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八个“核心” 培育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析与实施

2022-11-22 09:40王卫全
江苏教育 2022年49期
关键词:学段学业算法

王卫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研制是一次系统化设计,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核心素养。如何抓住新课标的“核心”,是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核心变化: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

本次新课标修订的核心变化体现如下:一是从0 到1 的突破。新课标研制之前,国家层面的信息技术领域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而江苏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呈现。此次修订,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并拥有独立的课时,课程地位得以确立。二是从技术到科技的升级。课程名称由“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突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科学本质,实现了“科学”与“技术”并重。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二、核心理念: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倡导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提升数字时代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新力。

1.学会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对于出生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土著”而言,如何更好地面对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尤其学会在数字时代高效地学习与创新,是信息科技课程特别关注的问题。

2.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随着在线社会的到来,数字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问题备受关注。比如,隐私保护、信息茧房、算法歧视与陷阱等问题,都需要通过信息科技课程引导学生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

3.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数字时代的公民越来越多地独自面对电子屏幕和数字界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让数字娱乐和虚拟生活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让数字技术服务于现实所需,促进学生在数字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三、核心目标: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核心素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化,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

1.把握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内涵。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划分,数字素养与技能可分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突出了信息意识中的协同创新、科学精神、原创精神、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关乎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突出了问题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过程,淡化了对算法实施的要求,将编程作为验证算法的手段;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了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突出了自主可控技术、国家安全等要求。

2.设计四位一体的总目标。其一,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关注“增强数据安全意识,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数据安全和原始创新。其二,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强调“体验过程与控制的场景,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科学探究;强调“领会算法的价值”“能有意识地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迁移到其他问题求解中”,突出算法的迁移与应用。其三,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强调“利用数字设备与团队成员合作解决学习问题”,意味着基于数字设备进行合作学习将成为数字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特征;强调“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分析、模拟验证、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设计和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探究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指向。其四,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强调“认识到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工智能对伦理与安全的挑战”,将信息社会责任上升到国家层面。

3.划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段目标。其一,学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以“六三”学制的学段目标划分为例,小学阶段的学段目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指向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其二,引导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学段目标的描述中,低年级突出培养兴趣与意识,以体验学习为主;中高年级突出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探究学习为主。

四、核心内容:贯穿六条逻辑主线

在课程内容的演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核心内容必须符合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要求。

1.提炼六条逻辑主线。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逻辑)和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逻辑),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六条逻辑主线,设计全学段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发展。

2.合理安排学段模块。在内容模块中,第一学段围绕信息概念,重视信息体验、交流与分享,关注信息隐私与安全;第二学段突出数据与编码、在线学习与生活,初步培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第三学段突出过程与控制以及身边的算法,关注计算思维维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要求既切合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内容要求,又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分别基于数字设备体验、数据编码探秘和小型系统模拟,主题鲜明,活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的学习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

3.内容呈现丰富多元。每个学段都包括:内容要求,指出学什么;学业要求,指出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指出如何教。以第三学段“身边的算法”为例,在内容要求方面,指出要“借助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体验身边的算法,理解算法是通过明确的、可执行的操作步骤描述的问题求解方案,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以信息社会日常活动中蕴含的算法为例,讨论在线生活中算法的价值与局限……及算法对生活的指导意义”,突出了在线社会的算法特征。在学业要求方面,指出要“基于给定的算法,能针对不同的输入数据规模,分别‘数出’算法中某些步骤执行的次数……基于对算法价值和局限性的认识,初步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安全意识”,具体明晰,可评可测。在教学提示方面,突出“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学实践需要把握这一阶段的特点,注重具象内容和抽象内容的关系与平衡”。如“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或《九章算术》等典籍中的适当问题出发,将算法学习的要点贯穿问题求解的过程,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具体讨论中养成算法思维,避免空洞地讲授概念”,列举了猜数字游戏、物品分类等生活化的情境,提示教学要基于真实情境,发现真实问题,将知识与技能融入问题解决,在实践与讨论中养成算法思维习惯。

五、核心表现:明晰学业质量标准

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主要以其学业成就表现来呈现,学业质量标准是描述这些表现的文本,学生的学业成就核心表现是用学业质量标准来界定的。

1.理清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要求是过程性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具有整体性)。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在每个学段的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的学业成就及表现特征的总体描述,是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素养导向),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

2.理解学业质量描述。以第一学段为例,“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中,能在教师指导下,健康、安全地利用常见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类似的描述皆由“条件(场景)+活动+具体表现”等几部分组成,意味着学业质量标准是描述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一定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标准逆向引导教学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拥有真实的学习收获,即要开展真实性学习。

六、核心教法: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

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教学是可行的核心教法。

1.为什么是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新课标倡导问题或项目驱动,反映了教学方式的转型,引导教师对任务驱动进行升级,让任务驱动为问题解决服务,任务从主线变为副线,将任务隐藏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或项目,关注问题或项目背后的概念与原理,重视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具身实践中学习。

2.什么是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课堂教学以问题或项目为主线,围绕内容主题,通过核心问题或挑战性项目驱动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科实践中,理解概念或原理,内化学科知识,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3.如何实施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实施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需要关注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和迁移创新等环节),就要让学生经历走进情境场、基于问题链、开展活动串、跨过思维桥、建构知识树等活动过程,因而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的五要素是情境场、问题链、活动串、思维桥和知识树。

4.实施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可能存在什么问题?情境场和问题链的设计是关键。新课标中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差异,为课程内容设置了丰富的情境与案例,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践,合理地加工与处理,使情境与案例更有意义、有趣味且有可能实施。

七、核心评价:围绕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

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需要通过学业评价来实现,基于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的评价是可行的路径。

1.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评价何以检测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在基于主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在每一节课中的表现称为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批判思考、反思、制定与实施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表现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关注的要点。指向学业质量的学业作品可以完整地检测学生的阶段性核心素养表现,因为学业作品可以从作品规划、技术实现、协作分享、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全面地刻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如何进行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业作品评价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一是搭建评价平台,由于表现性评价和作品评价过程比较繁琐,基于平台,可以减轻工作量,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实施的多次化;二是明确标准,要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将标准中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三是发挥价值,要将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课后延时服务等结合起来,并发动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使每个学生的成长清晰可见。

八、核心教研方法:课题引领

教研员一方面要对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进行解读并使其落地,另一方面要将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形成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通过课题引领是有效路径。首先,教研部门应组织细致全面的调研,精准诊断教师在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时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其次,要组织各级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长形成教研共同体,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将研究变成一种习惯。最后,要注重开展活动。一是开展项目化的活动,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将全体教师都带入研究中;二是基于各种平台的成果展示,通过基本功大赛、论文和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实现以评促研,给教师更多获得感。

上述八个“核心”是一个整体,只有一以贯之,整体推进,文本式课标和课程才能真正在课堂实践层面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学段学业算法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业精于勤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