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策略

2022-11-23 04:08李炳南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结节性皮肤病皮肤

李炳南,洪 蕾

(1.平江县三阳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平江 414500;2.平江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平江 414500)

在我国多个地区都出现过牛结节病大量爆发的情况,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新疆都出现过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疫情,患病机制主要是由痘病毒传染给牛,引起牛全身的感染,并且在皮肤处出现结节的情况,这一病症虽然不属于人畜共患病,不会传染到人类身上,但是对于动物而言影响也非常严重,可能会导致患有结节性皮肤病的牛流产或者是不孕不育,分泌出来的牛奶质量也会大大下降,而且牛肉也会失食用价值,对饲养人员也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1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简要介绍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引起牛急性、亚性或慢性的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病牛发热、消瘦、皮肤水肿或局部形成硬结或溃疡,导致牛的死亡率升高。在1989年,以色列首先发现该病毒[1]。目前,该病正在持续发生传播,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发病率每年都有显著变化,经查验,该病毒对于外界物理以及化学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pH值6.6~8.6之间可长期存活,在4℃甘油盐水或细胞培养液中,可存活4~6个月。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在-80℃下保存或保存在培养液中的病毒,甚至可存活10 a以上。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十二烷基硅酸钠溶液能很快将其灭活,甲醛等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痘病毒科的山羊型病毒属,该病症可以通过牛的接触以及呼吸进行传播,主要危害是会导致牛肉的质量受损,还有可能会引起牛的继发性细菌感染。但是在牛群当中,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概率在6%~44%,一般发病的致死率会小于10%,但是这一病症会使牛的商业价值降低,如果是公牛发病可能会因为细菌感染而死亡,这就会为饲养人员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牛结节性皮肤病也会导致牛的出口受到阻碍,因为这些皮肤性的病变会在牛群之间传染,而且很多牛对于这一病症并没有有效的抗体,所以说如果想要控制这一流行病那么就要从根本上做好防治工作[2]。对于牛群而言,结节性皮肤病有着很大的危害,它会引起其他部位的病变甚至是真菌感染,而且还会留下很深的溃疡,如果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会威胁到牛的生命,这虽然不是人畜共患病,但是如果饮用了发病牛的牛乳也不利于人体的吸收。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新疆地区都曾大面积爆发过这一病症,对当地的畜牧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说相关负责人员对于这一病情的防控和研究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研究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发病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根本上避免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大面积爆发[3]。

牛结节性皮肤病于1929年首次在赞比亚报道,15 a后在博茨瓦纳和南非地区出现。20世纪70年代,该病向北传播到科尼亚和苏丹,向西传播到尼日利亚,随后相继传播到毛里塔尼亚、马里、加纳和利比里亚等国家。2005年后,巴林、科威特、阿曼、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等相继出现疫情。2015年以来,该病在欧洲东、南部迅速蔓延,如俄罗斯、希腊等。我国与俄罗斯毗邻并有较长的国境线接壤,所以其对我国养牛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牛结节性皮肤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通报的疫病,我国暂时对其按二类动物疫病进行管理,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4]。

2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牛,并且不分品种,各类型的牛都会受到该病毒的感染,患病的牛是主要传染源,而且病毒会有14~35 d的潜伏期,病毒主要会潜伏在牛的皮肤关节处、肌肉和血液中,而且该病症可以通过蚊子、苍蝇等类型的昆虫进行传播,在饲养牛的过程中,如果饲料和饮用水中存在这类病毒也会导致牛感染,而且该病毒还具有季节性。牛感染结节性皮肤病具体症状为:体表的皮肤隆起直径为10 mm左右的结节,通过触摸牛会感觉到疼痛,结节首先会出现在牛的头颅和胸部等部位,慢慢就会遍及到牛的全身,如果病毒感染非常严重,在牛的牙床以及脸颊上都会出现病变。感染病毒的牛会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在牛前肩以及腹沟外的淋巴结都会变得非常突出,在牛的身上也会出现水肿等一系列情况,而且该病毒感染较为严重时,也会引发其他的细菌感染,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牛全身溃烂[5]。相较于母牛而言,公牛更容易感染这一疾病,虽然这一疾病的致死率并不高,但是会导致牛整体的商业价值下降,对饲养人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51 kbp。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呈砖块状或椭圆形,大小约为260~320 nm,为较小的痘病毒。通过对其DNA进行分析表明,其与羊痘病毒毒株之间的同源性可达80%,与山羊痘病毒和绵羊痘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有96%的同源性。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热敏感,55℃条件下2 h或65℃条件下30 min便可灭活;耐冻融,在-90℃可保存10 a,在受感染的组织液4℃下可保存6个月。病毒粒子对酸或碱敏感,可在pH值6.6~8.6的环境中长期存活;对20%乙醚、氯仿、1%福尔马林敏感;对次氯酸钠(2%~3%)、苯酚(2%)、碘化合物(1∶33稀释液)和季铵化合物(0.5%)等敏感。此外,病毒粒子也对阳光敏感,在黑暗条件下可保持活力长达几个月[6]。

