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孙尚香传说的民间文学化演变与传播

2022-11-22 12:47邓小羊姬厚祥
关键词:荆州孙权刘备

邓小羊 姬厚祥

(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4;2.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刘备·孙尚香传说是三国传说(1)2014年,三国传说以新增项目类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传承人:熊远桂;项目类别:民间文学类;保护单位: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叙事围绕三国历史展开,作为民间文学题材,该传说以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活态传播于人民群众当中[1],并在荆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名景观、美食、谚语等方面留下了三国历史文化的印记。就此而言,刘备·孙尚香传说已超越一般历史典籍与作家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体现了荆州劳动人民的智慧。

一、刘备·孙尚香传说的历史原型及枢纽作用

刘备·孙尚香传说是三国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传说男女主角的历史原型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皇帝刘备[2]与孙吴开国皇帝孙权之妹(孙夫人)。在有关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刘备与孙夫人的结合只是三国群雄争霸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在三国传说中刘备·孙尚香传说却变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国传说大多着眼于荆州地区的三国故事;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刘备因是皇室后裔,多被后世赞许为匡复汉室的英雄,帮助刘备打天下的杰出将领也被赋予辅佐汉家天子的正义形象,而与刘备争夺天下的曹魏、东吴自然成为奸臣窃国的代名词,受到后世百姓的贬抑,难有佳话流传。[3]因此,三国传说形成了以蜀汉历史人物为核心的故事结构,某种程度上刘备·孙尚香传说在整个三国传说中发挥着枢纽性作用。

该传说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一)刘备招亲前的征战经历

刘备·孙尚香传说中关于刘备东吴招亲前事迹的传说有“桃园三结义,爬树分高低”“髀肉复生”“公安县的来历”“初出茅庐”“救得了娘娘救不了太子,救得了太子救不了娘娘”“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等,这些故事描述了刘备在去东吴招亲以前的事迹,涉及“桃园结义”“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三顾茅庐”“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借地南郡”等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与关羽传说、张飞传说、诸葛亮传说、赵子龙传说均有交集,介绍了刘备东吴招亲前的事迹以及孙刘政治联盟形成的过程,为招亲故事的展开埋好了伏笔。

(二)招亲前的双边筹谋

关于孙权嫁妹于刘备的动机,传说大致有两种。一说孙权嫁妹是周瑜的计谋,为的是把刘备诱至东吴,再一举将其击杀,让他有来无回。谁知刘备将计就计,假戏真做,真的娶了孙尚香,这也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说法的由来。一说有道士向孙权献计说刘备是弱阳,孙权之妹为强阴,孙权嫁妹于刘备,一来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二来可以“强阴克弱阳”,压制刘备,周瑜觉得此计可行,于是促成了刘备与孙尚香的姻缘。无论是哪种说法,孙权与周瑜可以说都是居心叵测。因此,当刘备与诸葛亮得知东吴提亲的消息后,决定将计就计,在招亲时准备了一万个龙凤喜饼,分发给东吴百姓,以达到招亲人尽皆知的目的。吴国太迫于舆论压力,最终答应嫁女,刘备成功迎娶孙尚香。此故事涉及人物众多,不仅包含刘备、诸葛亮、赵子龙等蜀汉人物,还包括孙权、周瑜、鲁肃、吴国太、乔国老等东吴历史人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二人幸福的蜜月期

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仅仅维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最为浪漫温馨的就是蜜月期。湖北荆州及其周边地区大量的地名景观、美食名称均来自于这一时期的传说,如“孙刘和好,相睦公安,共建大业”的故地公安门;刘备为迎娶孙夫人在荆州用锦缎打造的绣林山;为方便孙夫人梳妆而建的照影桥;大婚时象征龙凤呈祥的菜肴“龙配凤”;婚后刘备命人为厌食的孙夫人专门设计的小食点心娘娘糕;孙夫人病情好转,“开了黄金口的”的故地黄金口;埋葬孙夫人爱猫的故地金猫口。这些故事见证了刘备与孙夫人幸福的蜜月生活,早已融入荆州地区的民间文化,成为一段段千古流芳的爱情佳话。

(四)婚后的摩擦与隔阂

婚后,因与刘备发生矛盾,孙夫人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荆州城内又建一座小城,名为“孙夫人城”,以此断绝与刘备的往来。传说中,“孙夫人城”“孙夫人练武”“左公走马堤”的故事,均发生在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二人虽闹矛盾,但孙夫人对刘备有情,刘备对孙夫人亦有义。二人的性格与身份决定了矛盾的存在,让人不免为之惋惜。

