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11-21 23:40赵菲牛小伟刘永铭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复合物磷酸化抑制剂

赵菲 ,牛小伟 ,刘永铭

(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00;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科,甘肃省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兰州 73000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200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成年人心衰患病率为0.9%[1]。随着心衰患病率的升高,关于心衰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心肌代谢重构被视为心脏病理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肌缺血和心衰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2]。在心肌细胞中,脂肪酸是产生能量的主要底物,而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肌细胞利用脂肪酸产能减少[3]。因此,改善衰竭心肌细胞代谢缺陷可能成为治疗心衰的有效方法[4]。

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BCAAs)是人体所需的必要氨基酸之一,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是参与细胞生长和代谢调节的重要营养信号[5]。有研究表明,BCAAs代谢异常与多种疾病,如糖尿病、肿瘤及心衰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理解BCAAs代谢异常原因及其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对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BCAAs的生理作用

BCAAs是哺乳动物氨基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大多数哺乳动物必需氨基酸的35%[6],因其功能R基团包含分支侧链而被命名为支链氨基酸。BCAAs在体内发挥重要生理功能,是影响代谢的重要信号。BCAAs能够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促进蛋白质生成,也可以在分解代谢后为三羧酸循环提供原料氧化供能。除此以外,BCAAs还可通过转化为神经递质及激素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发挥作用[5]。

2 BCAAs的代谢过程

BCAAs分解代谢首先由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ranched-chain aminotransferase,BCAT)可逆地生成支链α酮酸(branched-chain alpha keto acid,BCKA),然后在支链α酮酸脱氢酶(branched-chain alpha ketoacid dehydrogenase,BCKD)复合物催化下氧化脱羧,不可逆地生成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供能。BCAT和BCKD复合物在BCAAs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CAT分为BCAT1和BCAT2,主要存在于肌肉、肾脏和心脏中,在肝脏中几乎无表达。BCKD介导的反应是BCAAs分解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其活性决定BCAAs及BCKA的总水平。其中BCKD激酶(branched-chain alpha ketoacid dehydrogenasekinase,BDK)和BCKD磷酸酶(branched-chain alpha ketoacid dehydrogenasephosphatase,BDP)可以调节BCKD复合物活性并影响BCAAs代谢。BCKD复合物类似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c),二者具有相似的亚基组成和调控机制。如同PDHc,BCKD全酶活性由其调节亚基E1α的磷酸化状态决定。当BCAAs水平低时,E1α被BDK过度磷酸化,从而抑制BCKD活性并保存游离BCAAs。当BCAAs水平高时,E1α被BDP去磷酸化,导致BCKD活化并降低总BCAAs水平。因此,BCKD去磷酸化是其酶激活的关键步骤,BDP可能在BCAAs稳态中起主要作用[2]。

