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与对等理论谈流行音乐文献翻译

2022-11-22 04:08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译文美学

陈 瑜

流行音乐本身同时代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音乐文本的创作词汇及其形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可变性,所引用的词汇均有构词能力强且创作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但在流行音乐文献翻译中常常出现译文信息不对称、形式理念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流行音乐的易懂性与可唱性受到较深影响。从翻译的角度看,流行音乐文献翻译综合了翻译活动性质特点与音乐乐曲本身结构特点,“接受美学”与“对等理论”的提出与运用成为流行音乐文献翻译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为此,本文着重从“接受美学”和“对等理论”两个角度对流行音乐文献翻译进行分析考量。

一、流行音乐文献综述

(一)流行音乐文献特点

流行音乐文献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综合了音乐学、语言学与翻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重点运用翻译学理论对音乐文献内容形式翻译活动进行指导。从音乐创作的关联性与翻译内容来看,主要涉足音乐创作者、音乐学理论以及音乐活动表演等诸多范畴,具有易懂性、音乐性、可唱性与可表演性、文化性的综合特征。其中,音乐及其语言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交流传播方式,确保人们能够在音乐领域进行无障碍沟通对话是音乐翻译工作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因而,流行音乐文献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信息符号与非信息符号灵活转化的动态过程,具有信息交流传播的深层次意义。

流行音乐的“流行”性与社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处于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会产生相应的音乐文化形式,如过去几年的流行音乐,我们更多将其称为“非主流”形式的流行音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其本身的发展在于不同文化环境被解构和改变的过程。从广义层面来分析,音乐领域内涌现的新生事物、音乐文化、各种音乐形式以及音乐传记、大型音乐活动成为音乐文献共有的特征,综合反映当时时期社会发展现状,成为时代最真实的写照[1]。

(二)流行音乐文献功能特性

首先,流行音乐文献能够囊括的内容更加广泛。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演变注入多样化的新元素,各类新设备软件的引进、音乐领域市场经营策略的变化、音乐制作的指导以及音乐娱乐刊物的发表为流行音乐注入多元化艺术特征。当前,音乐市场引起的反馈及其创造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收益为流行音乐文献涉足范畴带来新的变化,所囊括的内容更加广泛。

其次,流行音乐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在记录方式与信息传播途径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各种电子信息技术的介入,在纸质书籍、老唱片记录传播的基础上,各种音视频文件记录方式、图像记录方式不断涌现,为流行音乐的记录与传播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尤其随着各类新媒体的创新发展,流行音乐文献随处可寻,各类新元素融合渗透到流行音乐文献创作中,如朋克风、摇滚风。另外,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及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为流行音乐文献的多样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所研究的衡量标准表现为受众相关群体能够对某一特定或相关领域音乐内容有充足全面的了解,确保音乐文化信息传播有效。

二、接受美学视角下流行音乐文献翻译分析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指以读者为中心,受读者影响、促进和制约的一种接受理论。在接受文学作品及相关信息活动过程中,读者作为生物和社会的本质性因素,通过介入信息接受活动而产生社会接受和个体接受两种接受形态。从文学信息的接受传播发展历程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下文学作品信息的传播逐步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以此建立起一套以读者为接受实践主体的独立理论研究体系,能够全面渗透到美学、哲、文学等各个思想领域[2]。接受美学理论下,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实践主体与所要接受传播的文学作品信息中的某些不确定因素产生交叉作用,凭借读者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来赋予被接受对象更具创新性的文本意义和活力。在接受美学理论下,对流行音乐文献的翻译研究更重要在于研究文本与读者,即受众群体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将研究的侧重点有意拓展延长,能够获得更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流行音乐具有的时代特性与可变性来看,接受主体所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环境,其形成的社会价值观、思想理念以及道德行为规范对流行音乐文献形成发展产生深厚影响,对特定历史时期流行音乐文献进行翻译研究,实质上是从读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挖掘,对流行音乐的发展演变做出一种客观解释。

(二)乐文献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为当代翻译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再次形成读者的接受活动,赋予翻译作品“二次生命活力”,在以原著、原作者为翻译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再拓展,在保证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完成原文信息的传播,重点凸显读者接受活动价值。接受美学理论下,读者的接受活动实现翻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增值与解析,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流行音乐文献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与审美价值,这无疑是拓宽了流行音乐文献翻译研究的可上升空间。

上文中提及,流行音乐文献内容囊括音乐形式、音乐家评论传记以及音乐理论等范畴,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流行音乐文献翻译进行研究应当着重从不同内容类型出发。首先从流行音乐文献研究类型来看接受美学理论的渗透。一世界音乐理论、朋克风音乐形式以及贝多芬音乐家评论这三种类型为例,其中就难易程度来分析,贝多芬音乐家评论属于较为传统的音乐文献描述形式,翻译难度相对一般。二朋克风这种重金属类型的音乐表现形式往往有着更大的翻译难度,介于音乐理论类型的世界音乐属于翻译难度适中的类型[3]。经过详细分析可以发现,翻译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文字信息的直观感觉,包含了读者对文字信息的接受姿态,如愿意花费的金钱及耗费的时间等等。在接受美学理论下,对流行音乐文献的翻译应当注重读者的接受姿态,从读者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受文化教育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出发,充分激发读者的参与性,以此突破音乐文献翻译的局限性。如迎合读者的译文与偏离读者的译文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存在显著的差异。

