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儿科用药特点

2022-11-23 23:10褚会敏袭雷鸣潘月丽刁娟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苦寒脏腑儿科

褚会敏, 袭雷鸣, 潘月丽, 刁娟娟

《温病条辨》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学著作,书中不仅完善了温病致病途径和治疗原则,同时对儿科的认识也影响深远。在卷六“解儿难”部分,吴鞠通考之《内经》,结合前贤,批判性学习,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感易传”的病理特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儿科用药观点。

1 谨慎选药

小儿难治,名之曰“哑科”,《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因其疾痛烦苦,不能自达,且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于受病,发病时变化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2],且小儿不能准确表达疾病痛苦所在,进一步增加了小儿诊治的困难,因此,吴鞠通强调小儿治疗要及时、准确和审慎。谨慎选择药物,“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小儿脏腑功能尚不完善,精气未充,不可过于补涩,以免伤及脾胃,运化不及;也不可妄用重下,以防重伤不足之精气。“稍不对症,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小儿机体柔弱,对药物反应灵敏,应用药物时应中病即止;小儿疾病发展过程中变化多端,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伤脏腑功能,可转为变证或危重症。谨慎选药,是吴鞠通对儿科用药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小儿病情,具体用药论治。

尊古而不泥古,据病情以权衡,是吴鞠通慎重选择药物的一大体现。如吴鞠通提出“泻白散不可妄用”,他认为钱氏泻白散主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肺气上逆,咳喘气急,身虚弱者,效果最佳;而对于有外感症状者,则不可用之。桑根性下降,下达而坚结,从肺向下入肝肾,若表证用之,则易引邪入里,变生他证。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有外感表证用之亦会引邪入里。外感误用桑白皮、地骨皮,如同中满者误用甘草益气和中、实证用人参大补元气,反致疾病缠绵难解。吴氏通过对钱氏泻白散分析警惕我们要明辨药物偏性,善于变通,根据病情遣方论药。

2 慎用苦寒

《温病条辨·解儿难》强调“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苦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热、燥湿的作用;寒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苦味入心,化为燥火,易劫灼津液;寒凉之品,攻伐力强,易伤脾胃之气。脾胃乃生化之源,然而小儿其物质基础和脏腑功能均是幼稚的、不稳定的。吴鞠通指出小儿非盛阳,阴既未足,阳气未盛,若以苦寒药物妄以攻伐,苦寒直折,虽可暂折邪气,但易郁而不发,病邪难解。且苦寒易伐脾胃,最伤小儿生生之气,不利于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惊厥而死等危重症状。苦寒泄火、燥湿力强,小儿纯阳之体感邪后易化火,吴鞠通认为“万物见火而化”,火在味为苦,若以苦寒之品可能愈化愈燥;人“体属湿土,湿淫固为人害,人无湿则死”,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津液相对不足,若过用苦寒药则会更加伤及小儿不足之津液,反生他患。

基于小儿幼嫩之质,吴鞠通反对儿科用药滥用苦寒攻伐。虽在《温病条辨》中前言温热,主要是大人,但吴鞠通也强调加以甘寒之品育阴。小儿有壮火、少火之分,吴鞠通有言:“小儿之火,惟壮火可减;若少火,则所赖以生者,何可恣用苦寒以清之哉!”苦寒之品虽有清热泻火之功,但壮火之药也能损伤元气,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要以顾护少火之气为本,辨证论治。

3 多甘少酸

“存阴退热,莫过六味之酸甘化阴也”,吴鞠通提倡小儿疾病宜酸甘化阴。小儿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弱,易被六淫邪气所伤;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于热化,热邪内迫易伤阴,因此吴鞠通提出“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吴鞠通认为小儿为木德,当属春令,位居东方,在味为酸甘。酸入肝,能收、能涩,有敛阴生津的作用;甘入脾,能补、能和、能缓,有滋阴养胃、缓急止痛的作用。肝属木,旺于春,主升发和疏泄一身之气;脾主四时,为气血生化之源。正如叶天士所言“酸能敛阴生津,甘药可令津回,酸甘可化阴生液[3]。”酸甘相伍,肝脾同调,一敛一补,使气血生化有源,疏泄调节正常,阴津得以固摄,上浮之阳得以降敛,故可存阴退热。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4]。”小儿属春令,春天的脉象应当是有胃气而略有弦象。脾胃之气在味为甘,肝在味为酸,多甘少酸,脾胃之气充盈则脉有濡养之源,肝之弦脉柔和为春之主令,乃常人之平和脉象。《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4]。”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其性急,小儿“肝常有余”,易化火生风,若酸味过多不利于肝气的升发和疏泄,易患肝病,因此强调少酸;甘味药物能缓肝之急,又能补益脾胃[5],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发育未瑧完善,若胃气失于濡养,易患坏病,正如吴氏所言“木离土则死”。《素问·玉机真脏论》有“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4],脾属土,土为万物之本,甘味濡养脾气,因此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化为诸脏之精,濡养脏腑器官,因此强调多甘,发挥脾的中土作用。

4 巧用辛温

辛温之药多为芳香燥烈之品,发汗力强。吴鞠通强调仲景先师明确提出辛温发汗之禁忌,需结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点。小儿阴津常不足,阳盛乃相对有余,误用辛温发汗法耗津动液,可能导致阴愈伤而热愈盛,或太过燥烈,更伤阳气;小儿“脾常不足”,气血生化不及,误用辛温发汗损伤阴津,可能更加津亏血少;对于里热实证,若妄用辛温药,致使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愈加化火伤阴。因此吴鞠通强调小儿不可妄投大量辛温燥烈之品,以防伤阳耗阴,病邪难祛。

