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踏歌在日本

2022-11-22 16:18张凯文
黄河之声 2022年9期
关键词:宫廷日本文化

张凯文

引 言

自隋唐灭亡之后,唐代统治者吸取隋代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唐朝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刺激了唐朝的社会文化百花齐放,唐朝的诗、词、文学、舞蹈、音乐都逐渐发展起来。唐代继续沿袭并完善了隋代的科举制度进行选拔人才,给众多贫民阶级更多机会得到重用,所以在当时的一些诗词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形态。鼎盛时期的唐朝,来自各方的少数民族的归顺也给唐朝注入了新鲜的文化活力。唐代以自身雄厚的实力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众多周边国家纷纷来到中国学习借鉴。

踏歌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遗址出土的两件彩陶盆,绘制着携手起舞的画面,画面上能够清晰地看到一群人在携手起舞,一件上面是五人一组,另一件至少有十人,两件彩陶盆的图案都很清晰的表现正在舞蹈的人们,无论五人一组,还是十几人一组,他们的舞蹈姿态相同,甚至着装相同,发饰相同,并且图案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体人物为女性,而这些女性的身高、仪态都是极为相似的,通过“静”我们能够推断出当时的动态场景,画面上舞动的人们节奏都是一致的。综上可以说,踏歌在原始时期就已出现,并且是作为原始歌舞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原始时期的巫术乐舞,再到先秦时期的以宗教祭祀为主的乐舞,到了汉代,更多的是转向自娱自乐的性质。汉代处于“大一统”时期,富足的经济物质生活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通过恢复儒家礼乐制度,汉代乐舞呈现出多样化的姿态,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并蓄发展。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竟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继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①这里所描写的就是汉高祖时期,于宴会上表演踏歌的情形,这是多以女乐舞蹈为主。此时的踏歌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情感需求,以歌抒情,借歌起舞。

踏歌到了唐代就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拥有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欣欣向荣的科学技术,经济以及文化的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都为这种兼容并蓄的唐朝文明,成为奈良时代日本倾心想要学习的对象,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并带去了佛教文化、音乐文化、文字以及效仿唐朝的制度。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日本传入踏歌的方式是通过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这里浅谈一下日本派遣遣唐使的主要目的与肩负的使命。在政治上,唐朝一直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自日本在白村江战役之后,看到了实力强盛的唐朝,积极想与其进一步交流发展。日本想通过派遣使团来进行“输入”和“输出”,以此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但许多政治学者强调的政治目的则是“无求于中国”,仅仅为了宣扬国威。

在经济上,主要体现在贸易的相互往来。其表现形式为通过朝贡和赏赐来体现。即:遣唐使通过贡献给唐朝赠品,唐朝则再进行答礼,从其遣唐使的人员配置来看,并没有专设分管贸易的专员,所以,经济也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在文化上,国力强盛的唐朝在经济的发展基础之上,文化发展遍地开花。古代的东亚世界,一个国家欲想成为政治大国,首先必须成为文明大国。排除了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其主要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来看,他们并没有内忧外患的困扰,统治阶层致力于文化建设,并且日本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和留学僧大都是通晓经史以及擅长诗文的好学之士,所以汲取唐朝文化才是遣唐使肩负的主要使命。

日本是在奈良天平文化时期开始引入唐代踏歌,正如前面所提到,盛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其主要使命就是吸收借鉴唐朝的文化。最早的记载是在《日本纪》:持统七年(693),“日汉人等奏踏歌”,在引入日本之后,在宫廷进行演出,并且分为了“男踏歌”和“女踏歌”。与此同时,传入日本的踏歌开始呈现出与唐代踏歌的一些区别与联系。接下来通过对唐代踏歌与日本踏歌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出两者虽然同源但呈现方式不同的原因。

唐代的踏歌,可一共分为三类:一类是宫廷宴享的踏歌;第二类是民众自娱行性的踏歌;第三类是文人创作的踏歌。

一、宫廷踏歌

唐代发展初期的踏歌在民间盛行,此后才进入宫廷并逐渐规范与民间相区别。在《云溪友议·李右座》中有记载描述:举子尉迟匡……匡有《暮行潼关》之作……又《观内人楼上踏歌》曰:“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②从“楼上踏歌”可以看出,此时的踏歌表演的场所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室外逐渐转向室内,意味着开始逐渐向规范化的宫廷转变。还有在《唐语林》中记载:“旧制:三二岁,必于春时内殿赐宴宰辅及百官,备太常诸乐,设鱼龙曼衍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③其中的“百人”“分行列队”“连袂”这些词不仅能看出是踏歌的显著特征,而且能够看出宫廷踏歌地注重规模以及规范化的特点,但相比民间踏歌,宫廷踏歌存在的时间较短。

二、民间踏歌

民间的踏歌大致可分为节日踏歌和交际踏歌。早在先秦时期,《诗经·郑风·溱洧》描写了:“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关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关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④这里描述的是郑国三月上巳日的场景:三月三日春天来临的时候,一些青年男女们聚集在溱水、洧水两岸的岸边,手持芍药寻找爱情。生动地描绘出郑国男女青年们在上巳节民间游春的节日里踏歌起舞,互相交友的场面。这也算是民间踏歌中的交际踏歌。此后发展到唐朝,就多是在一些节日,比如:寒食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但更多的是民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表演方式,也是在节日中较为常见的庆祝方式。通常是参与者三五成群、以脚踏地为节拍、携手共舞,人数没有规定,对参与者的服装、头饰也没有严格规定。观众可随时加入表演行列,舞蹈动作拙朴自然,节奏强烈鲜明,当个人、集体、节奏、舞步浑然一体的时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民间的踏歌的起兴各不相同,随时可根据自己的心情即兴踏歌,没有场所和规模严格的限制,纯粹是为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三、文人踏歌

