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困境与创新

2022-11-23 18:58郝春颍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贷金融服务主体

郝春颍

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2.中共凤台县委党校,安徽 淮南 23210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和谐的关键。就现阶段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问题来看,金融困境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部门在明确乡村运行机制、服务形态、产业载体的前提下,统筹规划人口布局与生产力,持续推动乡村生产要素与城乡资源的融合,注重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构建,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特征

实施并谋划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无论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构建生态与经济和谐共存的格局,还是繁荣乡村文化,打造乡风文明气象,都需要增加并提升“金融需求”,营造出良好的金融供给环境。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乡村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政策的创新与升华,与传统发展举措和政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系统性与战略性相对显著。持续推进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带来新经营主体、新业态的不断产生,金融需求主体与金融需求来源也会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使金融需求发生了规模扩展。伴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迁移,城镇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补充。当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加深,城镇收入会逐渐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不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持续推进,农村产业会呈现出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的发展特征,使乡村原有的金融需求得到扩展和扩张。其次,乡村振兴视域下信贷需求额度提升,服务需求呈现集团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乡村振兴虽然要坚持家庭经营制度,然而却依旧要促进小农经济与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协调,增强小农专业化、组织化及系统化程度,使传统小农向现代小农转变。现阶段,“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服务组织”等联合体得到了深化,农户不断成为乡村产业发展、联合体发展的重要主体,拥有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与外部环境,金融需求尤其是信贷需求也将得到增长和上升。最后是田园综合体构建中的信贷需求突出。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其逻辑起点是以城乡一体化、企业参与、乡村多方开发的形式发挥乡村的经济功能,使乡村新型产业与基础产业有机地融合起来,其基本需求(信贷需求)会随着产业链的延长及参与产业的丰富而增加。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所面临的金融困境

结合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金融需求特征,能够清晰地发现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信贷需求突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金融需求特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持续加大金融供给力度,确保其金融需求得到满足。然而在以田园综合体为框架,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层面的金融抑制,严重影响到乡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

(一)参与成本障碍与信息障碍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初期,大量资金的涌入是完成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关键。虽然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水平得到不断地增长和提升,但依旧难以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需求。譬如作为产业融合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初期的需求是难以在信贷层面上得以满足和支持的,更不要说未来的大量资金需求。即固定资金需求与流动资金需求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而加大信贷供给,需要金融机构的全面参与,需要通过银行金融服务,使乡村各经营主体得到更好地发展与融合。但我国乡村信贷服务所存在信息不对称却成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滋生的土壤,导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阻碍,致使经营主体的信贷获得性下降。尽管在金融科技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持下,金融服务产业融合所依托的信息支持程度得到提升,然而在未来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衡量经营主体资质、信用的信息积累相对薄弱,主体离散程度依旧较高,放贷者履行合约、设计合约、获取信息的成本依旧较高。在此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将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拦路虎”。

(二)金融供给的抵押担保难题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落脚点、是生态宜居的起点,是乡风文明的助推剂,是治理有效的孵化器。其中产业兴旺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提高竞争力,挖掘多功能;发展加工业,助力服务业。在乡村产业融合与产业链延长的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信贷支持及资金支持。但我国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货币政策挂钩、监管风险评级的压力,导致其向金融主体提供信贷服务时,存在“唯抵押是贷”的问题。而且“抵押品”务必是法律层面上的抵押品。由于部分经营主体在资产累积上较为薄弱,加之新型经营主体通常缺乏较为规范的信贷抵押品,导致信贷抵押障碍突出。根据吉瑞(2021)的研究成果表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与专业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发展。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各类中小企业所存在的抵押品不规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其金融需求满足的关键和根本,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链延伸”“增收链扩宽”的制约要素。