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所产生的皮肤结块,主要位于牛的表皮和真皮夹层中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在牛身上可以聚集排布也可以散乱排布,主要呈现出不规则的肿块,到了发病后期这些肿块可能会出现坏死,而且肿块坏死周围的皮肤也会招来蚊虫的叮咬,蚊虫叮咬之后再去落到其他牛身上,就会造成病毒的二次传播,在叮咬过后形成结痂脱落后就会形成坑洞,而且周围的皮肤病变会越来越严重,逐渐硬化。这一病情主要是由蚊虫叮咬传播,但是在牛的饲养过程中,根本就不能够完全营造出没有昆虫的环境,所以说相关负责人员对这一情况一定要重视起来,结节性皮肤病虽然不会导致牛的大批量死亡,但是10%的致死率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对牛节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研究,并且了解相关的发病机理,才能够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

除了皮肤表面以外,在牛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内部也会出现结节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在牛的气管肺部以及子宫内都会有明显的病变情况,牛的淋巴结也会出现肿大的情况。除此之外在牛的气管内也会出现大量的黏液,如果牛的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恢复起来也会非常缓慢,甚至有可能形成原发性肺炎,影响产奶量,如果母牛处于妊娠期,该病的爆发可能会导致母牛流产。而公牛在出现这一病症以后,也会导致不孕不育,相较于牛自身的商业价值而言,这一病症才是影响牛生存的主要原因。

3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方式以及诊断方式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但比例较低。通常,牛结节病毒存在于水源以及新引进动物身上,传播风险比较大。牛结节性皮肤病爆发时,母牛的传播性较高,因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可通过母牛子宫传播,通过被污染的牛奶以及母牛损伤的乳头,将牛结节病毒传播给牛犊。同时,公牛与母牛在交配过程中,公牛受到污染的精液也会导致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传播。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爆发期间,可避免牛群的交配。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与环境污染、用具、饲料、粪便和分泌物等有一定关联。而节肢动物可传播多种痘病毒,蚊子是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首要动物。严重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动物,是吸血结动物的丰富营养来源,因其组织液化可提供额外蛋白质,因此被叮咬几率增加。同时,苍蝇、臭虫和跳蚤等同样作为传播媒介。在患有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死亡的病牛尸体上,其体液携带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硬蜱也可传播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除临床诊断,还可通过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包含了病原学方法以及血清检测技术。在病原学检测方法中,将病原体分离,同时取得新鲜的病料,经适当方法处理后,接种于易感染的细胞,完成病毒隔离。出现细胞病变后,使用血清以及试验免疫荧光试剂进行鉴定。可取切片直接进行荧光体染色观察分析,透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牛结节性皮肤病毒最直接的鉴定方法。此外,还包含了聚合酶链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实验,可通过特异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同时要注意对牛疱疹病毒-2(BHV-2)感染、昆虫叮咬、贝诺孢子虫病、盘尾丝虫病和嗜皮菌病引起的皮肤损伤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这些病与牛结节性皮肤病极为相似,很难区分,但确诊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技术检测。

4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牛结节性皮肤病在牛群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范围也很广,相关负责人员一定要注意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并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在明确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原理以及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及时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且控制好病毒传播源头,尽量避免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大量爆发。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瘤结节性皮肤病传播的一个有效方式。很多地区之所以牛结节性皮肤病会大量爆发,就是病毒存在于饲料中进而导致牛感染,所以说饲养人员要注意提高对牛的关注程度,加强饲料的消毒工作,对于牛一日三餐的饲料都要及时消毒,并且牛舍周围的环境也要及时清扫,不要堆积牛粪便,做好牛圈周围的通风管理工作。因为牛结节性皮肤病毒具有季节性,所以饲养人员也要及时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气候条件来调节牛的周围环境,注意做好昆虫查杀工作,阻断病毒传播媒介。

4.2 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管理,也是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爆发的一个主要方式。当地饲养人员一定要将牛及时送到地区的检疫申报管理部门,进行检疫工作,如果牛群中存在已经感染病毒的牛,那么就一定要做好隔离,将病牛和其他牛分开处理,确保病毒不会二次传播。对于健康的牛也要及时做好检疫工作,可以每1个月或者是每半个月进行1次检疫,确保在牛群中不会大面积爆发病毒感染。

4.3 消灭病毒来源

牛结节性皮肤病毒主要存在于周围的环境当中,饲养人员可利用强酸强碱或者84消毒液来消灭瘤结节性皮肤病毒,因为这一病毒对酸碱以及含脂性溶剂都非常敏感,通过乙醚预防以及甲醛碘化物等一系列药品,对牛舍周围的环境以及牛的身体进行消毒,就可以杀灭细菌,尽量减少细菌的传播。而对于牛的饲料以及饮用水也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不存在任何的病原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降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感染率。

5 结束语

对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明确瘤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原理,也可以为后续牛结节皮肤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数据基础,在畜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养殖户们一定要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以及消灭病毒来源等一系列方式降低或者是阻断肿瘤结节性皮肤病毒的传播,当地的负责人员也要注意做好宣传防控工作,让养殖户们了解到有关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治途径。

猜你喜欢
结节性皮肤病皮肤
第二层皮肤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肿瘤临床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措施
患了结节性筋膜炎怎么办?
多层螺旋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皮肤再生之迷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