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1 09:10潘双林
江苏教育 2022年76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评价

潘双林 唐 杰

2020年8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下简称“我区”)成功获批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基于项目研究要求和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我区确定研究主题为“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共同体”,并将“M-IT 课堂”作为推动区域教学信息化、提升区域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M-IT 课堂”是指融合信息技术,运用意义学习理论建构的新型课堂。这里的“M”指“Meaningful Learning”,即意义学习;“IT”指“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我区还提出了“融合技术、逆向设计、任务驱动、表现评价”的16 字方针。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区对“M-IT 课堂”的建构逻辑、课堂样态及实施关键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融合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

我区以“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反思性教学”为主题,开展了课堂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以及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情况。调查发现,区域学校信息化环境良好,大多数教师能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6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希沃白板等配套软件,但也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能急需提升,优质教学资源需要扩容增量。关于反思性教学,教师普遍认为它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但是,当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阻碍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信息化教学重视不够,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二是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未能深度融合,未能以新技术带动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更新迭代。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整体设计和统筹部署。2021年11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要“以‘互联网+’教育更好地实现教育有效均衡”。《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提出,“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全方位创新”。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新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应当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当由整合应用、融合应用走向融合创新,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当与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改革深度融合,要将新技术与新教材、新课堂、新设计、新评价等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带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深度变革。因此,我区提出了“M-IT课堂”的建构模型。

二、四位一体:“M-IT课堂”的基本样态

(一)关注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在5G与人工智能双重赋能教育的时代,技术不应仅是辅助性工具,技术应用不应再是替代性、改善性的应用,而应该是与学科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资源、学习流程、学习方式等整合为一体的变革性应用,技术应该对学习的主任务进行重新设计,甚至成为任务本身。比如,在高中语文必修“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融媒体技术制作推介家乡文化旅游品牌的微视频,将数字技术与调查报告、脚本编写、诗文收集与改写、朗读解说等学科素养有机整合在一起,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二)关注教学设计变革,强调逆向设计

要借鉴逆向设计、意义学习等理论,创新教学设计,把“教案”变成“学历案”,目标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内容设计突出学科概念,过程设计突出任务载体,评价设计突出直观可测。教师在备课时应以终为始,将教学目标通过可测量的形式预先设计出来,把真实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设计出来;有机整合大概念、情境、任务、思维、合作、展示、信息技术等要素,让学科知识与个人体验、真实生活、未来社会发生联系,强调意义建构、理解为先、学以致用,以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的真正落地。比如,有美术教师教学“蓝白之美”一课时,目标设计上让学生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学会制作蓝印花布;内容设计上突出题材、色彩、纹样之美(蓝白之美)这样的学科核心概念;过程设计上用观看网络视频、提炼制作方法、创造新蓝、作品展示等任务,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寓于任务之中;评价设计上用作品展示、评价量表打分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意识,实现了教、学、评一体。

(三)关注学习方式变革,强调任务驱动

“M-IT 课堂”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控制讲授时间,以提炼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素养的任务带动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适当融合信息技术,聚焦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支持社会化学习、深度学习、泛在学习,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比如,小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介绍自己。任务一,观看钱钟书自我介绍的视频后,提炼关键知识,完成表格;任务二,根据不同的交际身份,完成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内容的表格填写并分组推荐代表表演;任务三,面对全体听课教师介绍自己,让陌生的教师迅速记住你,当场表演。三个任务,把“交际语言得体”的学科大观念、社会人格培养理念有机融入其中,在真实情景中实现了知识内化、能力迁移、素养提升。

(四)关注教学评价变革

“M-IT 课堂”关注教学评价变革,特别强调用表现性任务、活动来评价学生。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实现核心知识的有效迁移或增值提升;希望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中都要有成果意识、作品意识,主动分享、展示学习成果;同时我们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答反应、情感态度,重视学生互评、增值评价和差异评价,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比如,有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要求学生设计诗歌表演的脚本,并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表演。学生首先要充分理解作品内蕴、情感基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要确定好角色,在此基础上还要写好台词,注意表达的情感语调,最后才是表演。通过这个表演,教师可以直观地感受不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水平、口语交际水平以及沟通合作等素养,这是差异化评估;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后,再次进行表演,看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进步,这是增值评估。

综上,技术指向“工具”,设计指向“目标”,任务指向“过程”,评价指向“结果”,四位一体,聚焦课堂,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形式的强制变化带动内容的实质变化,建构出新技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新样态,助推课堂转型,提升课堂教学的新质态。

三、意义建构:“M-IT课堂”的实施关键

(一)整合

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让知识与学科教学内容、学科学习方式发生意义关联,要用适切的技术来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借鉴TPACK 框架理论(如图1 所示),努力寻找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共域,以此框架来选择技术手段改造或创造教学任务。比如,高中数学中教授三角函数的模型应用时,教师可以播放“钱塘江观潮”视频片段,指出潮汐现象的周期性变化;然后用几何画板演示货船进港、离港的吃水深度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模型;用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及运用三角函数模型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周期性变化问题。

图1 TPACK框架理论

(二)翻转

翻转,即翻转课堂与课程,回到真实生活或真实情境,回到知识生产的现场,让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发生意义关联。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的知识才能实现有效迁移,就像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在洪水中自救,在太空中处置险情,均是因为其父马皓文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其进行的意义学习以及情境任务中的深度学习,让其具有了专家思维、核心素养。因此,我区要求学校开展大集体备课,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倡导教师从知识单元出发,寻求大概念建构主题单元,再选择情境任务,进而建构学习单元,积极开展主题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三)差异

差异,即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依据个体的心智特征与学习经验,让知识和学生个体生命发生意义关联,在学习进阶中实现结构化生长。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已经从“知识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变,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大数据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实施较大规模的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努力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为此,我们借鉴智适应学习技术,利用讯飞智适应学习系统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进行精准的差异化教学,极大地满足学习者的成就感,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当然,“M-IT 课堂”是我们对新技术、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探索,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着教师参与度不高的现象。调研发现,实验学校面临着“毕业年级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实践和研究”“教师学习使用新技术本领不强、信心不足、培训不够”“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深,不容易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等诸多情况。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着排斥心理,认为技术无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研究不能全面、深入开展,成效不够显著。二是在理论层面上,存在着逻辑建构不太严密的问题。逆向设计、任务驱动、表现评价、融合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课堂表征或者课堂要素存在,但是四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仍需进一步明晰;在此基础上,“M-IT 课堂”模式、流程、评价的逻辑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范式,必将是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由此引发的学习革命也必将成为趋势。今后,我们将在实验区专家的引领之下,围绕研究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研究方案,明晰研究路径,进行更加全面、更有深度、更具实效的研究探索。一是全面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结合本次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切实改变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课堂观,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深入持久推进信息化2.0技能培训,通过课例研讨、全员考核等方式,切实提升区域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全面推进“MIT课堂”模式研究和理论研究。区域将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提供信息化设备、资源平台,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M-IT课堂”的研究和建设中。一方面,加强“M-IT课堂”教学设计和课例研究,开展“信息化教学”优质课、研究课、展示课教研活动,进一步优化“M-IT课堂”模式,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开展“M-IT 课堂”的变式研究;另一方面,结合意义学习、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教学理论,深入思考目标、任务、情境、知识、思维、素养、评价、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廓清“M-IT 课堂”的模式架构和逻辑关系。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评价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