3 BCAAs代谢异常与心衰的关系

心脏能量代谢改变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然而,发生在心衰中的能量代谢变化是复杂的,过去研究主要局限于糖脂代谢,对氨基酸代谢及其在心衰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知之甚少。Ruiz-Canela等[7]的横断面研究证实BCAAs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其中缬氨酸与亮氨酸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心血管代谢风险标志物,且不受体质量因素影响。Uddin等[8]通过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衰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研究,发现DCM患者射血分数可从正常人水平降低至(22.3±2.2)%。在心肌活检时,DCM患者左心室标本中心脏BCAAs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当心脏受损时,BCAAs的代谢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其中BCAAs分解代谢产物BCAT2、BCKD亚基和线粒体基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C家族成员 (protein phosphatase 2C family member,PP2Cm)表达均降低,而BCKD表达略有增加。重要的是,受损心脏中BCKA水平也显著升高[9]。PP2Cm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内源性BDP[10],在BCAAs氧化过程中负责BCKD复合物的去磷酸化和活化[11]。Lu等[11]的研究表明,PP2Cm在斑马鱼胚胎和成年小鼠的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均高度表达。在PP2Cm敲除小鼠中,BCAAs分解代谢障碍,血浆BCAAs含量显著增加。Sansbury等[12]通过横向主动脉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小鼠模型,证实了PP2Cm缺乏小鼠会表现出心衰,BCAAs分解代谢障碍损害小鼠心脏功能,促进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病。有研究发现,心脏PP2Cm下调可能与krüppel样因子15(krüppel like factor-15, KLF15)有关[13]。KLF15在调节BCAAs分解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压力超负荷诱导BCAAs分解代谢异常的机制之一[9]。Haldar等[14]的研究表明,在心肌病及主动脉病变的人和小鼠体内KLF15表达降低,KLF15缺乏小鼠可表现出严重心衰。Sun等[9]研究证实KLF15介导的转录调控通过抑制BCAAs分解代谢通路,使心衰小鼠出现心脏代谢改变。 Uddin等[8]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中发现BCAAs分解代谢途径受损,BCAAs水平升高,这可能与KLF15介导的BCAT和PP2Cm下调有关。这些研究表明,BCAAs分解代谢紊乱导致BCAAs及BCKA等代谢产物堆积,从而促使心衰的发生发展。而通过减少代谢产物聚积,促进BCAAs分解代谢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功能。化合物3,6-二氯苯并[b]噻吩-2-羧酸( 3,6-dichlorobenzo[b]thiophene-2-carboxylic acid ,BT2)是BDK的一种高度特异性抑制剂,可以在肝脏、肌肉、肾脏及心脏等组织或器官内减少BDK表达,降低BCAAs浓度[15]。Sun等[9]发现在TAC4周后,BT2处理小鼠保持相对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室扩张较前减少。表明有针对地抑制BCKD、增强BCKA降解,可以对压力超负荷的心功能产生保护作用,并延缓心衰进展[16]。Li等[17]研究发现,外源性补充BCAAs加剧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小鼠心肌大面积梗死并增加氧化应激。而通过BT2处理后,可刺激小鼠体内BCAAs分解代谢,缩小梗死面积。这表明BT2促进BCAAs分解代谢能够减轻过量BCAAs造成的不良影响。总的来说,BT2化合物能够增强心脏BCAA氧化,改善心衰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18]。Kitaura等[19]通过对抑制BDK的化合物进行评估,并与以往已经证实的BDK抑制剂进行对比,发现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阻滞剂)作为BDK抑制剂的作用与其他抑制剂相当,可作为潜在的新型BDK抑制剂。缬沙坦可以降低大鼠体内BCKD复合物的去磷酸化水平及血浆BCAAs浓度,进而增加BCKD活性。BDK抑制剂已被证明可以保护压力超负荷诱导心衰小鼠的心功能,并减轻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因此,缬沙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BDK抑制剂,成为治疗BCAAs分解代谢障碍心衰和代谢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4 BCAAs代谢异常导致心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尽管BCAAs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但BCAAs在心脏中仅贡献105 μmol/L的碳当量,不到总碳消耗的5%[4]。因此, BCAAs通过影响三磷酸腺苷产生,从而导致心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性非常低。近期有研究表明,BCAAs可能会作为信号分子促进心功能障碍。亮氨酸转运是通过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s,LAT) 完成的。LAT是一种非Na+依赖性转运载体,负责转运中性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及芳香族氨基酸等。 LAT分为LAT1~LAT4。LAT1和LAT2也称为溶质载体(solute carrier,Slc) 7(Slc7a5、Slc7a8),而LAT3和LAT4则称为Slc43(Slc43a1、Slc43a2)。与LAT3和LAT4相比,LAT1和LAT2对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更具特异性。亮氨酸通过LAT转运到细胞膜上的过程依赖于谷氨酰胺。首先,由谷氨酰胺转运蛋白(Slc1a5)将谷氨酰胺转运到细胞内;其次,Slc7a5和Slc3a2复合物根据胞内谷氨酰胺浓度,调节细胞外亮氨酸的摄取[20]。亮氨酸是mTOR信号转导的高效激活剂[21],mTOR复合物在心脏中主要有mTOR复合物1和mTOR复合物2两种亚型。亮氨酸进入细胞后主要通过促进mTOR复合物1下游靶标蛋白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和p70核糖体S6激酶1磷酸化发挥作用[5]。

雷帕霉素是一种mTOR变构抑制剂,对心衰进展存在一定影响。Wang等[16]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小鼠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发现小鼠BCAAs分解代谢受损,心肌BCAAs蓄积。而外源性补充BCAAs会增加心脏BCAAs水平,进而激活心肌mTOR信号,加重心功能障碍。雷帕霉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上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长期口服雷帕霉素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包括头痛及多关节痛等,而骨髓抑制、高脂血症和过度免疫抑制仍然是主要问题[22]。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TOR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一定作用,但mTOR抑制剂的严重副反应仍使相关研究局限于动物实验中。因此,临床需要开展更多的基于大量人群的研究,找到适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抑制剂[23]。

5 结 论

BCAAs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信号分子,在心衰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证明,增强BCAAs分解代谢是治疗心衰的重要靶点。其中,开发BDK及mTOR抑制剂是改善心脏BCAAs代谢异常、改善心脏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上如何更准确地评价BCAAs与心功能的确切关系、BCAAs与心衰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尚需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分析支持。因此,进一步阐明BCAAs在心衰中的作用机制将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猜你喜欢
复合物磷酸化抑制剂
阿尔茨海默病脑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综述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复合物COMPASS成员Ash2l通过调控神经祖细胞稳态影响小鼠大脑皮层发育
20 ℃和25 ℃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衰老过程中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三氧化二砷三元复合物纳米递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的结构与装配路径
热休克蛋白27的磷酸化及其在胁迫应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