(五)交子渊的最终离散

相传刘备入川后留孙夫人在荆州,孙权想趁此机会夺回荆州,但怕伤到孙夫人被吴国太怪罪,因此,孙权听从张昭的计谋,谎称吴国太病重,叫孙夫人赶快回来探望,顺便绑架刘阿斗,打算以阿斗换荆州。孙夫人得知母亲病重,心急如焚,带上阿斗就准备坐船回江东,可船到半路,赵云与张飞乘船赶上,赵云从孙夫人船上抢下阿斗后驾船而去,孙夫人只能与东吴使者一同回到江东。赵云夺回阿斗的地方因此被后人称为“交子渊”。熊远桂先生在《荆州刘备招亲(美人计)》(2)熊远桂:《荆州刘备招亲(美人计)》,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17年版。中指出,孙夫人与阿斗朝夕相处两年,是有感情存在的,得知母亲病重,心急之下又不放心把阿斗独自留在荆州,决定带在身边,也在情理之中。

(六)望夫台千古传佳话

刘备入川后,孙夫人无时无刻不想念丈夫,时常派人打听丈夫的消息。每当天气晴朗或是喜鹊登枝时,她就登上东岳山,踮脚向夫君远去的方向瞭望。望郎心切,尚嫌山低,她就派人垫石为台,以期看见丈夫的身影。天长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双女人的脚印,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此石便为望夫台。孙夫人终究没有看到凯旋的丈夫,由于误信吴国太病重的消息,被孙权骗回了东吴,从此过上了幽禁的生活。史书虽然没有对孙夫人回东吴后的生活有任何记载,但在刘备·孙尚香传说中,孙夫人在东吴听信刘备为报兄弟之仇,被东吴大将陆逊所败,死于乱军之中的谣言,犹如晴天霹雳,万分悲痛,当即驱车前往石首江边,登上东岳山,站在石台上,朝着当年丈夫西行的方向嚎啕大哭,然后纵身一跃,跳入长江,了却了她凄婉的一生,结束了她无边的怀念。

不难看出,刘备·孙尚香传说是三国传说的枢纽,不仅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传说有交集,同时又引出了孙权、周瑜、鲁肃、吴国太等一众东吴历史人物。刘备·孙尚香传说以孙刘联姻的时间发展顺序为脉络,透过生动细致的人物刻画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这一脉络框架变得丰满起来。

二、刘备·孙尚香传说对孙刘联姻的民间文学化演变

(一)民间文学的主体(民众和说书艺人)因其阶层利益而按其意愿大胆重塑历史,形成他们臆想中的“信史”

“孙尚香”之姓名就是民间文学作品与戏曲小说臆想的结果,《三国志》(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中并没有孙尚香的真实姓名,只称其为孙夫人。小说《三国演义》曾提到:“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4](P38)而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认为孙坚无女,孙仁与孙朗是同一个人,这与《三国演义》的描述有矛盾之处。另外,《汉晋春秋》(4)习凿齿:《汉晋春秋通释》,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记载“孙夫人为汉孙坚之女,名仁献”。因而,孙夫人的真实姓名和本来面貌需要丰富的历史证据进行证明和充实。[5]“孙尚香”之名最早出现于京剧《龙凤呈祥》。清中晚期,京剧大众化传播,“孙尚香”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而这一名号的真实性无从考证。[6]

(二)政治观点正统化,按正统观念硬性区分忠奸,即贴标签

在刘备·孙尚香传说中,原本是乱世枭雄的刘皇叔,硬是被重塑成完美的好人形象,这与真实历史存在差异。《三国志》里的刘备并非一个仁君,仅是以乱世枭雄的形象呈现在文本中,《三国演义》却将刘备的形象提到了仁君的高度。王居宸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指出:“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刘备形象是多面的,《三国志》中大量关于刘备的素材经过删减之后,刘备的正面化形象更为突出,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7]《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为一个“仁德爱民”“义重如山”“礼贤下士”的完人形象。《三国演义》作为文学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三国人物的好恶倾向,这一倾向也被作为口头文学的三国传说继承了下来。在整个三国传说中,刘备、孙尚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等蜀汉历史人物的传说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都偏向于正面积极。与之相比,三国传说中对于曹操和孙权两派的人物描写较少,且都偏向于阴险狡诈,究其原因,民众和说书艺人因地位低下,重塑历史时,同情弱者,容易在讲述者和听众中产生共情共鸣。[8]