以歌唱和节拍为主要特点的踏歌,也影响了文人创作的样式,进而衍生出了唐代独有的诗歌样式:踏歌词。从开始的五言八句到后来的七言四句,能够直观的显示出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人踏歌一般分为自娱和送别两种题材。自娱一般就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比如刘禹锡的《采菱行》:“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这里记述的是采菱人在采完之后踏歌而归的场景。送别的题材一般是送别友人,比如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赠别汪伦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对桃花潭的不舍以及通过“踏歌”一词可以看出当时踏歌在当时的盛行情况。

日本本民族有一种叫做“歌垣”的歌舞形式。通常是指用于男女婚配或者庆祝丰收时所举行的庆典,只在春秋两季举行。它是日本最初的一种歌舞形式,踏歌传入日本之后,开始逐渐取代“歌垣”的地位。

唐踏歌与日踏歌区别与联系主要通过踏歌性质、结构特征、舞蹈特征以及使用乐器方面来进行梳理。从踏歌性质来看,唐代踏歌大部分都是民间踏歌,在宫廷存在的时间较短;日本踏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宫廷仪式乐舞。从结构特征来看,主要是指歌词结构,唐代踏歌的歌词与诗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歌词结构有五言六句、五言八句和七言四句;日本最初在日本采用汉文体歌词,后来也创作了日文歌词,但总的来看,日本的歌词内容与唐代踏歌基本保持一致。并且唐代的踏歌词有即兴性的特点,由于日本宫廷由于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使其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点。从舞蹈特征来看,主要是从队列以及舞姿方面,唐代踏歌的队列可以通过《唐语林》中记载看出:“……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分行”、“连袂”可以看出其乐队队形的特征;日本歌词中记载:“丽质佳人伴春色,分行连袂舞皇垓。”其中同样有跟唐踏歌一样的词语,由此可以看出,日踏歌承袭了唐踏歌队形形式。从乐器特征来看,唐朝多是使用一些传统乐器:琵琶、笛、笙、筚篥、鼓等,而日本使用的乐器与唐朝基本一致,除了上述传统乐器之外,还加入了本土的乐器和琴和铜拍子。

综上所述,唐代踏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众人拉手而歌,踏地为节;二是存在于民间和宫廷之中,相比存在时间较短的宫廷,民间更具有集中性和广泛性;三是对于演出的场所、人员、服饰以及歌词都没有严格的限制。

日本踏歌的特点如下:一是承袭唐代踏歌的特点,携手而舞、踏地为节的集体性歌舞;二是只在宫廷之中演出;三是对于演出人员的服饰、演出场所以及歌词有严格限制;四是对于参与者有严格限制,只能是内教坊的乐人表演。

日本踏歌的引入是以唐代踏歌为蓝本,但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日本踏歌的某些方面与唐代踏歌有很大的区别,针对这些差异性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固有的文化土壤不同;645年,“大化革新”后,天智天皇落败,天武天皇开始进入政坛。自此以后,日本朝廷不再倾心与恢复原有的旧传统,而是转向其他国家学习。日本的民族性格向来就是谦卑、好学的态度,对于一些自己国家所没有的、先进的,日本民族表现出欣赏与渴望。二是从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来看,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日本仿照唐朝的教坊建立了内教坊,并且对于吸收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吸收唐朝踏歌的特征和内容,而是根据根植于民族的文化改变了其形态和性格,日本只吸收了教坊中的踏歌和女乐。对于中国内教坊的女乐人们,他们一生都被囚禁在宫廷之中,没有人身自由。而在日本的宫廷中,他们的女乐人是自由的,不受歧视的,并且对于表现好的乐人还有被加冕成为贵族的可能性。三是日本民族对于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高。首先对于当时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不仅学习到了中国的音乐,还有文字、佛教文化以及建筑艺术,并且他们在返回到自己国家之后,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把造纸技术发展到了顶峰,直到今天日本的造纸业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日本派遣的使团在中国也同样学习到了唐朝对待接受外来文化的一些方法,同样对日本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四是日本民族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印证这一点,可以从他们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是那么完善的境地下来学习,并带回自己国家的成果来看。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性。唐代与日本的交流互动对于今天国际之间的交往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时的航海技术并不完善,在远赴中国的路程中,海难事故频发,人员伤亡近半,财务损失极大,面对唐朝文化的巨大新引力,日本还是克服种种来到中国学习,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后人称颂和学习的。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是相互的。对于日本来说,日本在中国学习吸收到了自己本民族所需要的文化,并且日本在这里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是理智的,不会盲目的全盘接受,秉持着“外为内用”目的,吸收自己民族所需要的,并进行再创造。总的来说,日本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是:引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自己的文化进行融合、进行再创造。对于中国来说,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日本派遣使团来到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一些音乐家也东渡日本,比如有:擅奏唐乐的皇甫东朝,最终在日本朝廷被任命为乐官,为宣扬中国文化以及推动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还有鉴真历经磨难,经过10余年到达日本,对于宣传中国的佛教以及对日本的律宗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简而言之,日本与唐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大背景发展之下,各国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势必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蓝本,并且日本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汲取其他国家文化并进行融合再创新的方式也值得后人借鉴。■

注释:

① 葛洪,程毅中校.西京杂记[M].中华书局,1985.

② 范摅.云溪友议[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34.

③ 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④ 袁梅.诗经译注[M].齐鲁书社,1980,12.

猜你喜欢
宫廷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宫廷珍品——孔府一品锅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