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词”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11-22 12:47陈力士
关键词:诗化个案研究学报

陈力士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以诗为词”为宋代文学、文体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除文学史教材、词学批评论著、词家专题论著外,学界以“以诗为词”为关键词的论文不少于570篇,以“以诗为词”为题目的专题论文和著作不少于200篇(部)。综合考究近四十年来研究成果,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近四十年以来,学界关于“以诗为词”的研究,主要采用作家个案、文学关联、文体关系三种方法,向文体关系史进军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

一、作家个案研究

以某个作家作品为中心探讨“以诗为词”(或词的诗化)内涵、特征的研究,采用了作家个案研究。“以诗为词”有时也被称为词的诗化(两者不完全等同)。目前学界关于“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基本以单篇论文形式呈现,关涉的词作家有韦庄、李煜、欧阳修、柳永、张先、苏轼、晁补之、黄庭坚、秦观、晏几道、贺铸、周邦彦、李清照、陆游、姜夔、陈维崧、张翥等。

有关韦庄“以诗为词”的研究,有莫立民《论韦庄词与“以诗为词”的源头》(《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白静《论韦庄词的“诗化”》(《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10期)、来梅《论韦庄词的诗化倾向》(《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等论文。李煜“以诗为词”的研究,有邹华《论李煜词的诗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袁和平和袁娇萍《论李煜“诗化之词”的美感特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等论文。

有关苏轼 “以诗为词”的研究比较多,其中有王婕《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李笑野《从化诗入词看苏轼的“以诗为词”》(《蒲峪学刊》,1994年第1期)、王永金《词之“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田耕宇《“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宋先梅《苏轼“以诗为词”的文体价值与文本意义》(《天府新论》,2005年第3期)、木斋等《苏轼“以诗为词”涵义综论》(《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等论文。

有关晁补之“以诗为词”的研究,有张美丽《论晁补之词之“以诗为词”》(《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有关黄庭坚“以诗为词”的研究,有姚菊《论黄庭坚诗化词之得失及其影响》(《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6期)、梅华《黄庭坚“以诗为词”及其文学史意义》(《唐都学刊》,2012年第6期)、金丙燕《论黄庭坚词的诗化倾向》(《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等论文。有关秦观“以诗为词”的研究,有傅蓉蓉《秦观与苏门词学“诗化”运动之离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刘秀娟《秦观“以词为诗”研究》(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等论文。

有关欧阳修“以诗为词”的研究,有高卫红《从词的诗化看欧阳修对苏轼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刘月恒《词笔潇洒铸真情,偶来诗化开新境——论欧阳修词的真情流露与诗化倾向》(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有关柳永“以诗为词”的研究,有陈登平《柳永词的用典及其诗化倾向》(《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杨林夕《略论柳永的“以诗为词”》(《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3期)等论文。有关张先“以诗为词”的研究,有张美丽《论张先“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15年第1期)、谢雪清《论张先词的用典及化诗入词》(《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等论文。有关晏几道“以诗为词”的研究,有邱昌员《简论晏几道与“以诗为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孙歌《论晏几道词的化诗现象》(《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2期)等论文。

有关贺铸“以诗为词”的研究,有陈心浩《试论贺铸词的诗化技巧》(《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5期)、杭勇《论贺铸词之“诗化”》(《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等论文。有关周邦彦“以诗为词”的研究,有胡洋《周邦彦羁旅词对倦客心态的诗化书写》(《文艺评论》,2014年第10期)。有关李清照“以诗为词”的研究,有王晓霞《略论李清照以词言志的诗化美》(《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王晓霞《从词论看李清照词的诗化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1期)。有关陆游“以诗为词”的研究,有房日晰《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练怡《从诗化之词的美感特质看陆游词之得失》(《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有关姜夔“以诗为词”的研究,有曹渝扬《论姜夔“以诗入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1期)。

以上“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对象皆为宋人,其他朝代词人的个案研究,目前有元张翥、清陈维崧,研究论文为周绚隆《论陈维崧以诗为词的创作特征及其意义》(《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和郭学利《张翥〈蜕岩词的诗化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

“以诗为词”(词诗化)的个案研究,旨在从某一作家词作中寻找不同于传统词的个性和同于诗的共性,围绕着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功能展开,探讨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以诗为词”首见于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是针对苏轼的词提出的。从逻辑先后顺序上讲,其他词人“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皆建立在苏轼“以诗为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苏轼“以诗为词”现象,理解“以诗为词”的本质,阐释“以诗为词”的内涵,由此迁移出去,看其他词家“以诗为词”的情况。