(三)将复杂历史简单化、道德化,将爱情婚姻家庭化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夫人不仅容貌端正、才思敏捷、心性刚烈,而且从小与哥哥们一起长大,颇有几个兄长的风度。正值妙龄的孙夫人与年近半百的刘备结合,完全是被迫接受的毫无爱情可言的政治婚姻,[9]并没有演义小说与三国传说中“美女爱英雄”式的浪漫。据《资治通鉴》记载,孙夫人的闺阁中“侍婢百余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10](P84)。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现实中孙夫人对与刘备政治婚姻的抵触,与演义传说中的浪漫描述存在差异。孙刘联姻是基于两方政治势力考量而形成的政治婚姻,始于刘备与东吴的合作抗曹,终于两派政治势力的分道扬镳,其背后是孙刘两派政治势力的博弈。而在刘备·孙尚香传说中,历史上复杂的孙刘联姻变成了美女爱英雄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再是正史所谓的政治势力博弈,而是刘备与孙尚香的家庭化情感历程。

(四)在表现手法上,将喜爱者神化,将憎恨者妖化

刘备与孙夫人在绣林山度蜜月时期,仙女为方便孙夫人照影梳妆,用法力变幻出的照影桥;大旱之年,为百姓降雨后转世的露水龙关羽;张飞行军打仗途中,为给士兵们讨水喝而用神力造就的景观“九涧七洼槐抱杨”;赤兔马死后幻化成的马山……这些都体现出民众因喜爱蜀汉历史人物而使其神化的表现手法。与之相比,曹操被塑造为生性多疑,连救命恩人都可随意杀害的白脸奸臣形象。孙权为牵制刘备,假心嫁妹,趁刘备行军在外,以母亲病重为由,哄骗妹妹带阿斗回东吴,打算趁机夺回荆州,该行径则充分塑造出其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可憎嘴脸。为其出谋划策的周瑜,则成为明珠暗投、助纣为虐的代名词。

(五)凡本地风物、民俗事象都与历史人物挂钩,寻找历史代言人

刘备为东吴招亲而准备的象征龙凤呈祥的喜饼;刘备与孙尚香大婚时,用荆州特产凤头鸡和活鳝鱼做成的菜肴“龙配凤”;大婚后刘备为讨孙夫人欢心,命厨师用鱼肉、猪肉和蛋液蒸制而成的点心“娘娘糕”,均成为荆州地区的特色美食。这些都体现了刘备·孙尚香传说对于荆州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言作用,使这些地方特色饮食与刘备、孙夫人两位历史人物挂钩。

(六)融入民众的生活哲学和处世之道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讲述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前听取皮匠的建议,将稻草人披上皮甲,使其更像真人,从而骗过曹操,成功借箭。这一谚语告诫人们,遇事要商量,不可自以为是。“喜谈过五关,不说走麦城”,反映了民众只说成功不提失败,报喜不报忧的心理。“曹操自有知心友,关公也遇对头人”,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什么样的人,在处世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也不可能没有敌人。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处世智慧,时至今日仍值得细细品味。

三国历史经过了民间文学化演变,其故事内容相较于正史典籍中的记载,呈现出简单化、脸谱化与非理性化的叙事特征,形成区隔于上层精英之作家文学作品的三国传说。在中国古代,识字是上层知识精英的专利,不识字的百姓自然无法通过阅读史书典籍与作家文学作品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诸如刘备·孙尚香传说之类的民间文学作品,自然成为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精神食粮。劳动人民是此类传说的受众,同时也是其创作者与传播者。正是由于刘备·孙尚香传说的传播受众为广大中下层群众,三国历史文化才得以跳脱出原有历史典籍与作家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范畴,体现在荆州地名景观、饮食、谚语等方面,对荆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刘备·孙尚香传说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传播

刘备·孙尚香传说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并非如中国古代作家文学作品般透过书面文本在上层精英群体中传承,而是以世代口耳相传的形式,动态传播于民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三国历史的民间记忆。[11]虽然这种传播方式相较于书面文本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却为民间社会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火种,其价值不言而喻。刘备·孙尚香传说作为荆州的重要民间传说,其在民间的传播,于荆州地名景观文化、饮食文化、谚语文化中均有体现。

(一)荆州地名景观文化

荆州很多地名景观源自刘备·孙尚香传说,如公安县地名与石首绣林山景观的由来。公安县隶属于荆州市,其地名来历就与刘备有关。在刘备·孙尚香传说中,人们尊称左将军刘备为左公,刘备驻扎在油江口以后,很多人来信问候他,信中总是问:“左公安否?”刘备因为忙于军务,没工夫详细回信,就统一回复两个大字:“公安”,因此,刘备驻军的地方就被命名为公安。

