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筝谱古本文献研究概观

2022-11-24 08:53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筝日本音乐

王 敏

根据文献研究,现存筝谱集古本包括《古筝谱》《仁智要录》《类筝治要》《弦索备考》《清音筝谱》《筝谱集成》等。这些筝谱集古本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古筝曲资料,其成书年代主要集中于宋及清中晚期,其所收古筝曲目则可上溯唐、宋。藏于日本的《古筝谱》《仁智要录》《类筝治要》等存见筝谱集古本,收录有最早的唐代筝乐,是当代古筝文献研究的重要古籍资料。

比如公元1160年编纂的手稿《古筝谱》,其撰者不详,现藏于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图书馆。《古筝谱》共收录28首唐乐,曲目皆为平调。日本平安时代藤原师长编撰的《仁智要录》,全书共十二卷,十一册本,收录有唐宋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筝曲13种调共200余首,其中既有唐代大曲的摘遍,亦有通俗的小曲。关于《仁智要录》成书时间,学术界尚无定论,根据于广杰2014年发表的《日本问题研究》《日本唐乐古谱与中国宫廷燕乐——刘崇德先生日本唐乐研究述评》中对日本唐乐古谱著者和内容的重新定位,《仁智要录》约成书于公元1153—1159年①。《仁智要录》现有藏本比较多,包括日本乐岁堂旧藏乐书、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资料室藏乐堂本、国会图书馆藏本、宫内厅书陵部藏鹰司家本,抄本则藏于日本上野学园日本音乐研究所。成书于公元1283年的《类筝治要》,其撰者不详,②十二卷古谱展示了平安时代晚期完整的筝曲记录,包括案谱法、调子品、24首独奏筝曲(弦合、拨合和调子)、54首催马乐、107首唐乐曲、31首高丽乐曲、7首秘曲以及筝谱中的伎乐作品。《类筝治要》藏本主要有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资料室藏乐堂本和日本国会图书寮藏本。

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撰的《弦索备考》③,成书于19世纪初期(公元1814年),其古谱善本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其内容以琵琶、弦子(即三弦)、胡琴、筝四件乐器为主的弦索乐曲谱集。全谱分六卷,共十册。卷五为筝谱十三首;卷六为工尺字谱六首。《弦索备考》虽然是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史上记录最为详备的一部弦索乐乐谱,但并不是一本完全的筝谱集。林玲著《〈弦索备考〉筝曲之古谱译释及其意义》一文对其定义:“《弦索备考》是迄今为止中国古筝文献中具有可追溯成谱源头的、有文字阐释的、最完整的中国古筝古代曲谱”。因此,《弦索备考》也可以纳入筝谱集古本之列。

还有现藏于太和县文化馆的《清音筝谱》,约为清代抄本,其撰者不详,据传,此谱为元末汝南老僧清坛大师所创,卷首数页皆为后人所增。其内容为太和清音筝谱,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清音筝谱序”“减字谱”“筝式图”“手式图”“清音传统曲牌(工尺谱)”等。金灼南家藏筝谱《筝谱集成》为清代民间工尺谱抄本,其撰者不详,约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筝谱集成》前撰有“筝论”,主要为习筝者提供习筝技巧与方法,共收29首筝谱。

现存筝谱集古本中,成书年代主要集中于唐、宋和清中晚期;其中三本现存于日本的古筝谱集《古筝谱》《仁智要录》和《类筝治要》的筝乐谱以“唐乐”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现存唐、宋时期所收集的筝谱集古本并不是中国学者收集汇编而成,而是由日本学者编撰。还有一个使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流传下来的筝谱集古本如此稀少珍贵,且成书年代仅集中于唐、宋这两个时期,而且日本筝家所编撰的筝谱集也是以“唐乐”为主。那么日本筝家所编撰筝谱集中的“唐乐”与唐代筝乐古谱之间关系,以及唐代日本遣唐使与筝谱集古本文献东传日本之间关联等,是当代古筝文献研究的重点。

纵观国内外对于筝谱集古本资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筝谱集分析的同时,对其中某些独奏筝曲进行针对性研究:姜海宝1989年在《人民音乐》发表的《金灼南及其藏谱〈筝谱集成〉》,研究了筝家金灼南的生平概况,略述其主要的筝学论著,并对其藏谱《筝谱集成》作了详尽排比,认为此谱集“是民间筝家集体艺术创作的结晶,是中国传统音乐遗产中的珍贵财富”④。

