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理论的源起、应用与展望

2022-11-23 19:16史晓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助推父爱理性

史晓繁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人是“理性人”还是“社会人”?主流经济学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人。人总是能自觉地(或本能地)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行为经济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不是纯理性人,而是社会人。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在面临决策时都带有非理性和冲动性,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超理性的行为。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尊重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又能帮助人们避免盲目和非理性从而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塞勒教授和他的合作者桑斯坦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助推”这一概念,在保证人们选择自由的前提下,通过选择体系的优化,推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目前,国外学者对于助推的相关研究已渐成规模。在美国、英国、荷兰、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助推理论也被应用到医疗健康、环境治理等领域公共政策的实施上。为了使读者对国内外助推研究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本文将对助推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应用进行梳理,并从学生行为引导的角度探讨助推如何应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

一、助推理论的源起

自由放任好还是政府干预好?无论我们选择哪个答案都是片面的。基于这个问题,塞勒最早提出了介于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两种理念之间的“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让我们在看似不可能的两难选择中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一)助推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助推概念的定义还未成定论。泰勒等人指出:“助推就是一股轻轻推动你优化选择的力量,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采用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预言的方式引导人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1]7这一定义强调非强制性和自由选择。我国学者周延风认为:“助推是助推者对环境施以微小的、公开透明的干预策略,以改变被助推者的行为决策。”[2]96总体上看,学者们对助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都强调尊重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强调助推的目的是促进行为转变。

(二)助推的理论基础

1.自由父爱主义。父爱主义也叫做家长主义[3]48,意思是像父亲那样或对待他人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这里所说的父亲或家长是具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亲或家长。父爱主义分为硬父爱主义和软父爱主义。硬父爱主义是指管理人出于增加当事人利益或使其免于伤害的善意考虑,不顾当事人的主观意志而限制其自由的行为,其核心是专制、限制行为。软父爱主义又叫做自由父爱主义,其核心是,只有“真实”(即那些在认知上和意志上没有欠缺)的决定才值得尊重,它不对任何真实的决定进行干预。软父爱主义不阻碍自治而是在保护和提升自治,目的就是为了让当事人自治。自由父爱主义是助推的精神内核,一方面它保证了公众自由选择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公众的选择更加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双重加工理论。助推依赖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很多学者运用双重加工理论来解释助推发生作用的机制。双重加工理论最早源于爱泼斯坦的自我认知经验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两种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即经验系统和理性系统。经验系统依赖于个体的情感,是直觉的、非语言的;理性系统依赖于个体的理性,是人类独有的、有意识的。这两种系统分别对应人的两种思维方式: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并完善了双重加工理论。双重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一种是直觉思维,另一种是理性思维[4]50。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不假思索,快速、自发、联想和基于情感;理性思维的特点是谨慎、慢速、控制和基于理性。这两种思维模式共同对个体的判断和选择发挥着作用。主流经济学假设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会运用理性思维系统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运用的是直觉思维系统,这种思维方式会引发错误的选择。基于此,塞勒指出需要设计一种方式让直觉思维少犯错误,由此提出助推的概念。

二、助推理论应用现状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助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涉及的领域包括投资理财、食品消费、医疗健康、择校等。国内学者们对助推的相关研究相当少,现有的文章仅仅是对国外助推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实践应用。

(一)国外应用现状

1.助推优化公众饮食习惯。饮食习惯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引发个体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英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小小的助推,在不限制公众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公众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食品包装上,政府将食品包装分为黄红绿三种颜色,红色代表不健康食品,黄色代表一般健康食品,绿色代表健康食品,并且适度增加绿色包装食品的可获得性和可识别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公众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明显多于对一般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消费。美国学者Thorndike等就曾运用红黄绿标签检测其对健康食品销售额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包装食品销售额大幅增加,而红黄色包装食品销售额降低[5]6。在食品的摆放上,餐厅或者学校食堂将健康食品摆放到更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地方,将不健康食品摆放到人们不易拿到的地方,通过改变食品的摆放方式来引导人们选择食用更加健康的食品,优化人们的饮食选择。

2.助推改善公众行为方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受到他人言行的左右,这就是社会影响的力量。社会影响主要分为两种:信息和同侪压力。信息指的是如果许多人都持有同一种观点,那么你就会毫不怀疑地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同侪压力是指如果你非常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那么你就很有可能随大流以避免别人对你的非议。基于这种社会影响的力量,助推便很容易发挥作用。德克萨斯州政府为改变人们在高速公路上乱扔垃圾的现象,通过邀请知名运动员拍摄公益宣传广告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几年时间内让路边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72%;明尼苏达州通过告知纳税人“超过90%的明尼苏达人已经完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大大改变了公众的纳税选择;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引导居民将自己家庭用电量与邻居家庭用电量进行对比,大大提高了居民的节能意识……政府通过小小的助推,就能引导公众行为做出大的改变。与其强迫人们以某种方式做事,倒不如通过消除一些小的障碍促进人们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3.助推促进公众理财、医疗和投保选择最优化。理财、医疗和保险是事关公众养老的大事,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养老、医疗事业。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提高公众的满意度是各国政府的共同价值追求。如何利用助推工具实现这一追求是助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政府针对“公众从来不会为退休后的生活做打算”这一现象提出了“明天储蓄更多”计划。该计划利用“人们都希望走捷径”的心理,采用自动登记、默认选项的方式简化投保程序,克服公众的惰性心理,大大提高了美国公众的储蓄率。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RECAP系统引导老年人做出更明智的处方药选择。RECAP系统通过向老年人发放上一年度服用所有药品以及相关费用的清单,同时提供关于定价情况的电子版情况说明助推老年人尽快做出最优化的处方药选择,避免安于现状。