“以诗为词”个案研究的成就在于:将“以诗为词”落实到个人作品内部,从题材内容、手法风格、意境功能等角度,剖析细化和个性化了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呈现出例证细致深刻,数据精细,有说服力的优点。众多个案研究总结了 “以诗为词”这种创作现象的普遍性、共性与个性特征,使得“以诗为词”有了规律性和规则性,由词学现象上升为词学手法,并嵌入词学理论与文体命题的内涵之中。

从思维角度讲,“以诗为词”个案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分析皆不离题材内容、手法风格、意境功能等剖析角度,类型化痕迹明显;思维、视角僵固,一个作家的个案研究出一两篇论文后便难有后继研究;除挖掘新个案外,“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难以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从个案研究的缺陷看,个案研究往往缺少整体发展视野。“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词体观念几乎是静止的。不管是苏轼之前的作家,还是苏轼之后的作家,宋人对于词的理解还是苏轼时代的传统词,几乎所有“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都将传统词理解为“言情、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娱宾遣兴”。这样综合看“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以苏轼为逻辑起点的研究,不自觉就变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研究,“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就变成了苏轼的影响研究,而苏轼的影响也成了悖论:个案研究证明了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有影响有贡献,但苏轼以后一直不变的词体观念,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被接受而纳入“词统”,这意味着苏轼的贡献又被否定了。

二、文学关联研究

“以诗为词”并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或手法,它与文学内部其他因素、文学外部因素存在一定关联。研究者在作家作品外探寻“以诗为词”的关联对象,将“以诗为词”置入关联性语境或环境中,挖掘“以诗为词”的文学深度、文化内涵、哲学意蕴时,采用了文学关联研究。“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有文学内部要素关联和文学跨学科关联两种研究。

(一)文学内部要素关联

目前学界主要从时序、因果、矛盾三个维度出发,探寻文学内部要素的关联性。

时序关联,是将“以诗为词”置放于作家、流派、词体观等关联对象的历史中动态考察,由此突破个案研究的静态剖析,寻求“以诗为词”的衍生性内涵及价值。谢雪清《论北宋初中期“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的发展轨迹》(《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张美丽《“以诗为词”对唐宋词演进的意义》(《文艺评论》,2015年第2期)、张巍《以诗为词:诗学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论断评议》(《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许伯卿《论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9年第1期)等为此类研究。 矛盾关联,是将“以诗为词”置放于矛盾关系的一方或双方中查看,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挖掘“以诗为词”的内涵和意义。高峰《“以诗为词”与“别是一家”——论苏轼、李清照词论的殊途同归》(《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7期)、余意《论“以诗为词”的词学意义》(《阴山学刊》,2005年第5期)、许伯卿《论北宋中后期两大词学流派对词体诗化理论的贡献》(《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6年第6期)、许伯卿《北宋中后期词坛“曲词派”词体诗化理论发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7年第6期)等属于此类研究。

因果关联,是将“以诗为词”放置到宋代词学语境中查看,跳出今人研究的误区,重新探寻“以诗为词”与词体观念的因果联系,探讨“以诗为词”的内因和本质。诸葛忆兵《“以诗为词”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刘石《试论尊词与轻词——兼评苏轼词学观》(《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等属于此类研究。

(二)文学跨学科关联研究

文学内部要素关联研究,是从时序、矛盾、因果等维度出发,在文学内部找寻“以诗为词”的关联组合对象,建构论述视角;而文学跨学科关联研究,则是将文学要素与其他学科要素相关联,利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思维进行“以诗为词”特征、成因、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以诗为词”的跨学科关联研究,主要关联了心理学、文艺美学、文学文化学等学科。

“以诗为词”的文学心理学关联研究,将创作关联作家环境、性格、创作心理等心理学要素,利用文学心理学的学科思维模式和分析特长开展研究。张英《谈北宋贬谪词人之畏祸心理对词体“诗化”的影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虎锐《人格流变和“以诗为词”》(《昭通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张英《论宋代词人贬谪对词体“诗化”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李晖《论北宋后期词的诗化形态》(《北方论丛》,1999年第3期)等属于此类研究。

