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再别康桥》选段《一首桃花》的演唱技巧与艺术处理

2022-11-22 13:47宋雨琨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一瞥再别康桥咬字

宋雨琨

一、歌剧《再别康桥》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原诗是由徐志摩所写,全诗以徐志摩离别康桥时情感变化为主线,抒发了他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徐志摩用其精妙的手法,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对康桥的爱恋,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在2001年,周雪石编曲,陈蔚编剧并导演,将《再别康桥》改编成一部小剧场歌剧,并于同年12月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歌剧以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为题,描绘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等知识青年关于爱情、理想、事业、生活的故事。《再别康桥》作为国内首部小剧场歌剧,人物角色简单,关系明了,音乐旋律优美流畅,深受观众喜爱。这部小剧场歌剧没有特别华丽的舞台效果,也没有宏大的交响乐队,取而代之的是室内小型乐队伴奏,简单却又恰到好处,将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青年的个人气质用温暖流畅的音乐详尽地描绘出来。这部作品清秀简练,精致细腻,既能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又能够体会到人物内心和人物关系之间复杂的感情。

剧中演唱作品均用徐志摩和林徽因诗作为词,作曲既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因素,同时也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特点,精确演绎了这一段令几代人记忆深刻的浪漫故事。原诗《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在香山双清养病时所写,描写了春天桃花的精美姿态,表达了林徽因内心对大自然的赞美,内心的明朗豁达,以及她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整首作品的旋律是林徽因的标志性旋律,作曲家在谱曲时用了能够代表柔美典雅女性的小提琴来演绎,并用流动性较强的钢琴加以映衬,将原诗在歌剧作品中发挥出了极致的诗意,表现出了林徽因清纯恬静的性格,也正是这一唱段将整部歌剧推向了高潮。

二、《一首桃花》的演唱技巧

(一)歌曲演唱中的咬字与归韵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首先了解,这首诗本身就是温柔抒情的。作曲家周雪石将诗词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静态的桃花:“桃花,桃花”在吐字后要迅速归音到“ao”这个韵母上,并且咬字时不能太重,太重会破坏第一部分所营造出的静态桃花的意境,再自然地过渡到“花”字,嘴巴放松。“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句中,“朵朵”是“d”开头,需要注意的是,“d”这个声母比较容易造成音乐中断的感觉,所以这一句在演唱时,字头切不可咬得太重,这一句都归在韵母“an”上,属于开口音,要注意头腔位置的保持和牙关的放松。“一瓣瓣地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一句在演唱时要注意“息”的咬字,韵母“i”是很好发音的,但是会容易将音乐的流动性给打断,将字咬得太过于死板,这里在演唱时需要时刻保持音乐的流动性,将字头“x”快速松掉,归到韵母“i”上。

第二部分着重展现动态的桃花:“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在演唱这一句的最高音“那”字时,声母“n”要注意挂头腔位置,松声母时要快,归音到“a”时要保持头腔的位置不能松懈。最后“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撇多情的痕迹”在咬字时要注意“她”和“在”这两个字。“她”是这一句最高的音,又衔接了刚才歌曲高潮的一句,字头要出来的流畅迅速,带着韵母“a”快速带动整句。“在”这个字在笔者练习咬字的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声母“z”轻轻带过,这里的复韵母“ai”在归音时需要将它唱得圆润一些,演唱时想象着声音在头腔中轻轻画了一个圆圈。最后一个“迹”字也要向“息”字一样,不能够将“i”韵母咬得太过死板,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句,最终完成整首作品的演唱。演唱一首作品要“有始有终”,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要时刻注意。这首作品的整体感觉是优美静谧的,所以咬字时一定不能够太重太突兀,要将每个字咬得清晰又富有柔美之感。

(二)气息的运用

每一首作品在演唱时最必不可少的就是气息的运用,要有的放矢,不能全篇硬撑,不仅失去了歌曲富有的音乐美感,也会让演唱者在演绎这首作品时感到非常的吃力,在演唱时做到喉咙打开,所有的字“叹着唱”,腹部用力,保证气息的流动性。在这首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有几处气息的运用是比较特别的。

