前290年)、陇西郡(前280年)、南郡(前278年)、河内郡(前273年)、南阳郡(前272年)、北地郡(前272年)[4]114。2017年,晏昌贵所著《秦简牍地理研究》出版,在该书第一章《睡虎地秦简“十二郡”及其相关问题》中进一步考证了十二郡形成的时间(3)参见晏昌贵《秦简牍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2020年,屈卡乐、卢地生发表《秦“十二郡”考议》,该文根据文献记载、出土资料,通过考察秦国辖境扩大与设郡的过程得出与前辈学者略有不同的观点:上郡(前328年)、巴郡(前316年)、汉中郡(前312年)、蜀郡(前311年)、河外郡(至早前307年)、河东郡(前293年)、陇西郡(前279年)、南郡(前278年)、黔中郡(前277年)、南阳郡(前272年)、北地郡(前272、271年)、河内郡(前266年)[5]。诸家学者对《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置吏律》的研究,为探寻秦郡政区沿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综上可知,根据学术界关于秦“十二郡”郡目及其始置时间的专门讨论,可以判定北地郡为秦“十二郡”之一。至于始置时间,黄盛璋认为北地郡的始置年代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之前(前280),其他诸家则判定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前272或前271)(4)除文中所列之外,持北地郡的始置年代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之说的还有郭殿忱。参见郭殿忱《秦灭义渠及其地望考》,载于《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然而,他们的结论并不是根据《置吏律》的考证,而是依据《史记》卷110《匈奴列传》和《后汉书》卷87《西羌传》的相关记载。据《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6]2885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扩张政策,发动吞并义渠等部族的战争。秦国在攻灭义渠后,在义渠原居住地设置陇西、北地和上郡。那么,三郡是何时设置的呢?学者又据《西羌传》的记载:“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7]2874王赧四十三年,即周赧王四十三年,也就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学者依据以上两条史料的记载认为,秦国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兼并义渠后,于当年或翌年置北地郡。然而,对于出自同一史料的上郡、陇西郡的始置时间,学术界提出质疑。晏昌贵认为将上郡、陇西郡始置之年系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是错误的,两郡的始置时间要早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4]114。晏先生的观点确为有据,本文认同这一看法。另据其他学者研究,上郡之设早不过秦惠文王十年(前328),晚不过惠文王后元元年(前324),很可能即魏纳上郡之时(5)据《史记》卷5《秦本纪》载,早在秦惠文君十年(前328),魏国割让上郡十五县予秦,秦由此始置上郡。马非百认为“上郡”条以为此即秦置上郡之年,参见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78页。此外还有晏昌贵《秦简“十二郡”》,收入《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4页。。关于陇西郡,徐世权通过勾稽传世及出土文献,提出秦陇西郡是一个动态的设置过程,其始置年代可追溯到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即公元前286年(6)参见徐世权《秦陇西郡建置沿革考》,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既然上郡、陇西郡始置之年系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是错误的,那么,诸家学者依据同一史料而得出北地郡始置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或三十六年之说就不得不令人怀疑。

二、秦北地郡的始置时间考

晏昌贵指出,早期秦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秦郡的数目是不断增加的,即便单个的郡,其名称、境域也在变化之中,并对上郡、蜀郡、河外郡三个不同的变化类型做了合理的探索[4]114。晏先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极富启发性。笔者认为北地郡与上郡、陇西郡无异,也是一个动态的设置过程,其辖境随着秦国的对外扩张而逐步扩大,属县亦随之变化并逐步增加。