斯蒂文·奈尔森著,周彬彬译于2005年发表在《音乐艺术》的《〈仁智要录〉中几首独奏筝曲以及其他早期筝谱》,讨论的是两大重要古谱《仁智要录》与《类筝治要》,前者十二卷古谱展示了日本平安时代晚期较完整的独奏筝曲记录,后者则记载了由唐代音乐家孙宾传到日本的一些筝谱谱例⑤,共包含8册左右的内容。斯蒂文·奈尔森还制作了一张日本筝从发端到12世纪晚期的简略谱系图,谱系图记载了孙宾在9世纪中期将十三弦筝及其筝传入日本的的过程。而13世纪的《类筝治要》则记载了据传是由孙宾传到日本的筝谱,文中详细讨论这些谱子。

词曲学家刘崇德研究的日本唐乐古谱包括《五弦谱》《琵琶谱》《三五要录》《怀中谱》《掌中要录》《凤笙谱》《笙调子谱》《天王寺雅乐谱》。他在解决这些古谱作者、创作时间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唐乐之乐体、乐律乐曲结构及与中国唐代燕乐之关系诸方面的问题作了突破前人的思考,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复原唐代燕乐真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广杰2014年发表于《日本问题研究》的《日本唐乐古谱与中国宫廷燕乐——刘崇德先生日本唐乐研究述评》,以刘崇德对十种日本唐乐古谱的研究为基础,梳理了他对日本唐乐古谱研究的革新之处,其中筝谱有《仁智要录》《类筝治要》⑥。李建栋2019年发表在《音乐研究》的《唐传筝谱〈仁智要录〉〈类筝治要〉的节拍标定方式》,通过解译唐传筝谱《仁智要录》兼照《类筝治要》,对两本筝谱集古本中的曲谱节拍标定方式整理,并结合《体源钞》《续教训抄》《乐家录》等日本古典雅乐著作,厘清了“两体十操”对唐谱解译的价值。

此外,以解读古谱为主,还有于韵菲2009年在《黄钟》发表的《林谦三为何改动〈仁智要录〉平调、般涉调的声名》,文章明确了:筝谱《仁智要录》所记载的平调和盘涉调,是日本雅乐调的“律”在筝调上的一种运用。林谦三对《仁智要录》平调、盘涉调声名的改动不仅指出了日本的“律”实为中国羽调的实质,而且揭示了“律”的形成是在中国羽调基础上“以羽为宫”的结果。这无疑为后人理解日本“律”奠定了基础。⑦关也维1995年在《音乐研究》发表的《〈仁智要录〉筝谱解译》编撰者基于对古谱中各种符号的理解,以及筝谱在传入日本后、在演奏技法上的演变。⑧

金建民1991年在《交响》发表的《仁智要录•高丽曲译谱说明》集中对高丽曲的译谱说明及对唐乐的逐曲介绍。⑨《〈仁智要录〉中唐传十三弦筝〈甘州〉曲考论》记录了在唐朝后逐渐散佚,但在《仁智要录》中保存完好的《甘州》筝曲,其旋律源于唐代大曲《甘州》中序。⑩叶栋《唐传筝曲和唐声诗曲解释》,针对《仁智要录》中的唐筝曲谱式中的弦位指法、节奏节拍、拍板、羯鼓点、唐筝曲中的“沙陀调、越调、大食调曲”主音及其同名隋唐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⑪赵宇欣《东传日本的筝及流变轨迹初探》⑫,在考察雅乐筝的古谱一节中,对《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乐家录》在简介、按谱法、演奏传统、相关研究成果等皆有论述。其中赵宇欣《东传日本的筝及流变轨迹初探》中提到的安倍季尚编著《乐家录》,成书于1690年,这套书经不断地修订和增补,达到50卷之多,其中第八卷讲述与筝相关的内容。不同于前两部乐书,在此书中关于筝的方面,除讲述起源,形制介绍,更多笔墨花在如何演奏上。

从上述的文献资料收集看,现今对筝谱集古本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仁智要录》《类筝治要》内容的解析及对某些独奏筝曲的针对性研究,及筝谱集古本的乐谱解读。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古代筝谱集进行整理汇编,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研究这些筝谱集古本的意义,及与之相对应的古代筝乐发展状况。