1、“像是春说的一句话”这一句中,在“说”字唱完后,要用到声断气不断的方法,听起来声音有一个小的停顿,但是气息并没有断,起到一个推动情感的作用。

2、“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句有一个八度的大跳,这一句在演唱时要做好气息的准备,结合咬字控制好声音,“朵朵”两字首先要挂好头腔位置,唱“露”字是要结合气息迅速向前向上送,后咽壁拉开,做到“吸着唱”,不能让声音唱到腔体外,在“是一些”前面快速、轻轻地换气。

3、“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这一句在“吐”字后有一个八分休止符(见谱例)并且音符上还有连音线,表明这一句既需要有停顿还需要连贯,所以这里再一次使用了声断气不断的方法,并且在“息”字唱够三拍后不换气,而是在“含着笑”后面的八分休止符时偷换气,推动整个作品的音乐感觉。

4、“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这一句需要非常强的气息支撑,要保持声音的流动性,做到“叹着唱”,保持头腔位置,在声音到位以后不能停留,需要腰腹用力拉紧气息,带动声音前后张开。这时可以想象着身体内部有一条长长的履带在快速运作,从脚后跟一直到头腔,将声音从头腔送出去。

5、“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句中需要注意几个小气口的位置:唱完“薄唇边”不换气,紧接着唱“一瞥”然后换气,前两个“一瞥”都要有一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换气幅度要小。

气息是每一位演唱者在进行歌曲演绎时最重要的因素,犹如一栋大楼的地基,调动气息的积极性,这首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首作品在气息运用方面是有很多特别之处的,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乐句划分,由于作品本身的音乐感觉比较自由,所以在气息的处理上更是需要多加注意,一些小的气口不能作大幅度换气,更多是使用偷换气的方式来完成。在每首作品的研究以及演唱中,处理好乐句的划分,也能够加强演唱者和听众对于作品的情感的抒发。

三、歌曲的艺术处理

(一)歌曲强弱处理

从这首作品的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诗的主角是桃花,季节自然是春天。春天是温暖柔和的,作曲家选择钢琴和小提琴合作为这首作品伴奏,营造了一种优美、静谧的意境。前文提到作曲家将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是静态的桃花,开头标记的速度为Andante行板,每分钟69拍,4/4拍,并且多使用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在演唱时不能够咬字生硬,要有强弱的变化。“桃花”由弱到强再到弱,第二个“桃花”要比第一个强一些,仿佛满眼的桃花,有春风在轻轻吹动,花瓣飘落下来,时而近,时而又飘远了,这样的感觉需要用强弱的变化体现出来。

第一部分中有一句高音的出现“朵朵露凝……生姿的顾盼”,这时“朵朵露凝的娇艳”的力度应该是中强,注意声音不要冒尖,到之后“……含着笑”渐渐弱下来。整体第一部分的强弱变化应该是由弱到中强,再到弱,用这样的方式展现静态桃花的美感。

第二部分着重描写了动态的桃花,这一部分的速度也从开始的行板变成了稍快(多一点),每分钟72拍,运用了3/4和4/4拍的交替,节奏型相较于第一部分也有所变化,“看,那一颤动……一瞥多情的痕迹”整体比第一部分要强一些快一些,但不是突强,而是慢慢地强上去,最后三连音的使用,更加突出了桃花的灵动和动态美。从“看”字由弱到强,速度加快,在第二遍演唱时,要比第一遍再稍微强一点,一直到“在三月的薄唇边”渐渐弱下来,到“一瞥,一瞥”渐慢,在最后“一瞥多情的痕迹”一句回原速,最后以弱声结束整个作品。

这首作品在演唱的过程中,强弱和速度的变化对比是很明显的,第一部分是弱得慢的,第二部分是强得快的,这样的对比带给人们一种情感上的反差,能够让听众明显感觉到演唱者的情绪,以及诗中描绘场景的变化。

