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高校教学督导成效的因素及提升措施

2022-11-22 18:48杨凤英
山西青年 2022年18期
关键词:督导教学质量评价

杨凤英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提升教学督导专业化水平[1]。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体系,需要动态化的教学督导体系作为支撑。然而由于我国教学督导制度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成效不高的问题,制约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提升教学督导成效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督导的概述

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教学督导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与评价,以此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督促改进,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教学规范性层次的督导。教学规范性督导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客观状态进行监督与评价,以此反映教师教学状态、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出勤率等方面的信息,其侧重于“教学合规性”的监督。具体工作就是高校教学督导人员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状态进行评价,只需要实际呈现师生的“是”与“否”,聚焦课堂所应该具备的共性合理状态,不需对课堂教学形式与风格等主观判断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督导结果的客观性。但是,此种教学督导方式不能体现高校教学督导专家的学术与教学经验优势,势必影响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因此此种教学督导是最肤浅的教学督导内容;2.教学内容层次的督导。教学内容层次的督导是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其督导评价对象主要是“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课程大纲要求、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当前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内容信息是否兼具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前沿性”等。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于教学内容的督导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促使高校教学工作始终立足于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视角,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当然在教学督导实施中要体现出“内行评价内行”的特点,提升教学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3.教学改革创新层次的教学督导。教学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评价教学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层次的教学督导是将“督教”“督学”以及“督管”相融合,实现了对高校教学整体质量的监管[2]。

二、制约高校教学督导成效的因素

发挥高校教学督导成效意义重大,虽然近些年高校加大了教学督导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制约高校督导工作的因素比较多,导致高校教学督导成效相对不高。结合实践调查制约高校教学督导成效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校教学督导制度不完善,弱化教学督导功能

当前,理论层面强调要构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不难看出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很难同时兼顾,然而,高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更多体现在科研能力。例如,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科研成果成为教师评定职称重要的加分项。“重科研轻教学”评价制度引领教师的投入方向、力度和课程价值取向。例如,部分高校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在项目研究上,以此在教学督导考核中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在教学工作上则采取应付的心态。另外,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尤其是在教学督导结果运用上存在制度缺失的问题。虽然高校建立了教学督导评价制度,教学督导部门根据对评价对象的监督提出评价意见后,被评价人员却不重视教学督导反馈意见,结果导致教学督导形同虚设。其根源就是由于高校教学督导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学督导工作在具体落实上存在执行不到位、执行缺乏权威性的现象,从而弱化了教学督导的功能。

(二)高校教学督导职能定位宽泛模糊,制约教学督导专业化

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体系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虽然高校建立了教学监控机制,提高了内部保障教学质量。但当前高校建立的教学督导职能定位为“督教”“督学”以及“督管”,具有全员性、全程化以及全面化的特征,要求教学督导人员既要管政策、也要管对策,既要管学生、也要管老师和领导,既要管教学质量、也要管高校的学风校风。由此可见高校教学督导涵盖高校所有的教书育人工作,职能严重超宽超限[3],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督导工作的精准化实施,反而会影响教学督导工作的成效。例如,根据统计当前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前期教学投入、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督导评价,导致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成效不高。尤其是在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背景下,基于宽泛的职能定位要求,迫使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停留在日常规范检查层面,形成了以“找问题查漏洞”为主的工作形式,忽视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在价值。

(三)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匮乏,增加教学督导实施难度

按照我国高校现行学科门类分类,高校几乎涵盖所有学科门类,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通识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之外,还需要学习诸多公共课程。例如,成都大学开设了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教学课程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内容,同时要求高校教学督导人员要具备更为专业的素养。但是根据调查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匮乏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是高校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与当前教学督导工作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随着高校扩招及教学课程的增多,高校专业教学督导人员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几乎都是在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中度过,没有富裕的时间研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等实质性的问题[4];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学督导人员的专业程度不高。教学督导工作要求督导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凭借自身权威开展督导工作,但目前高校具有高资质的教授不愿意从事教学督导工作,而年轻教师则缺乏专业的知识结构,不能有效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四)教学督导形式单一,制约教学督导改进成效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实现实时督导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高校教学督导方式仍然局限在传统模式下,围绕听课、看课,辅之查阅教学资料,开会讨论和收发问卷的形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真实了解课堂教学质量,但是由于此种教学督导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教学督导评价,往往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授课方式。例如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督导指标,会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排练”,以此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此种模式下的教学督导方式并不能让教学督导人员准确了解到实际教学信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