吴鞠通强调辨证治疗,对于表证邪郁不散,巧用辛温之药导邪外出,使营卫气血调和[6]。小儿伤于寒邪,可用辛温药发汗解表。然而小儿单纯风寒、风热较为少见,多为寒热夹杂,由于小儿纯阳之体,寒易化热,多用辛凉之剂,配伍辛温之品以微发其汗祛邪外出,如银翘散中配伍的荆芥穗、淡豆豉,二药虽属辛温,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取其解表散邪之意,随其性而宣泄,就其近而引导使之出于表,去性存用,以助疏散表邪,治疗温病初起[7-8]。小儿易感暑温邪气,暑易随汗而解,吴氏常用新加香薷饮,以辛温之香薷、厚朴祛暑解表、散寒化湿,治疗暑令感寒夹湿证。

5 善用辛凉

《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有言:“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9]。”小儿体禀纯阳,六气为病,易从热化火,以热性病证较多[10]。吴鞠通有言:“其有阳气有余,阴津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处之汗。”小儿阳常有余,乃生机蓬勃、发育旺盛,阴常不足,乃精血、津液相对不足,若受温热之邪,吴鞠通乃是多用辛凉药物解其表邪,辛能宣郁,凉可清热,郁热透散,气机通畅,营卫调和,外邪随汗而解[11]。

吴鞠通在“痘证禁表药”中写到,小儿痘证由温热之邪而发,内发由肝肾,表由血络,为气血之病,忌妄投辛温解表,温药助热,火不外鼓,易伤表之血络,表虚则易皮肤瘙痒、溃烂,邪不外解则易致内陷,成为难解之闷证。因此吴氏指出小儿痘证初起,治疗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主,常用辛凉平剂银翘散[12],方中重用金银花、连翘芳香清解、辛凉解毒使痘易发,荆芥穗、淡豆豉增强辛散透表之力,薄荷、牛蒡子味辛性凉,疏散风热使痘易出,可以看出吴氏善用辛凉、巧配辛温,以辛凉为主,疏清兼顾。另有小儿疹证,疹毒时邪从口鼻而入,与气血相搏,热蕴于肺胃,疹透于肌肤,治疗应以解表清热为主,若妄用麻黄类辛温之药,易耗伤气阴,肺阴不足则易致咳喘气急,胃阴不足则易致呕吐呃逆、皮肤干燥。吴鞠通常用银翘散加苦梗、旋覆花,银翘散解肌透疹,桔梗上提肺胃之阴,旋覆花下降肺胃之气,治以辛凉为主,养阴透邪以治其本。若为热甚者,常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清热生津。

6 重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依赖脾胃化生精微以充养,疾病恢复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和中枢调节作用。但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且小儿不知自节,父母常过度喂养和保暖,调护失宜,影响脾胃功能,易生脾胃之病。因此,吴氏在儿科用药中注重调护脾胃。

以“疳疾”为例,吴鞠通认为干、湿为主要病机,因小儿脏腑娇嫩、喂养不当,脾气虚弱而运化无力,肌肉失于濡养,导致肢体日瘦,吴鞠通提出“治疳九法”,以脾胃为中心,疏补中焦,运脾养胃。第五妙法为食后击鼓,以鼓动脾阳,脾运则健。第七妙法为调其饮食,并提出两则药膳方调护脾胃,一为精牛肉加少许全蝎末做肉团蒸食,全蝎善于走窜疏通经络,牛肉甘温善于补脾和运化,牛肉得全蝎愈加健运,全蝎得牛肉剽悍峻烈之性缓和,一通一补,相互为用;二为金鸡散,即将不经水洗的鸡内金研末加入小儿的食物中,鸡内金为鸡之脾,以形补形,能杀虫磨积以复脾之本性。另外,慎用苦寒,以防伤及脾胃之气,酸甘化阴多甘少酸,肝脾同调,均可体现吴鞠通在小儿用药中重视调护脾胃。

7 辅以食疗

《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畜为宜,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药食同源,食疗正是通过适当饮食调理发挥药膳保健作用,使机体正气充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小儿娇嫩,不耐疾苦,喂药相对困难,用药要求尽量精简,配合饮食疗法相得益彰。

吴鞠通认为小儿疾病多因饮食不当,注重调理饮食,多食甘淡的药物、食物以养胃气。根据小儿的脏腑特点,结合病证施用不同的药膳配方,如用精牛肉加全蝎蒸食或将鸡内金粉加入食物中,健运脾胃,补脾气之不足,治疗小儿疳证。小儿肺常不足,用梨汁、荸荠汁、藕汁等炖温频服,补脾益肺、养阴止咳,治疗小儿暑证。亦有加入丝瓜仁清热解毒治疗小儿呛咳。可见,借食物、药物的偏性纠脏腑阴阳之偏,运用食疗以调护是吴鞠通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温病条辨·解儿难》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治疗用药、调护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尤其用药有着鲜明的特点,对儿科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吴鞠通也对儿科医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精通各科及方药基础,还要性情平和,博采众长。“医者性情中正和平,然后可以用药,自不犯偏于寒热温凉一家之固执”,药物各有偏胜,作为医生不可拘于一家之言,结合临床辨别用药,博学谦逊,方能担起儿科重任。

猜你喜欢
苦寒脏腑儿科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遣怀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观菊赏鹦有怀
咏棕树
苦寒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