另外,接受美学在流行音乐歌词翻译中有较为深刻的体现。流行音乐歌词同时兼顾艺术性、可唱性、易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在创作歌词时,善用形象化思维赋予歌词一定的艺术特征,属于听觉艺术范畴。在对歌词进行翻译时应当遵循口语化、形象生动的基本准则,掌握歌词翻译的基本规律,对歌词进行通篇考量,整体上把握音乐歌词的内容和形式。对音乐歌词的翻译实质上属于文学语言翻译,应当重点凸显文学翻译规律,采用文学翻译策略还原歌曲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例如针对某英文歌曲原文句子翻译为普通话形式,在普通话版本的基础上又涌现出文艺版、诗经版及七言绝句版等多种形式,不同版本的句式特征不尽相同,在布局、韵律节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身为脱离原文与译文间的互动关系。

三、对等理论视角下流行音乐文献翻译分析

(一)功能对等与文化对等

由西方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理论是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当时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看,对等理论下对内容信息的翻译首先表现为语义层面的对等,其次才是文体结构的对等。对等理论下,对相关内容的翻译应当追求的是源语信息的再现与对等,并非完全相同,以源语信息为导向的内容翻译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动态对等理论下,源语信息同译文信息、原文读者间的关系基本对等,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译文读者,因而在衡量翻译质量时,不能仅比较原文与译文形式内容上的差异对等性,而是要观察反馈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来判断翻译效果的一致性,这对于流行音乐文献的翻译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4]。

另外,针对所要翻译传播的对象内容,同时代的发展变迁有着紧密的正相关性,翻译的对象及其翻译目的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信息的互动交流。因此在对文本信息进行翻译时,语言文化性的翻译成为翻译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翻译传播过程也是跨文化、跨语种的文化信息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因而为保证翻译活动取得最大限度翻译的对等值,文化的翻译对保障翻译对等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当文化对等值越贴近时,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性越小,所产生的歧义和误解性就越小。关于翻译对象文化对等与取舍应当从文本意义、文本结构、文本场景以及交际应用目的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处理原则。

(二)对等理论下的音乐文献翻译

当前进行翻译活动时又增添了新的翻译元素,即翻译的功能,以翻译的功能凸显译文的传播应用价值。因此,功能这一元素在翻译活动中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对等理论下衍生出的功能对等与文化对等为翻译功能元素的渗透应用创造良好的时机,运用各种翻译理论思想将流行音乐文献翻译功能同语言功能有机结合,增进翻译学与理论思想的内在关联性与互通性,为流行音乐文献的翻译研究提供更新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从音乐歌曲翻译的受限制性因素来分析,包括忠实、目的、连贯及优雅在内的各种翻译标准对等理论的渗透应用产生较大冲击,以对等理论为翻译基准的翻译思想逐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其中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增添了忠实、连贯、可唱等各类要素,全方位关注到流行音乐的传播发展,确保音乐信息交际活动顺利进行,这与译文的翻译效果密切相关。

事实上,流行音乐文献翻译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对整个翻译行为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明确翻译目的是选择翻译策略、实施翻译活动的首要条件。在此环境下,为充分满足读者的交际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环境变化,应当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功能文化对等翻译理论体系,促进翻译目的与同交际文化功能的协调性,为流行音乐文献翻译预留一定的可延伸、可扩展空间。

另外,从上文可看出,对等理论下应当追求的是功能文化对等,并非绝对的相同,包括从语义和文体上的对等应当运用最贴切的翻译策略再现源语信息,以此保证译文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感受上的一致性。在翻译活动中,影响对等理论应用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受术语和思维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翻译过程产生歧义与误解。其中由术语衍生出的文化背景、交际环境是术语翻译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5]。例如“电脑”作为外来词,只看文字时很难采用直译法将歌词创作思路完整还原,为此需要结合歌词创作社会背景与创作理念选择适合的翻译术语。此外在流行音乐文献翻译过程中,为更好地体现文化对等思想,应当注意的是,音乐文献的翻译要以文化的转换为核心导向,以交际行为为翻译指导,重点翻译文本的目的与功能,而并非将文献翻译当作文本信息的解码过程或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最大程度保证翻译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结 语

当今的流行音乐已经不仅局限于某一种音乐形式,它与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需求以及社会交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相关,其中“人”成为流行音乐与各类社会性因素变动的衔接纽带。本文所探讨的接受美学和对等理论思想均以读者为翻译中心,通过渗透接受美学和对等理论来构建完整的流行音乐文献翻译理论体系,以充分凸显流行音乐翻译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译文美学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唱片、广播——西物东渐与中国都市流行音乐的诞生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弟子规
纯白美学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弟子规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