存见筝谱集古本大致集中于唐、宋和清中晚时期,其他时代已知或在传的筝谱集古本极少。一方面从筝乐发展的格局上看,极可能源于筝乐发展至隋唐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筝开始被统治者所关注,进入宫廷燕乐,成为宫廷乐器之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现也带走了许多乐律、乐谱书籍和乐器;宋元时期,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民间器乐发展的影响,筝、琵琶、琴等丝弦乐器也作为独奏乐器存在,因此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丝弦作品;明清时期,市井文化高度繁荣,大量民间艺人流入城市,筝乐的发展再次出现高峰。可见,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思想活跃的年代,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有相对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筝谱集古本的流传角度看,虽然在唐、宋、清中晚期都有筝谱集流传至今,但在其他年代对于筝谱集的撰写却鲜少记载。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筝谱集失传,或筝乐多以器乐合奏谱形式,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著作如《古今乐录》《教坊记》《乐书杂录》及《魏氏乐谱》中。

研习筝谱集古本记谱法是观察古代筝乐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发现《古筝谱》《仁智要录》《类筝治要》由日本学者所编撰的古本虽然承袭“唐乐”,却与明、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所记录整理的筝谱集古本在记谱法有差异。可见“唐乐”在被带入日本之后,按流传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自唐土入邦的古筝乐谱,日本学者仅依“唐乐”原谱抄录传习,并无改变唐乐原貌。二是日本音乐家根据日本本土对于“唐乐”演奏和主体欣赏的需要,依据“唐乐”音调进行改编或模仿,在传播和教授的过程中不断日本本土化,而其音乐本质和内在形式仍依“唐乐”。

以筝谱集古本为圆心,相应的古代筝乐发展形态为半径,将古代筝乐活动的高峰时期、古代筝学活跃群体、古代筝乐记谱法、古筝音乐活动,做了清晰交代。在此重申对古筝谱古本的研究,不仅是一种对传统艺术观念形态的延续和古代社会音乐文化发展形态的影射,还是现今研究古筝历史的珍贵古代音乐文献资料,是古代社会筝乐发展的重要见证。对于筝谱集古本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审慎严肃的态度,去糟取精的方式,尽可能地多保存一切国内可收集到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地多考察国外一切可以研究的文物资料,凡是有音乐价值的乐谱、文献、著作、器物、曲调等音乐史实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正如我国民族音乐学奠基者——杨荫浏先生所言:“在文化历史中,过去和未来,有着因果的相成,内在因素与未来成功,发生着交互的作用。文化的演进,不是直跑,而是打圈子。打第一次圈子的时候,沿途的标志,做得如何详细,打第二次圈子的时候,进展的速度和范围,便如何的广大。过去看得清楚,未来的方向愈准确。”⑬其中内涵,即为立意之本。■

注释:

①② 于广杰.日本唐乐古谱与中国宫廷燕乐——刘崇德先生日本唐乐研究述评[J].文学研究,2004,(04):69-70.

③ 林玲.《弦索备考》筝曲之古谱译释及其意义[J].中国音乐,2002,(02):89.

④ 姜宝海.金灼南及其藏谱《筝谱集成》[J].人民音乐,1989,(08):32.

⑤ 斯蒂文·奈尔森.《仁智要录》中几首独奏筝曲以及其他早期筝谱[J].音乐艺术,2005,(04):100.

⑥ 同①

⑦ 于韵菲.林谦三为何改动《仁智要录》平调、般涉调的声名[J].黄钟,2009,(01):153.

⑧ 关也维.《仁智要录》筝谱解译[J].音乐研究,1995,(01):71.

⑨ 金建民.仁智要录·高丽曲译谱说明[J].交响,1991,(02):22-23.

⑩ 刘文荣.仁智要录中唐传十三弦筝《甘州》曲考论[J].艺术探索,2012,(04):42.

⑪ 叶栋.唐传筝曲和唐声诗曲解译——兼论唐乐中的节奏节拍[J].音乐艺术,1986,(03):1-17.

⑫ 赵宇欣.东传日本的筝及流变轨迹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8.

⑬ 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9,(04):15.

猜你喜欢
古筝日本音乐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音乐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音乐
秋夜的音乐