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断与改进视角下高职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探析
——以《网络营销》为例

2022-11-22 18:48孙东涛赵白露刘晓璐邱聪聪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网络营销校企评价

孙东涛 赵白露 刘晓璐 邱聪聪

1.博仁大学,泰国 曼谷 10210;2.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一、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很多教师会把教学的改进创新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要素环节,有的侧重于教学方法,有的侧重于教学手段,有的侧重于教学评价,有的侧重于教学资源,有的侧重于课中的教学模式创新。但由于每位教师面临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情存在差异,有些教学的创新无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学诊断与改进无法形成有效的闭环。因此这样的教学创新关注局部多、整体少。教师首先需要跳出局部看整体,对课程的教学流程环节进行系统化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再进入局部看细节,真正做到逻辑自洽,闭环提升。

二、高职“8字螺旋教学质量改进”模型分析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循环[1],它最早由沃特· 阿曼德· 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后来爱德华· 戴明博士在20世纪中叶进行了发展完善。PDCA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在当时属于较为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很多企业借助它完成了自身管理流程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品质水平和治理水平双提升。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同时网络信息技术也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深度的推广应用。在政策、理念、技术加持下,职业教育中类似“戴明循环PDCA”思想的“8字螺旋教学质量改进”模型应运而生。“8字螺旋”由静态大螺旋和动态小螺旋叠加而成,其中静态大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具体包括“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2]。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需要首先明确课程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其次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组织,然后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诊断与改进是在实施完成后进行。教师在诊改的过程中,会产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从而引发知识创新,最终形成逻辑闭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动态小螺旋指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实时跟踪监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并与前期设计的质控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出预警改进信息。

三、“十步一环,动态监测”课程层面教学诊改模型的构建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PDCA循环、8字螺旋教学质量改进等质量工具为理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和《网络营销》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网络营销课程“十步一环,动态监测”的教学模型。

“十步一环”具体包括: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属性含义,但各个要素之间又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在具体实践中,需完成目标链的设计,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建立与目标对应的相关系列标准,作为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3]。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按照不同的建设维度进一步系统规划。建立课堂教学诊断的质控点、观测点及预警值,形成课程诊改的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数据采集、数据监测、数据预警、数据诊断的重要依据。

“动态监测”阶段在模型中属于小螺旋,定位在课堂这个最基本的活动单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根据事先确定的监测点进行有效的预警监测,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形成学生的个人学习画像。教师根据学习画像进行学情分析,为后期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四、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实施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整体设计

1.基于教学标准,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网络营销》以企业营销岗位业务流程为主线,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参考智慧职教资源库、国家规划教材,并结合校企资源,按照“企业真实项目驱动”课程开发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确定了六个教学模块,细分了18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岗位角色和职业认同感。

2.尊重认知规律,结合平台数据,分析把握学情

授课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为了把握学情,结合行业平台数据了解大学生群体特征,大学生是新媒体最易感人群,具有思维活跃,标新立异,社交伴随等特征;结合教学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对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具有感性的认知,但对新媒体营销的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等知识接触较少,创意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结合企业调研数据了解学生职业素养情况,学生对数字媒体平台及营销有一定了解,但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需要强化,营销工具的使用与数据分析能力尚不足以支撑企业岗位业务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提升。

3.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模块任务的分段目标,目标应紧紧围绕学生素质、知识、能力、思政四方面来设置。同时,依据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确定了课程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等动态数据分析,来确定教学难点。

4.立足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策略

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校企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内课外两大主渠道,拓宽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良好衔接,以任务为导向,以情感为主线,依托学校“一室一中心”,借助云班课、阿里妈妈AI智能文案、智能AI情绪识别工具、市场洞察等现代信息化工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岗位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营销策略技能与情感的结合,实现技能、情感、思政、岗位职业素养协同发展。

5.关注学生发展,量化教学过程,构建评价体系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立体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企业专家的评价。采用大数据分析,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学平台记录采集教学数据,记录教学全过程,并综合了学生的平台成绩、课堂问答、观察提问、作业评价、课堂听课表现等。评价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岗位素养、情感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包括课前(自学完成情况、课前测试),课中(头脑风暴、组内讨论、抢答、小组汇报、组间互动等形式)。最后,通过项目测试或方案设计,来整体考察学生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实施