我们通过《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置吏律》的研究以及学术界对于十二郡建置次第的考证可知,秦十二郡是随着秦国的军事扩张而逐步增加,并且秦国置郡先后的规律是由近及远,即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西面和西南方向扩张。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诸家观点,是因为我们通过前辈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诸家认为上郡是秦国最早设置的一个郡(7)黄盛璋所列河西郡(前330)实际上秦国并未设置,参见晏昌贵《秦简“十二郡”》, 收入《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4页。。其后,秦国在今陕西汉中、四川成都和重庆地区又置汉中郡、巴郡和蜀郡,而将北地郡的始置时间定在这三郡之后,始置时间过晚,似不符合史实。秦惠文王十年(前328),魏国被迫割让上郡十五县予秦,秦国由此始置上郡。秦国接管上郡后,凸显了秦对义渠的战略优势(8)相关研究参见吴良宝《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与上郡考》,载于《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于是,翌年(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国在对义渠的战争中赢得阶段性胜利,并在义渠故地置县,这应是北地郡政区的发端。随后,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后,再次将郡县制推广至西南疆域,设置了汉中、巴、蜀等郡。据此,北地郡的始置时间应在上郡之后,汉中、巴、蜀三郡之前,即义渠县创置的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

北地郡,位于秦国都城咸阳的西北方,东临上郡,西近陇西郡,是少有的与关中直接相连的边郡。在护卫关中(关内)安全、稳定秦国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北地郡地域,曾是义渠戎国的核心区。从秦厉公六年(前471)“义渠来赂,绵诸乞援”[6]689,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灭义渠,秦与义渠先后抗衡200年。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奋发图强,努力扩疆拓土,壮大实力。秦与义渠的关系遂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即从过去的敌对关系变为君臣关系。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国创置义渠县,作为北地郡的治所。义渠县,在今甘肃省宁县米桥乡蒙家村古城遗址[8]。据《史记》卷5《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6]206。所谓“县义渠”,是在义渠国都所在地置县。义渠君虽然为秦臣,但义渠戎势力依然存在。义渠置县,是北地郡政区发展的第一阶段。

秦惠文王在位后期,秦国对义渠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据《史记》卷15《六国年表》秦惠文王十一年栏曰:“侵义渠,得二十五城。”[6]732《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亦载:“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6]2885据《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此事较详,即至周贞王二十五年(前444),“秦伐义渠,虏其王。后十四年,义渠侵秦至渭阴。后百许年,义渠败秦师于洛。后四年,义渠国乱,秦惠王遣庶长操将兵定之,义渠遂臣于秦。后八年(前319),秦伐义渠,取郁郅。后二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明年(前316),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五城。”[7]2874《后汉书》卷87《西羌传》载:“秦伐义渠,取徒泾二十五城。”与《史记》卷5《秦本纪》、卷15《六国年表》载秦攻取“义渠二十五城”乃同一事件。秦国夺取义渠二十五城,包括徒泾、郁郅和李伯等城。然而二十五城的分布较广,须有所统属。只能建立县治,归属北地郡,这是北地郡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国彻底扫灭义渠后,得到大片领土,这就需要重新调整北地、陇西和上郡的辖境和属县,正是《后汉书·西羌传》所载“及昭王立,义渠王朝秦,遂与昭王母宣太后通,生二子。至(周)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7]2874《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记此事为“秦有陇西、北地、上郡”[6]2885,与《后汉书·西羌传》所载“始置”迥异。前文已述,三郡的始置早于秦昭王三十五年,故《史记》作“秦有”更切合历史史实。

第四阶段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载,秦朝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于是,秦始皇经过分合调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6]239,以适应疆域的拓展与行政管理的便利,北地郡被列入三十六郡。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秦国义渠故地。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6]241,表明至秦朝灭亡,北地郡一直存在。

三、秦北地郡属县补考

北地郡,从秦惠文王十一年置义渠县,到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5),秦国夺取义渠二十五城,再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的调整以及秦统一后,其属县亦随之发生变化。

战国时代北地郡属县,前辈学者多有考证。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战国秦北地郡仅标识义渠、郁郅、阴密、焉氏塞(乌氏)4县[9]43-44。后晓荣通过考古与文物,结合文献考证得出战国秦北地郡置13县:即义渠、阴密、安武、彭阳、方渠、泥阳、卤县、郁郅、乌氏、归德、泾阳、朝那、略畔[10]270。李小明在后晓荣研究的基础上增补“长武县”[11],即战国时北地郡下辖14个属县。

