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土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11-21 21:40刘子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2期
关键词:黑土黑土地耕地

刘子琛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 黑龙江省黑土分布情况

黑土地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棕壤、暗棕壤、白浆土、黑钙土、草甸土、表潜黑土和草甸黑土等,其中表潜黑土和草甸黑土属于典型黑土。据统计,黑龙江省全省黑土面积达到2 099.2×104hm2。

1.1 不同种类黑土的占比情况

黑龙江省黑土分布面积最广的为暗棕壤,面积1 385.1×104hm2,占黑龙江省全部黑土面积的66%;排名第2位的是草甸黑土,面积高达317.58×104hm2,占全部黑土面积的15%;排名第3位是草甸土,面积为191.73×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9%;排名第4位的是黑钙土,面积为172.9×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8%;排名第5位的是白浆土,面积为30.3×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1%;黑龙江省黑土面积最少的黑土种类是表潜黑土,其面积仅有1.59×104hm2。

1.2 黑龙江各市黑土占比情况

黑龙江省黑河市的黑土面积居于全省第1位,达438.89×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21%;排名第2位的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黑土面积为268.7×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为13%;排名第3位的是牡丹江市,黑土面积为263.11×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为13%;排名第4位的是伊春市,黑土面积为212.11×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为10%;排名第5位的是齐齐哈尔市,其黑土面积为191.67×104hm2,占比为9%;排名第6位是绥化市,其黑土面积为186.19×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约9%;排名第7位的是大兴安岭市,黑土面积为137.5×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7%;排名第8位的是双鸭山市,黑土面积为106×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5%;排名第9位是佳木斯市,其黑土面积为99.28×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约5%;排名第10位的是大庆市,黑土面积为83.69×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4%;排名第11位的是鹤岗市,黑土面积为70.52×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3%;排名第12位的是七台河市,其黑土面积为41.55×104hm2,占全省黑土面积的比例仅为2%。

2 黑土地退化原因

黑土地蕴含的丰富营养物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黑龙江省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之一。但近年来,黑土地却面临着土地退化的窘境,究其原因,除了种植结构不合理、化肥施用不合理等人为因素,还有保护政策不完善等制度性因素。

2.1 种植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以种植小麦和大豆为主,虽然产量尚属可观,但种植结构与种植方式十分不合理,导致土地轮作率低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土地的保养与修复。忽视换茬轮作会带来许多危害:一方面,作物长期连作会严重降低土壤质量,有机质下降,氮、钾等微量元素逐渐减少,最终使黑土地失去肥力;另一方面,重茬连作会滋生植物根部病菌,从而引发枯萎病等作物疾病,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1]。

2.2 化肥施用不合理

一方面,为追求粮食产量,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有机肥施用面积越来越少。化肥虽然短期内能提高粮食产量,但长久施用会对土壤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有机肥虽然不如化肥见效快,但其中所蕴含的生物酶、内源激素、抗性物、细胞膜构成物等物质能够有效调节土壤,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培训,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许多农民习惯施用含有大量磷酸二铵的复合肥,导致大量并未溶解的磷元素固结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

2.3 耕作方式不合理

翻耕土地是黑龙江省典型的耕种方式之一,因其可以充分释放微生物活力和养分,使土壤物质矿化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所以广受农民喜爱。但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翻耕之后,会使表土更加疏松,这无疑会加速土壤的风蚀和水蚀作用,最终导致肥力下降。许多农民在翻耕过后,并没有重视黑土地的后期养护,最终加重了黑土地的退化。

2.4 黑土地保护政策不完善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关于黑土保护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执行能力不强、部门间存在相互隔离、机构重叠等问题,导致信息不畅,政策效果十分有限。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国家进行战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黑土地的保护政策,成立跨部门领导小组,整合职能,形成良好的协调联动机制。避免机构臃肿导致的效率低下、支出激增等状况,提高行政效率[2]。由于黑土地保护过程中,相关方的利益受益和受损程度各不相同,导致黑龙江土地保护补偿政策的缺失。补偿对象、补偿资金数额尚未确定等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阻碍黑龙江省的黑土保护工作。

3 黑土保护建议

3.1 推动秸秆还田

秸秆焚烧曾被广泛使用,虽然其具有增肥增产的作用,但也会造成大气污染甚至滋生土壤病菌等问题。近年来,秸秆还田逐渐取代秸秆焚烧,成为增加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秸秆还田把不适宜直接作肥料的玉米秆、高粱秆等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既实现了资源再利用,避免空气污染,同时使土壤中氮磷等微量元素增加,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保蓄水分的能力。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有利于黑土地长期的可持续利用[3]。

3.2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

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事关耕地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农产品品质与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中,应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及时收集反馈监测信息,为相关部门制定黑土地保护政策提供信息基础。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随着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对耕地质量的重视力度,截至目前,四平市已经建立了10个以上的国家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站,同时配套设置上千个耕地质量评价点,对耕地质量变化实时跟踪,寻找质量变化的问题与原因,并据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向社会公众公布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报告。在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的同时,也宣传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公众耕地保护意识,有利于开展耕地常态化保护工作。在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方面,黑龙江省应向四平市学习,争取早日探索出适合本省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4]。

3.3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

首先,要向农民科普土地保护与轮耕轮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转变其“年年种年年收”的思想,避免换茬连作等问题;应推广正确的化肥使用方法,扭转只施底肥、在作物茎部施肥、肥料越多产量越高、只重数量不重养分含量等误区;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向农民科普宣传有机肥的各种好处,如能有效提供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如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其腐殖质有利于改善黏性土的结构,使土壤的松紧度更加适宜等[5]。

3.4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虽然认识到了黑土保护的重要性,但许多工作仅仅停留在了项目实施层面,缺乏对黑土保护的可持续性宏观把控。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关于黑土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黑土地退化的综合防治体系[6]。一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治管理体系。为改变相关部门过度重视生产产量、多重多头管理等问题,可以在原有部门的基础上抽离或增设专门负责黑土保护的管理机构,由其统一制定黑土保护政策,加强黑土质量监测,调配关于黑土保护的相关资源,以此提高黑土保护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黑土地退化防治专项资金。由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公益性特点,其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经营者积极性受打击、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政府出面通过向黑土保护的受益者征收补偿金、向破坏者强制征收罚款等措施拓宽专项资金的收入来源,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保护黑土地对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政府应将黑土保护作为重点内容,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向社会公众宣传黑土保护的重要性,做好科普工作,切实提高公众关于耕地的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黑土黑土地耕地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如何打击盗土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