石首城北的绣林山,旧名岐阳山,相传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招亲岐阳山,“挂锦于山,结绣如林”,岐阳山因此改名为绣林山。绣林山是石首三国文化的代表,在绣林山山顶,至今仍立着一尊孙夫人的塑像。塑像附近有一座绣林亭,据说刘备东吴招亲后同孙尚香回荆州,曾在这里停留。此外,孙夫人大病初愈后,开口讲话的故地荆州市公安县黄金口;埋葬孙夫人爱猫的旧址荆州市金猫口村;象征“孙刘和好,相睦公安,共建大业”的荆州城垣南隅公安门;曾为孙尚香梳妆照影用的照影桥;孙尚香回东吴后日夜盼望刘备归来的望夫台等,这些地名景观的来历均与刘备·孙尚香传说息息相关。

(二)荆州饮食文化

荆州地区的许多特色小吃与刘备·孙尚香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荆州名吃龙凤喜饼。相传在三国时期,孙权和周瑜共谋“美人计”,假意将妹妹嫁与刘备,实则是想借联姻之由杀掉刘备,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决定将计就计,来个假戏真做,招募各地能工巧匠为刘备去东吴招亲制作礼品。有位老师傅做了配有龙凤图案的大喜饼,象征着龙凤相配、吉祥如意。龙凤喜饼既有荆州的酥脆,又有东吴的清甜,十分爽口。诸葛亮令赵云带领500名士兵,将一万枚龙凤喜饼送到南徐城中各家各户,并编出歌谣“刘备东吴来招亲,龙凤喜饼是媒证”。不到几天功夫,城里老幼都知道刘备到东吴招亲的事了。不久,吴国太果真将女儿许配给刘备。刘备后来特别赏赐了做龙凤喜饼的师傅,在他的家乡专门修建了一个龙凤喜饼店,诸葛亮为店题写了“吴永凤”的牌匾。从此,龙凤喜饼成了荆州地区老百姓娶亲嫁女的至上礼品。

(三)荆州谚语文化

刘备·孙尚香传说中的谚语故事是荆州三国谚语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谚语“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相传在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两次向孙权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使者鲁肃拜见刘备,刘备提出暂借东吴荆州之地的请求,并写下“今年借,明年还”的借条。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蜀汉基业。可当孙权派鲁肃去要回荆州时,刘备却表示借条上只写了“今年借,明年还”,并没具体写何年借、何年还,因而不予承认。从此,在荆州地区就留下了“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谚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老赖”行径。除此之外,诸如“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东吴来招亲,龙凤喜饼是媒证”“桃园三结义,爬树论高低”,这些谚语典故均来自刘备·孙尚香传说。

综上所述,刘备·孙尚香传说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使三国历史文化内嵌在荆州的地名景观、饮食、谚语等日常生活方面,透过这种方式,三国历史文化已成为荆州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荆楚文化[12]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结语

刘备·孙尚香传说是民间文学瑰宝,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该传说以历史典籍与作家文学作品中的刘备、孙尚香为原型,以生动朴素的故事情节和生生不息的口述传承,将三国历史文化印记渗透到荆州地名景观、饮食、谚语等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刘备·孙尚香传说是传承荆州民间记忆的重要载体,透过它我们得以窥探到一个独属于中下层民众的三国世界。与书写在纸面上的三国历史不同,刘备·孙尚香传说中的三国是一个简单化、脸谱化、非理性化的世界,充满民间社会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浪漫想象。正因如此,刘备·孙尚香传说才会超越三国历史典籍与作家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以扎实的群众基础,在个体之间与代际之间薪火相传。刘备·孙尚香传说对孙刘联姻的民间文学化演变与对三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在旧时中国乡土社会是相当成功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乡土社会正在走向衰落[13],加之互联网时代新兴娱乐手段与信息获取方式的丰富性,民间文化土壤流失已成为刘备·孙尚香传说在今后一个时期传承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这一挑战也是众多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面对的。[14]新时期,如何活态传播刘备·孙尚香传说,使之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值得学界进一步探讨。反观刘备·孙尚香传说对三国历史文化演变与传播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摒弃曲高和寡的精英叙事思维,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与形式,制作出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是刘备·孙尚香传说在新时期传承发展的合理思路。笔者认为,利用新兴的短视频、公众号、直播等网络媒体,将刘备·孙尚香传说加以呈现,辅以精美直观的漫画插图,或将传说内容融入游戏、动漫、影视作品创作,使其传播形式与内容更加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对刘备·孙尚香传说中出现的地名景观加以利用,打造三国特色文旅产业,以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刘备·孙尚香传说的传播,均不失为可供尝试的方案。

猜你喜欢
荆州孙权刘备
读懂刘备
中国荆州·首届中华诗人节合影
任用拆台的人
崛起的荆州诗歌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爱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