三、提升高校教学督导成效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强化教学督评功效

针对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高校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以此强化教学督导的功效:一是高校要优化教学评价制度,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科研成效、忽视教学工作的机制。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初心使命,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往往会陷入错误的认知层面,将科研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为此高校要调节教师评价和考核杠杆,强化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例如,高校要建立差异化的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教学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要鼓励其从事教学岗位,并且将教学课时等基本元素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教师职称评定上重点突出教学成效方面的考核。同时高校还要优化绩效分配制度,适当增加教学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在教书育人、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发挥教师一线工作经验优势,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二是高校要增加教学工作的实践内涵。基于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围绕地方区域产业要求培养紧缺型人才。因此,高校要依托教学督导机制引领高校教学工作由过去的学术研究向实践技能培养转变。具体就是要建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形成以知识、实践和成果三要素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实践训练等进行全方面评价;三是发挥高校教学督导的学术管理作用,强调教学督导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教学督导是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院系利益牵扯。但在实践工作中却存在对教学督导反馈结果不重视的现象。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反馈结果整改制度,将督导意见整改工作与教师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相挂钩,让改进教学督导意见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动[5]。

(二)加强顶层设计,准确定位教学督导职能

为了构建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督导体系,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督导职能:一是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培养紧缺型人才的要求设计科学的教学督导方案。教学督导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由于高校各个学科与教学单位的发展水平不同,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督导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秩序。所以高校要发挥顶层设计的优势,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而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督导方案。例如,对于国家一流学科的教学督导要突出创新性与实践性,对国际一流高校的教学要求实施教学督导。对于省级重点专业则要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对照用人企业就业岗位的标准设定教学督导方案,以此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准确定位教学督导职能,突出教学督导的实质价值。教学督导是高校组织同行资深专家对教学工作改进与提高进行督导。针对高校教学督导侧重“督教、忽视“督学”“督管”问题,高校要强化教学督导的职能,强化教学督导的指导、辅导、评价以及协助等职能,弱化行政督导的检查、监察以及惩罚职能,达到“去行政化”的要求[6]。

(三)加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督导人员专业技能

教学督导队伍是教学督导系统运行的主体,提高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关键举措。针对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匮乏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教学督导队伍内部结构,形成高规格的教学督导结构。教学督导要求督导人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督导工作内容繁琐,因此,高校要按需配置职位。例如,对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时要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对教学项目进行考核时则要选择科研能力强的学者担任,以此能够客观评价高校教学工作。同时高校还要优化教学督导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这样能够保证教学督导队伍的稳定性;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教学督导人员的综合素质。教学督导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各种教学问题,为此高校必须要强化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学督导培训工作,提升教学督导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素质。例如,基于通识课程的实施,作为教学督导人员必须要学习通识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发展趋势等,以此在教学督导中可以更加高效地指出教学缺陷,以此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三是要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规模,扩大教学督导人员的数量。例如高校要建立聘任制,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四)创新教学督导形式,注重教学督导实效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要结合新时代教学特点不断创新教学督导形式:一是要围绕“线上”教学模式,构建针对线上教学的教学督导形式。线上教学成为当前的常态形式,但是由于线上教学对于师生而言属于“新鲜事物”。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线上教学督导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督导架构体系;二是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教学督导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实时监督评价。加强督导网络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督导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

总之,提升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对转变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正视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督导教学质量评价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