除以上诸县之外,李伯和徒泾是秦攻取义渠二十五城中的两座,也应是北地郡所辖之县。徒泾,唐李贤注:“徒泾,县名,属西河郡。”认为徒泾即汉代西河郡徒经县,莽曰廉耻。清人吕吴调阳云:徒经县在“今神木县,县北小水西入榆溪,象裸不裳也,莽曰廉耻”。当代学者据此认为汉代西河郡,夹黄河两岸,秦国征伐义渠所攻取徒泾二十五城的位置在黄河之西,是义渠辖地最东已达黄河西岸(9)参见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然查阅《汉书》卷28下《地理志》所载西河郡辖徒经县,莽曰廉耻,并非徒泾县。中国历史上,相同或相似地名比比皆是,不能因徒泾与徒经一字之差,而认为两地为同一地。其次,据《史记·匈奴列传》分析,义渠活动范围远未抵达今陕西神木一带。因此,笔者认为此“徒泾”并非西汉时期西河郡徒经县。徒泾,可能与泾水有关,因其地理位置在泾水流域故名,约在今甘肃平凉泾川县[12]。至于李伯,据载前317年“义渠败秦师于李伯”[7]2874。李伯,地望无考,应在义渠聚居之地。秦国吞并义渠后,李伯归属秦国。战国时期,北地郡辖区相当于原义渠戎国旧地,包括今甘肃省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两个地级市域,以及宁夏固原市、吴忠市域的局部。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识秦代北地郡6县,包括义渠、泥阳、乌氏、泾阳、朝那、富平[9]5-6。马非百《秦集史》在谭其骧研究的基础上标识秦代北地郡11县,增加鹑觚、昫衍、除道、直路、郁郅5县[13]。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后,北地郡辖区与战国时期相比亦随之扩大。王国维先生在《秦郡考》中描述北地郡的大致辖区:“其地当今宁夏黄河之东南部,直延至今甘肃省内,属秦三十六郡之一。”[14]然其概括过于笼统,并不准确。北地郡北境应向北延伸至昫衍戎活动区域(今宁夏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地)。秦国在昫衍戎地域建置昫衍县,故城即今宁夏盐池县北部的张家场古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描绘秦代北地郡较之王国维的考证结果更为幅员辽阔:北至内蒙古高原,南临关中平原,大致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9]5-6。北地郡辖区扩大的同时,其属县数目略有增加。后晓荣认为秦朝北地郡置县泥阳、泾阳、乌氏、朝那、阴密、安武、彭阳、卤县、长武、除道、方渠、郁郅、归德、义渠、略畔15县。否定了马非百关于富平、鹑觚、昫衍、直路四县的考证,认为昫衍、富平为新秦中郡[10]270。李小明认为秦国从未有新秦中郡,并引《太平寰宇记》的相关记载认为,鹑觚、昫衍和富平也应为秦代北地郡属县。故秦代北地郡下辖泥阳、泾阳、乌氏、朝那、阴密、安武、彭阳、卤县、长武、除道、方渠、郁郅、归德、义渠、略畔、鹑觚、昫衍、富平县18县[11]。基于以上对战国时期秦北地郡属县的考证,李伯和徒泾也是其属县。故而秦统一后,北地郡共下辖20个属县。

综上所述,秦北地郡政区沿革是经历了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秦惠文王十一年,义渠置县,是北地郡发展的第一阶段。其后,秦国夺取义渠二十五城,包括徒泾、郁郅和李伯等城,统属于北地郡,这是北地郡发展的第二阶段。秦昭王三十五年,秦灭义渠后,北地郡辖区再次扩大,重新调整北地郡的辖境和属县,是北地郡发展的第三阶段。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后,北地郡列入三十六郡,其属县增至20个,是北地郡发展的第四阶段。总而言之,秦北地郡研究的深入和新出史料的有益补充,使得我们在以往政区沿革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清晰的认识。

猜你喜欢
陇西秦国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鸡口牛后
五张羊皮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瞒天过海
陇西二胡教育现状及改进
一组馆藏藏式铜佛造像研究初探
鸡口牛后的故事
全域旅游背景下对西部县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