4.助推提高美国的大学升学率。当今世界竞争无处不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国圣马科斯,为了提高中学毕业生的大学升学率,圣马科斯中学要求学生必须在毕业之前至少向一所大学提出入学申请才能允许毕业,并且向家长免费提供助学贷款、税务方面的咨询。这一助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圣马科斯中学的大学升学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事实说明,政府和学校只需要采取某些简单的措施便可以将更多的孩子“推”进大学。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助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大到国家政策实施,小到公众日常行为习惯,助推理论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渗透到教育、医疗、健康等方方面面。

(二)国内应用现状

助推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引进阶段,尚未出现借助助推工具的政策设计,只有个别学者开始试图运用助推理论为我国的政策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句华尝试将助推理论运用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中,试图通过设计默认选项、推送关键信息、发送失误预警、简化服务流程等助推手段实现政策创新[6]77;梁明月、曾妮基于助推理论对有效的师生道德对话进行探析,并指出有效的师生道德对话应该以关怀和启智为内容取向帮助学生脱离“弱境”“错境”[7]60;黄元娜、宋星云等学者试图将助推理论应用到我国的器官捐献政策设计中,通过默认选项的手段设计器官捐献制度和器官捐献登记表,探讨决定退出制度下的器官捐献率是否优于决定参加制度下的器官捐献率[8]869。当前助推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我国实际设计出适合中国的助推方法,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未来研究展望

助推工具设计的基本理念在于:基于社会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更加偏向直觉思维的特征,从社会人经常会犯的错误出发改变选择架构,进而影响人们的选择。助推潜在的应用范围要远远超过我们上述谈到的领域。在教育领域助推的应用研究目前在我国尚处于空白,本文笔者试图从学生行为转变的视角出发,分析如何运用助推理论引导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一)助推适用于学生行为引导的依据

1.学生的“社会人”角色。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分子,在与人类社会的长期接触之中逐渐社会化为“社会人”。行为经济学认为社会人具有“有限理性”,即使经过再三思考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此外,双重加工理论指出人类有两种思维系统,即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社会人在作选择时往往主要依赖于直觉思维系统,而直觉思维系统经常会造成“偏差”来误导我们,使我们作出错误的抉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要帮助学生主动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适当的助推必不可少。

2.学生普遍存在惰性。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除非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与充足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总是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与压力,为了学习而学习。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将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借助于助推工具或许可以实现。

(二)助推引导学生行为的实践

1.“简化机制”优化学习内容选择。当人们面对复杂多样的选择时,需要对复杂性本身做出反应,结果就难以作出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因为选项太复杂而放弃选择。“简化机制”主要通过减少选项来帮助决策者优化选择。在我国,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分门别类的分科学习,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多个科目,每个科目各有其知识体系,各科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横向沟通,学生在面对各个科目老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助推理论要求各科教师通过加强横向沟通、课堂教学中凝练学习重难点,避免学生面对复杂繁多的知识无从下手。

2.“从众效应”助推良好行为养成。如果选择设计者希望能够通过助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他们可以简单告诉人们其他人在做什么。如果能够引起公众对其他人做法的关注,那么公众行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正面或负面的变化。这就是“从众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大多是通过说服教育甚至惩罚来要求学生养成某种良好行为习惯,其效果往往微乎其微。根据助推理论,想要学生自觉养成某种良好行为习惯,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公众人物”的榜样力量来实现。例如,邀请学生们心目中比较认可的学校教师拍摄公益宣传片、宣传海报来引导良好行为,让全校学生都知道好学生都是怎么在做的,从而促进其他学生自觉行为的养成。

3.“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人们改进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供反馈。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好好学习,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是没有用的,而如果让学生在每次的测验结束后都能及时看到同班同学甚至是同年级同学的分数,跟自己的分数进行对比,出于“同侪压力”,很多学生就有更大的自觉去争取更高的分数。此外,近年来MOOC等在线课堂的兴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但在线课堂规模日益庞大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的MOOC数量已经达到12,500门,学习人数超过2亿人次,但是平均完成率仅为15%。课程设计者如果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在每一小节课结束之后,通过系统自动向学生汇报学习进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展到了什么程度,并且在每一小节课结束之后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直到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为100%。

从助推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助推理论逐渐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很多领域政策设计的核心理念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助推理论并不是完美的。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助推呈现出支持、中立、反对三种态度。支持者们认为助推具有选择自由、成本低、应用广泛的特点,助推工具对自由选项的保留仍然可以使个体拒绝接受助推,真正保证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以Hansen为代表的中立者们批判对助推的完全支持和完全否定,指出助推不一定是影响选择,而是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一定是操纵,而是透明程度的差异。反对者们对助推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助推通过对个体施压,具有一定的操纵性和胁迫性,是否真正有利于个体自由选择?二是助推的方向如何确定、如何保证选项设计者一定能够设计出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助推?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助推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机制仍需进一步明晰,以期形成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猜你喜欢
助推父爱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欲望膨胀
父爱如山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健全五种机制 助推人才兴检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