“以诗为词”的文艺美学关联研究,将文学关联美学,利用西方文艺理论的原理、方法和思维,探析“以诗为词”的内涵、成因和意义。赵英超《“视域融合”视野下“以诗为词”的论辩》(《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杨海明《唐宋词美学》(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的第四章《别立一宗:词中“变体”向诗回归》、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的第二章《诗化之词》属于此类研究。

“以诗为词”的文学文化学关联研究,将文学关联文化学,从思想、政治、宗教、精神风貌层面上,探析“以诗为词”的内涵、成因和意义。邵静《苏东坡“以诗为词”的佛禅背景》(《兰州学刊》,2009年第6期)、李世忠《北宋词人诗词一体观成因脞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刘佳宏与姚泽慧《“以诗为词”与“北宋党争”》(《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涂育珍《宋代“以诗为词”现象析论》(《兰州学刊》,2007年第11期)等论文和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一书的下编《雅与俗的冲撞——唐宋词的社会文化层次》、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一书第六章《词的诗化——主流文化的悄然回归》等,属于此类研究。

“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跳出“就事论事”的狭窄视野,充分运用历史唯物辩证发展思维和跨文学学科思维优势,基于文学性关联,在文学内外广阔的空间中探寻深度意蕴,丰富和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内涵、成因、价值和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很多,不论是论文还是专著,每一种关联研究皆勾连了文学内部或外部,呈现出独特的观望视角和研究思维,当然,关联之度如果没有把握好的话,会出现以下问题。

时序关联如过于单一,仅重视事物结果的时间线性罗列,对事物的内在变化及关系属性关注不够,在论述“以诗为词”的意义或价值时,往往就会缺乏说服力。矛盾关联研究没有把握好度的话,会过于强调对抗性,侧重于分,人为割裂“以诗为词”整体合一的历史面貌,其研究往往会预设先行、以论带史、重演绎轻归纳。因果关联研究的立论是建立在对材料的占有、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的逻辑推演,一旦材料理解把握不到位,或有证伪的新材料出现时,因果将失准,研究将失效。

文学关联心理学的研究如果没有把握好度,会过于强调客观环境影响,而对关涉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则往往一笔带过,因而显得牵强或神秘。文学关联美学的研究如若只是套用西方术语和方法,则研究有生搬硬套之嫌。文学关联文化学的研究关联对象间的关联度如果不契合,联系没有必然性,则研究将有论述松散,泛泛而谈之弊。

三、文体关系研究

“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指从文体关系角度研究“以诗为词”,在诗、词两种文体的同异比较和生成变化中探究诗、词文体的特质和动力机制。文体关系研究强调文体特性及关系属性。“以词为诗”等相关反命题也属于“以诗为词”文体关系研究的内容。目前学界关于“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的论文和专著颇多,从关系属类和思维方向角度看,有单向关系、双向关系和多重关系三类研究。

单向关系研究。单向关系指“以诗为词”由诗体到词体单维度的关系。单向关系研究关注诗体对词体的影响,落脚点在于词,即在诗词文体比较中关注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整体发展,而不考虑词体对诗体的影响。赵晶晶《试论诗词的不同艺术特征与苏轼“以诗为词”的迹象》(《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1期)、彭玉平《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木斋《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等论文属于此类。

双向关系研究。“以诗为词”的双向关系研究即从“由诗到词”“由词到诗”两个维度出发,探究诗词互渗互鉴的效果及相互影响。双向关系研究为“以诗为词”的泛化和深化研究,有利于考察文体关系属性及文体增长的动力源。黄海和宁智峰《陈与义诗词互动之考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刘蔚《“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论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现象》(《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等论文和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七章第二节《以诗为词与以词为诗》等属于此类。

多重关系研究。多重关系研究,属于“以诗为词”的泛化和深化研究,关系属类多于两种,在诗词两种文体比较的基础上,再增添文或赋;在文学一体观的观照下,探讨多种文体关系间的传递、互摄效果及价值。“以诗为词”多重关系研究,重点落在文体间的互摄及词体演进的动力机制上。仲冬梅《以诗为词与以赋为词——论东坡词之“破体”》(《文学前沿》,2004年第1期)、彭国忠《对“以诗为词”的重新认识》(《词学》,2003年第14辑)等论文,以及谷曙光《贯通与驾驭:宋代文体学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一书下编第三章第一节 《“以诗为词”的争论》属于此类。

