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书法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路径思考
——以智永《真书千字文》临帖为例

2022-11-23 07:48卢位安
艺术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千字文字帖书写

□卢位安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书法艺术是很受老年群体喜欢的一门艺术。书法教学能够让大家重新认识汉字,进一步学习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年书法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老年书法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积极顺应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老年学历教育面对的是老年群体,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再对老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实这项工作应该贯穿人一生的所有环节,任何年龄段都不能放松,老年书法教学同样需要很好地与思政教育融合。

(二)发挥书法文化思政育人的天然优势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没有间断的文字,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且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文字,历经数千年,依然没有被其他外来文字同化。汉字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兼具了简洁与美感,且组合多样,可以用单字的随意组合来表示新事物、新意义,这是西方的表音文字做不到的。汉字的产生发展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等,从实用角度出发,不同时期的书法都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书法最有效的途径是临摹古代大师的经典碑帖,而历代大师碑帖里的汉字都是繁体字,这无疑给使用简化字的人们增添了很多认识上的困难。由于很多汉字简化以后看不出最初造字的原理,因此,对汉字产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学习研究是学好书法的基础。每一个文字的产生都有故事,每一个文字都通过造型、读音把人们日常所见所闻的万事万物表现得形象生动,把人们所思所想的一切描写得淋漓尽致,与天地自然紧密结合,真正达到天人合一,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不具备的。当老年人真正从源头上认识理解了汉字,书写起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书法课程,使老年人在提高艺术审美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汉字的发展演变历史和书法的演化过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历代很多大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诗人,书法以文化为根基,紧紧依附于汉字。“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这对毛笔书写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书法的实用功能慢慢消退,艺术功能不断增强,以至于到现在书法完全以艺术的形式存在与传播。人们可以尽情书写着前代先贤留下来的诗词歌赋、名篇佳作,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老年书法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精选名家字帖,确保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都适合老年人学习

汉字从仅有实用价值到之后的有意识艺术性书写再演变为现在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每一种书法字体的确定和传播流行都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后人要想学习发展并取得成就,一定要在很好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对当下的书法学习者来说,认真临摹古代经典碑帖是最为重要的方法。

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字帖琳琅满目,不同时代、字体、内容的字帖纷繁复杂,对初学书法的老年人来说,选择适合他们的字帖非常重要。

隋代智永的《真书千字文》(以下简称《千字文》)是一本非常好的由楷书向行书过渡的字帖。智永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继承了王氏书法的传统,承上启下,是隋代书法向唐代书法过渡的代表性人物。为了普及规范文字,他选用了通俗易懂的《千字文》作为蓝本,用真书(即现在的楷书)和草书写成了《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赠送给江南各个寺院,让寺庙里的抄经生临摹《千字文》以规范佛家经典上的文字,弘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临摹字帖与解读内容相结合

书法的学习除了勤学苦练,还需要提高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要在字外下功夫。书法是一门体现综合能力的艺术。书法的表达形式是汉字,书法的创作又和文学密切相关,所以学习书法,还要好好学习古典诗词、名篇散文、文学著作等,从而提升文学艺术修养。

临习经典碑帖,除了学习书法技巧,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碑帖文章。由此,学生能够了解碑帖书写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风土人情、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等,了解书法家在书写时的情感投入等,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碑帖。

(三)把字帖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

临习《千字文》字帖,除了学习书写技法,更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千字文》的内容很多是引经据典,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十分注重,这些道德规范恰恰是当下许多人所缺失的道德品质。

《千字文》中的“恭维鞠养,岂敢毁伤”两句话出自《孝经》。孔子在《孝经》开篇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们常常在新闻或生活中了解到,很多孩子因为受了一点委屈、遭遇了一点挫折,就要离家出走或跳楼自杀,这是一种极端自私和不孝的行为。人们必须小心谨慎地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轻易毁伤它,这是一种孝的表现。《千字文》中用“孝当竭力”“夙兴温清”等概括如何尽孝,即子女应当竭尽全力地孝顺、侍候父母,具体的做法就是早上比父母早起,晚上等父母就寝后再睡,夏天不要让父母受热,冬天不要让父母着凉。这些思想行为在受西方思想影响的人们眼中或许已经过时,但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孝、悌作为最重要的美德的具体体现。