1.以企业真实任务为主线,五步六环变学习为工作,优化教学整体环节

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遵循“导—思—学—练—评”五步法,按照“任务准备—任务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拓展”六个环节实施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遴选对接企业营销岗位真实任务,实现了课岗对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岗位育人。

2.借助微课动画、案例视频、小组作品等资源,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借助智慧职教等平台的教学资源,搜集新媒体营销策略相关的最新微课动画、案例视频补充到学习资源库中,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营销软件工具完成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并将作品纳入学习资源中,实现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3.通过小组探究、汇报展示、情景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根据企业任务的不同,设置了小组探究、汇报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学生学习互动形式。例如,在直播带货技巧环节进行了直播模拟活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直播情境下的营销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促进了学生营销技能水平的提高。

4.实践动静态诊改理念,借助信息化平台工具,助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实践动静态诊改理念,用信息化工具创新课堂。根据平台数据及师生互动反馈开展课堂动态学情监测,并及时做出调整。借助“小而美”的营销工具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助力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自主开发社群营销曼陀罗分析、跨界营销连连看闯关小游戏等实用工具,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5.建立多元化的过程考核评价形式,真实反映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注重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针对目标开展考核与评价,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形成性评价和课后终结性评价等动态评价和自评、互评、教师评、第三方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有机结合,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果可评可测,真实反映学生新媒体营销策略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效果诊断

1.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课堂有效度明显改善

通过目标达成对比分析,教学实施后学生的营销基础知识掌握、文化传播意识、人文关怀意识、客户服务能力以及顾客心理把握能力较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根据校企交流调查显示,企业专家一致认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整体明显提升,课堂有效度有了明显改善。

2.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借助多样的新媒体营销工具,课堂气氛有较大改善。通过采集分析平台数据,2019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高于2018级。例如,在直播带货技巧任务中,班里直播带货的同学不仅自己学到了营销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同学参与直播,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

3.学生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提升

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经济受到冲击,而互联网营销优势凸显,推动解决滞销困局,助力校企合作企业渡过难关。学生通过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把握顾客心理的能力,运用分析工具,具备搭建数字化营销场景进行平台营销推广的能力,对生活中的互联网直播销售员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期待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的营销达人,建立了较强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

(四)课程特色创新

1.疫情防控期间,紧跟企业迫切需求,校企资源共建共享

疫情防控期间,区域合作企业需要切合时代背景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及网络营销后备力量的充实。课程开设的营销内容和任务要求紧跟企业迫切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实现校企资源线上共建共享,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汇聚“抗疫”正能量。

2.注重教学艺术性,打造有温度、有高度的生动课堂

授课过程注重把微笑、情感、爱心、激励带入营销课堂,注重活泼善思的班风、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用贴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语言、趣味性的环节设计,使学生在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3.专创融合,助力学生双创成果转化

在“跨界营销”的企业任务实践中,企业跨界伙伴的寻找既为企业提供了备选方案,同时鼓励学生将方案完善为跨界广告创意,参与到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成果的多维度运用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直播营销课堂的设计中,引入学生自主创业开设网上店铺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身边的真实力量,以点带面,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五)课程诊断与改进

1.后疫情时期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前期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引进来,走出去”,即企业真实任务引入课堂,学生线下参与企业见习基地项目。在后疫情时期,积极对接合作企业营销岗位任务标准,依托学校“一室一中心”,加强校企交流,及时跟进企业专家反馈信息,以担当之举、专业之力、共享之心,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双创成果转化

前期在营销课程的设计上,融入了双创教育理念,但双创实践和评价模式还较为单一。后期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借助校企资源平台、创新工作室“教师+导师”“线上+线下”模式,为学生提供行业企业最新的创新资讯与实践机会,侧重开拓学生新媒体营销思维眼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进而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营销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双创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猜你喜欢
网络营销校企评价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电子商务产业应用视角的中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