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物报道中的人情味

2022-11-23 03:28房佳佳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凌云检察官人文精神

房佳佳

法治的内容和形式凝聚着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终极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法治人物报道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对法治的支撑,法治就只会是空洞的外壳,失去实际意义,甚至可能导致“恶法亦法”。对于人文精神的解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院士曾提出:“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

因此,想要做好新时代法治人物的宣传报道,使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引领作用,简单说来,还是离不开对人物“善”的一面的挖掘。然而,对于法治人物的报道,我们常常面临一种诱惑:追求高大和完美。我们总是习惯去寻找人物身上的“光环”,习惯去“拔高”他们,把各种光彩赋予在他们身上,“神化”人物,忽视甚至回避“人”的一面。在这种思维作用下,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些法治人物真实的模样和读者的接受需求,导致写出来的报道偏离报道的本真意义。

曾经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一次,在采访一位检察官时,我注意到在他办公桌上放着两张全家福,桌旁的书柜上还贴有卡通贴纸。当时我就推测,孩子在他心中大抵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于是在采访临近结束时,我问他:“如果工作中您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小孩生病了需要立马带他去医院,这时候您会怎么做?”问出这个问题时,我的心里其实是有一个预设的——倘若对方选择坚守岗位,并把带小孩看病的责任交由家庭其他成员,那么是能够体现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和爱民为民的思想。如此一来,人物不仅被“拔高”,稿件也得以升华。然而,对方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我会第一时间赶回家,但会先和上级请示后再行动。虽然我们的工作特殊,但不代表就完全不顾家庭。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才能尽到社会责任。”那一刻,我感到些许羞愧,也开始自我反省。

一名合格的记者在采访前是不应该有预设立场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就是不能随意给人打标签,刻意制造感动。一切要以事实说话,并且对于所得的信息也要有所甄别。如果受访者呈现的形象过分单一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所警惕。从那以后的每次采访,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一是要去接受受访者作为“人”的一面,二是在保持真诚的同时也要保持怀疑。这不仅是对受访者的尊重,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有趣的是,当把这一意识装进脑袋,带去采访时,走进他们的内心变得容易,他们真实的、接地气的一面也更能显露出来。比如,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检察官是一位酷爱二次元的动漫迷;面色威严、极具威慑力的检察官在面对涉罪未成年人时也会红眼眶;还有把普法讲成段子,让听众乐得前仰后合的法学教授……这些反差恰恰是人物的可爱之处,也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鲜活和生动的色彩。

当然,法治人物报道不止于此。一篇好的人物报道要达到让读者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的目的,即给读者传达积极、正向的精神以及科学、客观的认识,让读者从中触摸到、学习到某些东西。因此,除了去抓取人物那些不经意表露出的可爱,我们还要学会用大众的视角去挖掘他们丰富的内心,捕捉人性中的平凡而又坚韧的闪光点。要知道,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报道往往都是从大众视角出发,于生活中、微观处落脚。

作为法治新闻期刊,《方圆》一直是这么做的。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站在人性的视角和平等态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人,并致力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法律的人文精神和温度,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做出了不少有人情味、有力量的人物报道,如《施净岚:把细节做到极致》《王朝阳:从先行者到深耕者》《石宏:用善良温润人心》《施方方:把准案件“入口关”》等。

2021 年7 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暨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 周年,我们以“那些检察人的年代故事”为主题,通过追寻几代检察人的检察印记,回顾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人民检察事业的发展壮大历程,推出了《初心》系列报道。其中,《以善良之心擦亮检察底色》一文讲述的就是时任河南省延津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凌云和她父亲刘义恒、大哥刘震云(著名作家、编剧)之间的故事。记得在刚开始采访时,刘凌云就多次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实在没什么好讲的。但我对于这一说法是持保留态度的。在河南省延津县,谁都知道刘家人才辈出,除了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总还有点什么吧。

后来,从刘家的故事中,我找到了答案。刘凌云告诉我,自己之所以对检察官这份职业有了莫名的敬仰和向往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她的父亲一直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做人以善为先,待人以诚为本”。她的大哥也将姥姥割麦的故事精练成家训之一告诫小辈:“一股劲把事情做好。”这些影响了刘凌云的一生。

家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家风文化代代相传、绵延长久的重要支柱。良好的家训是一个“好家风”的开端,也是一个家族的灵魂。几天的贴身采访,这种感受尤为强烈。父辈检察官不仅用一颗善良忠厚之心,全身心地投入检察事业中,其身上所具有的善良、踏实、勤奋的精神内核和检察情怀,也深深影响了下一代检察人。因此,在新媒体传播时,我们将这篇文章的标题改为《刘家为何人才辈出?原生家庭赋予了比学识更为珍贵的品质和能力》。

又如《宋远升:从挖煤工到法学教授》一文,回忆了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宋远升是如何凭借自己努力“扭转”多舛的命运,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精彩人生。面对岁月的苦难与人生的挫折,他从不放弃,也没有气馁,始终向善,朝着人生高境界奔去。在我看来,宋远升前半生的人生写实是那个年代的老百姓努力挣扎、倔强生存的缩影,而从那些苦难岁月中提取而得的精神和力量,足以鼓舞现在的你我。

完成这篇稿子花的时间不算长,甚至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在成稿过程中,一个很深的体悟是,自己所敲下的每一个字,写下的每一句话,不仅是对宋远升教授前半生的回顾,也是对自我人生的梳理和反思。我想,这不正是人物报道的价值体现吗?当看到他人在追逐梦想、熠熠闪光,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生存在偏差的同时也存在无限可能,自己怎么能够不被激励呢?

人对法律的信仰和情怀,多半是来自法治中人文精神的感染与培养,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希望读者能从《方圆》的每一篇人物报道中得到的不只是优质的内容,还有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在这个传播方式快速更迭、海量信息汹涌泛滥的快节奏时代,得以享受一份慢阅读,感受个体的独特魅力和法治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凌云检察官人文精神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Q萌霸气凌云秀
唯有凌云多壮“质”
重磅推出中国检察官数字阅读APP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疯狂的凌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