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永胜羊坪彝族乡的生计方式及变迁

2022-11-24 02:58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重楼生计花椒

朱 艳

(云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4)

生计方式是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各种生存手段以及生存策略的总和,是人类“谋取衣食和居所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方法和手段。”羊坪彝族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应于高寒地区的生计方式,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羊坪乡彝族人的生计方式不断变迁。认识羊坪彝族乡生计方式变迁的过程,是了解羊坪彝族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现阶段高寒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一个认识缩影。

1 羊坪彝族乡概况

羊坪彝族乡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羊坪彝族与宁蒗县彝族同属一支。位于永胜县东部,占地面积164.1 km2,距县城13 km,下辖水柯乐、磨房沟、羊坪、落雪坪和分水岭 5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1 798 户,截至2021 年人口总数为7 994 人。当地海拔高气温低,降雨丰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羊坪彝族乡形成了高寒气候条件下独特的生计方式,但是从2000 年以来,在政府的帮扶下外出务工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

2 羊坪彝族乡的传统生计方式

2.1 传统农耕

1949 年前,村民主要在荒山种植马铃薯、荞麦和青稞等农作物,农耕方式落后,耕作水平低,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差。当时因为农作物产量有限,当地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除在住宅周边有小规模的土地外,大多数耕地均为轮歇地,无水田和旱田,基本上采取种1 年荒1 年的轮换种植模式。自20 世纪中期开始,当地在各个月份的农事安排为:1 月翻地、施肥;2月种荞子和马铃薯;3 月种荞麦;4 月和5 月主要负责薅荞麦和马铃薯;6 月开荒、积肥;7、8、9 月主要对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收割;10 月打燕麦、翻地;冬月砍柴、狩猎;腊月砍柴、烧地等,农作物种植种类和种植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产量也不断增加。

2.2 家庭畜禽养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凉山彝族地区生计方式主要以半农业和半畜牧业为主,且畜牧业较为成熟。从饲养的畜禽来看,主要以牛、马、羊和鸡等动物为主。其中牛和马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而绵羊的功能主要以食用、祭祀等为主,也是彝族擀制披毡的原料来源。猪鸡饲养的情况较为常见,其功能主要为家庭食用、活动祭祀等。小凉山彝族在积极推进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出相对成熟的家庭饲养模式。

2.3 传统采集与狩猎

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由于小凉山彝区的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因此狩猎活动在当代广泛盛行。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小凉山彝族的居住地通常在山上,这也为狩猎提供一定的便利。而随着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同时野生动植物的规模和数量呈现出逐年缩减的趋势,进而对狩猎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限制,现阶段在羊坪乡部分彝族家中仍然具备狩猎活动的战利品。

3 羊坪彝族乡生计方式的变迁

3.1 外出务工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依靠传统生计方式所获得的收入很难满足羊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据调查发现,进入到21 世纪后羊坪乡逐渐出现一些自发外出打工者,随后当地政府定期组织村民外出打工。从当地外出打工群体来看,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从外出打工时间来看,具体可细分为下列方面:第一是未婚年轻劳动力和年龄未超过35 岁的年轻夫妇,这类群体长期在外地打工,其工作地点通常集中在山东的足浴店、江浙地区的电子厂和云南的餐饮店等。第二是年纪较大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打工地点大多集中在老家周边,且打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农闲时段,农忙时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从外出务工原因上看,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年少叛逆辍学、家境贫寒、在家乡种地收入太少等。从收入用途上看,主要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小孩教育支出、买车买房建房及随礼等方面。

青年外出务工者陈某说:“我初中毕业,不想读书就去打工了。2016 年出去打工,第一个正经工作是餐厅后厨,月薪1 800 元,不够自己开销。后来去广东东莞电子厂工作了半年,月薪3 000 元,一共赚了两三万。打工到过广州、贵州、重庆和缅甸,但都没做过什么正式工作。2021 年3 月份做了一份正经工作,跟老爸去广西工地,在隧道施工、搭钢架填混凝土,月薪6 000 元。”

3.2 产业化种植马铃薯

马铃薯种植是羊坪乡主导产业,属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点扶持产业。羊坪乡地处于高寒山区,土壤环境凉爽湿润,具备洋芋喜冷凉、低温的生长条件,是1年1 熟地带,农业生产适宜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稳定型农业结构。目前马铃薯种植模式是在县政府和县农业局的指导下,与佳禾种业合作,定期组织带领村民去佳禾种业考察、学习。永胜县喜彝马铃薯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刘某说:“现在‘一村一品’的项目主要是通过统一种子、统一药肥、统一收购和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协议等措施,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及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马铃薯产业发展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引领带动全乡马铃薯种薯种植产业增产增收。合作社主要是连接种植户和商户,让马铃薯扩大销售渠道,保障种植户的收入。”