(二)歌曲的情感表达

在学习一首作品之前,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了解,由于这首作品本身是一首现代诗,所以再演唱之前可以先进行朗诵,有助于演唱者把握整首作品的情感。从“桃花桃花”到“生姿的顾盼”,要向讲故事一样,仿佛在和听众交流,语气平缓:唱着春天到了,吹来阵阵暖风,桃花渐渐开放,一束又一束的殷红,像是春日的轻语。朵朵桃花透露着玲珑剔透的颜色,一瓣瓣地光致仿佛是春天的呼吸,带着少女般含蓄的笑容,那是春天的眼睛在望着生机勃勃的大地。剧中徽音身穿旗袍披肩,望着远方,眼中尽是柔情,这时徐志摩出现了,两人久别重逢,言语中透露着再次相见的激动与喜悦,志摩朗诵起这首诗,徽音坐在椅子上回忆起往事,前奏结束徽音开始深情演唱。整段在演唱时,要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仿佛眼前就是满山的桃花,花瓣飘落下来,由远及近。这一部分的速度不算特别快但是也不能够慢,在演唱时要时刻注意作品的流动性,感情是委婉温柔的,语气含蓄又渴望表达。

从“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到“多情的痕迹”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语气自由,情感真挚热烈,随着节奏、力度的逐渐增加以及三连音的运用,推动着演唱者将情绪慢慢地释放。诗中运用了拟物的手法,讲述着漫山遍野的桃花花瓣被春风吹落,将朵朵桃花比喻为一位年轻的女子,站在春风中,裙摆被春风吹起,犹如片片花瓣颤动在微风中,“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撇多情的痕迹”重复演唱第二遍的时候,情绪要比第一遍更饱满强烈,在结尾时“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迹”更像是回忆起康桥往事,“迹”字在演唱时渐弱,好似春风渐渐弱了下来,那位年轻的女子离开了,花瓣片片落在地上,最后以钢琴的琶音和小提琴的揉弦结束全曲,这样听起来既舒服,又给人以美感。

这首作品的情感整体是温暖含蓄的,要由景及情、由静及动、触景生情、由里及表,由内心再到整体的情感释放。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在理解了一部作品之后,需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让观众听到这首作品的美好之处,才能够体现出这首作品的价值。“桃花”这首作品无论在歌词上还是音乐上的表现都特别美,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更是要时刻充满深情,充满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赞美。

结 语

《再别康桥》这部小剧场歌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虽然规模不似其他大歌剧一样有华丽的舞台布置,震撼的舞美灯光效果,宏大的交响乐队为之伴奏,但是整部作品温暖细致,让观众听起来非常舒服。《一首桃花》可以说是整部作品中最经典的唱段,不刻意写词,只用林徽因本人的诗作塑造了剧中温柔知性的形象,而作曲家的编曲更为诗作增添了一份诗意。这首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词作者徽音虽然抱病,但全诗并无一点抱怨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美的向往,虽题为“一首桃花”,却也是“一枝桃花”“一树桃花”“一片桃花”。

在学习演唱这首作品之前,笔者查阅了许多林徽因的诗作,从她的诗中能感受到她的温柔多情,才华横溢,心境通透开朗。通过朗诵她的诗也能够体会到她内心的情感,这对于笔者演唱这首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这首作品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开始咬字太重气息不够用,造成音乐中断,失去了整首作品的音乐美感;不懂得用“说”的方式来处理歌曲的前半部分,使作品显得生硬,没有感情。之后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然后可以一句一句连贯起来,最后能够完整地演唱整首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又通过朗诵原诗的方式,使林徽因这个人物角色更加立体,同时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潜台词做了一定的设计,使得人物情感更加丰富有层次,最终能够声情并茂地演绎这首作品。通过研究《一首桃花》的演唱技巧与艺术处理,也通过自己不断地体会实践最终认识到:不够了解一首作品,在演唱时就是空洞的,会使整个角色没有生命感,观众也不能够感受到歌声中的情感和内心情绪的传递。要演绎好一首作品,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且细致研究,比如对歌词、旋律以及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情感。■

猜你喜欢
一瞥再别康桥咬字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跟踪导练(四)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歌唱的咬字艺术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