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续写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以Unit 7 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为例

2022-11-21 10:23李瑞梅
英语教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汤姆文本阅读教学

李瑞梅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部 2022)。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和读的输入积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说和写的输出。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有机结合。在阅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阅读文本的输入和写作能力的输出巧妙结合,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就能不断提升其英语能力。

在绝大多数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将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意识,而是重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于读后的延展部分常常是一笔带过,缺乏对其整体性思维的拓展。即便是有些读后的拓展活动,也是设计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且侧重口头输出,很少落实在写作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往往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也不利于发展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结合,发挥其在理解、思维和表达能力上的协同作用,实现其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读后续写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在书面表达中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或者他人的经历,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态度;能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能描述人或事物的特征、说明概念;能概述所读语篇的主要内容或续写语篇。”(教育部 2020)因此,读后续写将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王初明(2012)指出,“读后续写结合阅读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将语言的模仿与创造性使用有机结合,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一)理论基础

读后续写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协同效应。“协同指所产出的语言与所理解的语言趋于一致,是语言输出向语言输入看齐,是由低向高拉平,缩小差距。因此,协同效应又可以理解为拉平效应,包含模仿成分,涉及他人语言的重复应用,具有巩固或扩张学习者语言表征的功能。”(王初明 2012)读后续写以互动协同理论为基础,强调理解和产出之间的交互作用,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不断给学生输入高质量的语言素材,使他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原文,创造性地续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二)可行性分析

读后续写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整合、加工、升华阅读材料。学生通过读后续写能够深化对文章内涵的思考,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各细节之间的联结,深度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另外,学生在模仿文本进行续写的过程中,不断与原文进行互动,与原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学会了代入原作者设定的情境、时态和词汇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读后续写还可以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讨论和创作,从而有效提高其思维的活跃度。

读后续写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通过构建有效的读写活动,实现学生阅读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的读后续写能力和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对文本的解读与思维决定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其次,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质疑,并指导他们搭建合理的续写“支架”,为思维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使其通过思考和讨论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输出。

二、读后续写教学设计思路

(一)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内容为沪教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7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主阅读文章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该故事节选自马克·吐温(Mark Twain)所著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的《汤姆漆栅栏》(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讲述了汤姆(Tom)承担了他阿姨交代的大量漆栅栏的工作,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小伙伴们对这个工作充满兴趣,并用自己心爱的物品与汤姆交换来获得漆栅栏的机会,最后汤姆轻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阅读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设续写语境和任务,侧重续写汤姆接下来会做的事情,以及其他小伙伴知道真相后会怎么样,与之前的故事形成呼应,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广泛参与讨论,进行读后续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例授课对象是广东省某学校九年级分层走班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文学作品中的小说题材,但是对故事内容非常熟悉且感兴趣。因此,他们有能力运用略读、细读等阅读策略梳理文本框架,了解故事情节,获取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心情的变化过程和文本的语言特征等相关信息。然而,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续写出具有逻辑的故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续写任务。

(三)教学目标确定

学完本课,学生能够:

1.通过略读、细读等阅读技巧,把握语篇内容,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故事情节,即故事的开端、经过和结果。

2.通过分角色表演体会语篇中主人公是如何捉弄别人的,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故事发展的场景呈现、分析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从而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4.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完成读后续写部分的内容,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并丰富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1.教师播放关于马克·吐温生平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做笔记,并思考以下问题:Who was he?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such as his nationality,lifetime or works?

2.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继续追问:“What was he?Where was he from?What novel did he wrote?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视频分享导入这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相关知识及文本的背景知识,引出文本主题。

Step 2:Pre-reading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课文标题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标题预测文中涉及的人物信息、文章内容。

Which boy is Tom Sawyer?What’s he doing?

What are the other boys doing?

Who paints the fence?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解读标题和文章的插图预测故事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文本的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预测能力,让其带着目的阅读故事,促使其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不断与文本作者对话,不断将预测的内容和阅读后的信息作对比。

Step 3: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Skim to finish the table

(1)此阅读文本的体裁为故事,为了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教师让他们快速略读课文,引导其快速找出故事的三要素。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的段落分布,并询问:“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in this article?”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部分:Beginning、Middle和Ending,并引导他们将每个部分的主旨大意补充完整。

【设计说明】以上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为下一步的细节理解作好铺垫。

2.Careful reading:Read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1—3段,并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三个问题:①How did Tom feel on Saturday morning?Why?②How did he feel when he finished painting one board?Why?③Why did he pick up his brush and go back to work?

(2)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4—12段,找出下列句子出自哪个人物之口,然后运用“理解故事中的对白”的阅读策略推断说话人的真实想法或意图。

Ben:I’m going swimming.Do you want to come?Oh,you have to work,don’t you?

What a pity!(Ben wanted to make fun of Tom.)

Tom:Work?This isn’t work.I’m enjoying myself.Does a boy get a chance to paint a fence like this every day?(Tom pretended to enjoy himself.)

Ben:Tom,will you let me do some painting?(Ben wanted to paint the fence.)

Tom:No,Ben,I can’t.You see,Aunt Polly warned me to do it well.I’m the only one who can do it well.(Tom tried to make Ben more interested.)

Ben:Oh,please,Tom.I can do it.I’ll be really careful.I’ll give you half my apple.Wait,I’ll give you all of it!(Ben wanted Tom to give him a chance.)

Tom:That’s a deal.But you must be careful.(Tom wanted Ben to take the work seriously.)

(3)在学生分析完说话人的意图后,教师引导他们通过两两对话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汤姆和本(Ben)之间的对话,以便其深入理解汤姆是如何设计“圈套”的,体会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幽默的语言。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第二部分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一句话,通过问题“What kind of boy is Tom Sawyer?”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并总结汤姆的性格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13—14段,并提问:“Was everyone happy?Why?”要求其完成表1:

表1

(6)学生阅读全文。教师在黑板上罗列故事中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每个场景中汤姆的心情是怎样的。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深入阅读文章内容,从细节上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层层递进,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语言的魅力。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汤姆·索亚的“计谋”和他的性格特征,体会他的心情变化和文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最后以人物的心情变化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回顾文本,为接下来续写故事作好铺垫。

Step 4:Post-reading

1.口续——小组讨论,形成续写思路

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见表2),小组内分工合作,就教师设计的续写任务进行讨论:

表2

What would Tom do next?

What would aunt Polly and others do if they know the truth?

2.笔续——综合讨论结果,完成续写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续写任务,并提醒其注意写作要求。

After eating the apple,T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ext morning,Aunt Polly met one of the boys,he told her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果展示:学生完成续写任务,教师点评续写内容

教师呈现写作评价表(见表3),并解读评价标准。之后,教师根据评价表对其中一个小组进行点评,并让学生对照评价表进行组间互评。

表 3:Assessment评价表

【设计说明】从相对简单的口续过渡到比较复杂的笔续,缓解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教师给出续写的首句,让故事的续写有了方向,使学生不至于天马行空,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则让他们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合理续写故事。最后,教师给出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客观评价同伴的习作,同时反思并修改自己的习作。

Step 5:Homework

1.继续完善续写内容,适当增加更多关于汤姆·索亚的细节描写。

2.访问网站资源链接或者直接阅读原著,阅读至少一个故事,并在下堂课分享。

【设计说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完善续写作业并改善自己的书写,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目的。第二项作业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课后自主拓展学习。通过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

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读后续写是将阅读理解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的活动。在本课例中,学生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阅读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适合设计成读后续写课,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类型选择具体的读后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应成为所有阅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读后续写是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汤姆文本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掉钱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