2021 年结合“一村一品”建了3个马铃薯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市场收入的模式,商品化、组织化和科技化程度高。截至2020 年,羊坪乡马铃薯种薯繁育项目788.3亩,其中农户自行种植735.4 亩,基地合作共种52.9 亩(1 亩约等于0.066 7 hm2,下同),落雪坪村委会205.1亩,磨房沟村委会70.2 亩,羊坪村委会230.4 亩,水柯乐村委会127.6 亩,分水岭村委会155 亩。总共投资98.537 5 万元。据羊坪乡政府工作人员李某介绍:“羊坪乡通过引进种薯,实现了羊坪乡马铃薯品种改良,解决了前几年马铃薯品种老化、变异,产量低等问题,带动老百姓发展,提升老百姓的种植技术。今年发展成效很明显,组织水平也提升了,对老百姓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3.3 重楼、花椒种植

受商品化市场的影响,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所获得的收入很难满足羊坪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羊坪乡逐渐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滇重楼、花椒进行大面积种植。从具体种植方式来看,第一是通过市场采购草籽;第二是到周边地区寻找幼苗进行培育。需要注意的是,采取前者的种植方式其整个生长周期大约在11~12 年,而后者的生长周期通常为8~9 年。重楼发展模式主要以庭院经济为主,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重楼种植成本较高,生长周期较长,但收购价格高昂,几乎每家都种有面积不等的重楼,部分家庭因赶上重楼高价时采收甚至赚了二三十万元。当地重楼种植面积最大的村民毛某说:“我从2000 年开始种植重楼,现在总的种植面积达10 亩地,还成立了合作社帮助其他村民一起种植。2018 年时种植重楼我的收入有20 万元。起初只有我一个人在种重楼,各方面的难题都遇到过,但是当时书记、领导这些人很支持我,还为我争取了多项政策扶持,后来我带领村民种植滇重楼,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脱贫。”

羊坪乡还积极促进花椒种植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当地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当地绝大多数农户均参与从事花椒种植。通常情况下,花椒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 年,每亩地可种植花椒树的数量约为45 棵。由于花椒价格波动性不高,因此当地居民对花椒种植的意愿较为强烈。水柯乐村花椒种植户刘某说:“花椒是一直都在种,因为我们彝族做菜也喜欢放花椒,而且花椒的价格比较稳定,一年下来能卖几千块,可以多一份收入。在乡政府与合作社的帮助下,一直种植马铃薯,并且在后院里种了一点花椒,所以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务工也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供两个儿子上大学。”

3.4 生态畜禽养殖

生态型畜牧业也是羊坪一项重要产业支柱。羊坪有他尔波忍山、光茅山等辽阔的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适宜养殖牦牛、黄牛、马、羊、猪和鸡等畜禽。本地放养的山羊和土鸡,肉质结实细嫩、味道鲜美,除作为日常饮食,火把节吃羊汤锅同样演变为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现阶段部分羊坪人养羊的目的就是能够在火把节时换取收入。另外,山地鸡同样在当地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羊坪的生态放养鸡在永胜销量很好。同时,传统畜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留守家园的老年人增加了一项收入。

4 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

4.1 国家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日趋改善

羊坪彝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羊坪乡同样重视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落实,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扶贫措施。面对当地彝族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并提供免费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为当地贫困户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等。加强对彝族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其增强自主就业的意识与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计方式进一步拓宽,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交通网和人居环境也日趋改善,羊坪乡政府工作人员赵某说:“以前走的路都是土路,现在到村委会的路全都硬化了,总共51个村小组,目前道路还没有硬化的只有6个。以前彝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干净、好酒,家里很多都比较脏乱,但是在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下,通过生活习惯教育,比如扶贫队员到家里面教他们叠被子,把卧室和有火塘的堂屋分开之后,现在大家都形成良好的习惯,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4.2 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生计方式多元化,家庭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很多家庭建起新房,各式各样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进入到了农户家中,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羊坪乡政府工作人员赵某说:“羊坪乡彝族可能是我们永胜这几个十个民族中最重视教育的一个。羊坪现在有7 900 多人,除了外出务工剩下的大部分是在县城里面送小孩,陪小孩读书的。如果父母在外务工,小孩就由老人在县城租房子带孩子读书或者县城的亲戚帮忙照看。在羊坪读书的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家里实在走不开;一部分是家住得比较远,接送不方便。为孩子的教育,家里面的有些老人甚至在县城一边带小孩一边捡垃圾供小孩,所以他们是比较重视教育的。”

4.3 羊坪乡彝族人自身脱贫的主观需求

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羊坪乡彝族人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尤其是随着一系列新型传媒工具的大范围普及和使用,使得外界的知识、技能逐渐传到羊坪乡,外出务工人员同样将在外界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家乡,对当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生计方式也有着显著的优化,不再单纯依靠传统农耕。村民陈某说:“大概十年前,父亲也开始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之前是在家放牧。2008 年父亲出去打工,主要是因为别人都出去打工了,而且回来都说挣得多。”

5 结束语

羊坪彝族乡受限于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一套传统的生计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进程的持续推进,政府宏观政策导向的调整,使得羊坪乡传统生计方式得到有效转型升级。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对于羊坪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羊坪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外界的资源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这又将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重楼生计花椒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花椒铺就致富路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方修《重楼小诗》中的《红楼梦》情怀
爱尼山的重楼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花椒用得好医生不用找
石棉农信社:“重楼”种植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