《千字文》中还有一句“信使可覆”,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有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认为信与义是一样的,一个人定下的志向、发过的誓言要经得住检验,并且能够兑现。孔子说过“人无信不立”,人没有信用,就永远不能在社会上立身、立命。“信使可覆”这句话就是强调做人要讲信用,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要诚实守信。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经贸往来,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最重要的还是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书法的创作也必须讲诚信,书写的规范就是诚信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大家不按照规定好的字体结构来书写,别人就难以识别。现在各种公共场合、媒体出现的奇奇怪怪的“丑书”,打着创新的旗号,其实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书法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书法家在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意味着修身之道永无止境,有诚信的人必是重德之人,唯有立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千字文》中还说到“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只有“德”建起来了,好的名声才能立起来,可见古人对“道德”的重视。孔子在《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他作伴。学习书法也一样,重要的是道德学问,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法家,而“以德为先”历来是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儒家讲究德才并重,对德的要求特别重视,认为道德是才华的根本,注重人品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当今社会,有些人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道德败坏,违背了做人的最基本原则,自然不能做到形端表正。总之,《千字文》中的这些要求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四)利用集字创作拓展千字文的内涵

集字创作是书法临摹学习后的巩固提高环节,是检验临摹成果的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形式有横幅、条屏、斗方、扇面、对联等。笔者重点依托《千字文》的内容进行对联的集字书写创作,如五言联“文章隐日月,节义感地天”“国定千年好,民和万事成”“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六言联“为人罔谈彼短,处世靡恃己长”,七言联“知过必改诚君子,得能莫忘近圣贤”“上和下睦永康乐,夫唱妇随长相知”等。这种集字创作的方式既巩固了对智永书法的训练,又进一步拓展升华了《千字文》的内涵,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三、老年书法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书法之所以独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产生,而它的特征又可代表此文化的整体,这一整体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宗白华曾说,欧洲的建筑史反映了整个欧洲艺术史,而中国书法的内涵则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这些年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措施,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华夏民族之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把思政教育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再与各个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书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必须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无不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唯有书法艺术完全在自身范围内发展变化,烙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特有的艺术,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无论孩子的书写启蒙还是老人的书法养生,书法教育始终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是书法教学必须坚持的方向。

(二)健全人格修养,培育浩然正气

学习书法除了日常坚持临帖等技法训练,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书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最终要做到由技入道。中国人历来注重书品即人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求其风神者,当先求人品。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修炼人品的过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格修养与价值追求,《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修身为本”,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为修身之正途。历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都是书品人品俱佳,在学习他们书法的同时,更要像他们一样时刻注重修炼自己的人格,卓越的书法与人格魅力有着重要的关系。

《千字文》中还提到“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缺失气节、正义、廉洁、谦逊这些优秀品德。古人把“节义廉退”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们把竹子中间竹节的“节”和传统文化中气节的“节”、节操的“节”联系起来。一个人有没有道德规范、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对国家、民族、崇尚的精神有没有坚守的态度,就看有没有气节。这让当下很多人汗颜,因为许多人为了一己之利丢掉了自己的气节。因此,《千字文》里“节义廉退”的修身之道,在今天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表征,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带着浓郁的东方世界风情,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的体现。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老年书法教学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让老年人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断领略优秀中华文化的魅力,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热情享受书法人生。

猜你喜欢
千字文字帖书写
《真草千字文》
暑期练字?打造独一无二的字帖
小字帖
书写要点(十)
小字帖
养成书写好习惯
小字帖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