(三)贷款规模与产品创新问题

首先是贷款规模。虽然我国涉农信贷在相关政策支持下获得增长与提升,然而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却发现,信贷难度较大且主要以小额短期贷款为主,产业融合发展所急需的长期大额贷款规模有限、数量稀少,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我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供应链与产业链不断延伸及对金融需求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这种小额短期贷款难以满足产业规模扩张的基本诉求,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形成了阻碍和制约。其次是产品创新。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主要受不同地区基础条件、发展时间及资源禀赋的影响,需要金融机构及时创新并调整金融产品,使产业融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需求得到更好、更充分、更有效地满足。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是切实帮助我国政府部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乡村经济发展举措。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可靠的保障。针对我国乡村产业融合所面临的金融困境,政府部门需要从互联网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PPP模式作用等层面出发。

(一)注重互联网手段的融入与利用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居民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通过互联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提升信息分布的平衡、均衡程度,可以帮助信贷双方更好地提高信息搜寻效率与质量,降低信贷服务成本,有利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普惠金融产品及服务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渗透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金融服务应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通过发挥平台和网络的信息优势,深化金融服务的内涵,提升新型经营机构及主体的产业融合质量。在破解信息壁垒与成本障碍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首先应实现金融服务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提高乡村金融产品服务的替代率,精准控制金融交易的成本。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信息平台的融合,持续推动金融产品服务的网络化,譬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于百度、腾讯签订合作协议,助力互联网金融的乡村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满足各类产业主体代缴代收及支付结算需求。通过构建移动办贷与线上办贷的方式,形成全新的金融生态圈,让经营主体,产业主体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高效、便捷的网络金融服务优势,提高金融信息获取、成本控制的质量。此外,在田园综合体构建的过程中,注重互联网金融、信贷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能够以各产业的信贷需求为抓手,激励金融机构形成长期的、大规模的信贷产品或服务,让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险得到优化和控制。在某种层面上,能够切实破解抵押品不合规所带来的金融服务阻碍,使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拥有快速性、便捷性的基本特征。

(二)充分发挥ppp模式的融资作用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金融机构在助力并推动乡村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难以帮助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在乡村治理中,政府缺位、越位及选择性治理却导致乡村产业融合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针对金融服务所面临的抵押困境,可以结合政府的功能发挥,探索出全新的发展渠道。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构建出以乡村振兴战略及产业融合为抓手的担保机制,为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和抓手,切实破解“为抵押品是贷”的服务困局。其次,通过挖掘并发挥PPP模式的融资作用,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私人资本下乡”的方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系统化程度,提高产业融合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然而在私人资本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科学的经济逻辑,应从增长机制与收益分享机制的构建出发,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能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多元的融资选择,缓解抵押品所带来的阻碍。最后是构建金融机构参与ppp模式的机制。我国金融机构可通过理财对接或投资联动的方式,充实资金,以股权投资、信贷投放的方式,融入到ppp模式中,使银行抵押品所带来的阻碍,不断被弱化、淡化。

(三)打造完善而科学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与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强化乡村经济的产业化、专业化及规模化水平,形成以“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服务组织”等模式为主的产业生态圈,为产业链金融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条件。在构建基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所拥有的信贷支持作用和价值,充分满足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使金融机构在夯实互联网金融基础、扩大信贷服务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贷款规模,加大“长期大额贷款”的比重,降低信贷供给不足对乡村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构建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在引导绿色信贷为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注重信贷产品创新与开发,使金融产品服务更契合产业融合的基本需求,使其结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形成全新的信贷产品或金融服务,使金融产品创新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动力来源。与此同时,切实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需求,让不同的产业融合主体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与信贷支持。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项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功能,金融服务也同样是种复杂的工程。需要金融机构在综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特征下,明确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困境,通过创新选择与创新发展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信贷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使乡村产业融合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框架下,得到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与发展。而通过分析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特征,探索创新渠道,可以破解乡村产业融合所面临的各类金融困境,为我国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猜你喜欢
信贷金融服务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论碳审计主体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