“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的逻辑优势在于,善于宏观动态的归纳、推演和论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始终将重心放在了生生变化的文体之“体”上,即在文学文体互动关系中阐释词体的演变及动力机制,从文学内部论述文体发展,文体的生命整体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得以解说。当然,相对于文学外部关联研究而言,文体关系研究对于外因的探究稍显不足。

反过来看,目前学界将诗词关系研究的重心放在“以诗为词”这一维度上,研究局限于诗词离合关系中的合,或在合的基础上探究合中有离的张力关系。 “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在论文有限的篇幅论说中,过于关注体的整体发展,在动态上的把握不够细致,在微观层面上的分析还有待加强,诗词文体关系研究在动态层面和微观层面还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四、“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文体关系史研究

“以诗为词”研究从一开始就关注了诗、词两种文体,不论个案研究,还是文学关联研究,皆在辨明诗词文体特征后展开研究,宽泛地说都属于诗词文体关系研究。诗词关系研究比“以诗为词”研究多了“由词到诗”这一维度,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泛化深化。从目前研究的趋向看,“以诗为词”研究已经逐渐过渡到诗词关系研究,并逐渐走向文体关系研究。如果诗词关系研究能够将“以诗为词”三种研究方法的优点集中起来,即能够将作家个案研究法的细致、文学关联研究法的兼顾内外因、文体关系研究法擅整体动态把握三个优点综合起来,那么诗词关系研究将会走得更远。

陈伯海在《文学史与文学史学》中说:“一部文学史无非是众多文学作品的总和,抓住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找出影响创作的诸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便不难由微入宏地逐渐上升到文学史动力结构的层面上来。”[1](P246)其意思是说,史的研究要抓住宏观和微观,内因和外因。文体关系研究恰好在微观和外因的研究上有所欠缺。文体关系研究能否加入史的方法与思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能否进一步深化为文体关系史的研究?如果可行,“以诗为词”三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将在文体关系史研究中得以保留并得到发扬。

然而,文体关系史研究的难度比较大,张仲谋先生说:“文体互动,并没有现成的、自在自为的研究资料。它一方面是散见在文学史动态发展的历史性过程中,另一方面是散见在不同文体共时性的消长互动中。所以它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都有更高的要求,只熟悉一体或一段文学的人很难捕捉到文体互动的信息或踪迹。”[2]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已有学者在尝试文体关系史的建构了。

许芳红《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尝试勾勒南宋前期的诗词文体关系。该书以人系史,以陆游、姜夔、辛弃疾三位诗词兼擅的作家之诗词作品进行文本比较分析,用现象论、题材论、艺术论、风格论、身份论、文化论七个专题,探讨了诗词的互动影响。该书指出,诗对词的渗透使得南宋词全面回归儒学诗教话语体系,“将词变成了文人士大夫抒情诗,提高了词品”[3](P223),丰富了词的风格;词对诗的渗透体现“词的委婉幽约能赋予南宋诗细腻与含蓄,使南宋诗由宏大叙事抒情趋向私人化内心情感的抒发,赋予南宋诗以柔情雅韵”[3](P236)。该书能够兼顾微观与宏观,在比较方法上呈多层面、多角度。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在诗词关系的论述中,论到了词对诗的影响,论述角度新颖,观点新锐。该书以三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为中心,以专题形式展开论述,诗词双向关系的把握是其学术亮点,但时间线性和文体演进的脉络则显得不够清晰,在史的宏观和体的整体发展性把握上,还有待深化和细化。

李冬红《词体诗化、曲化的批评解读与词史进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一书,尝试勾勒出词与诗、曲文体互动的关系。该书围绕着文体的离合关系来勾勒和推演词体发展史,宏观层面上,史的总括与分代,体的整体发展,拿捏准确,且有独到的见解;微观层面上,则在各时代词体演进的线索、细节、实证分析方面,同样有待深化和细化。

总之,文体关系史研究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文体关系史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研究难度大,研究视角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可谓困难重重。但学术是在累积中发展的,个案研究将“以诗为词”由词学现象提升到词学手法的高度,文学关联法又将“以诗为词”由词学手法深化为词学理论,文体关系研究再将“以诗为词”由词学理论延伸为文体命题,从“以诗为词”研究发展到文体关系史研究,是有累积能发展的。

猜你喜欢
诗化个案研究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旅行美食纪录片《波登过境》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